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注】此重明前章不爭之德,以釋上三寶以慈為本之意也。然慈,乃至仁之全德也。所謂大仁不仁。以其物我兼忘,內不見有施仁之心,外不見有受施之地。故凡應物而動,皆非出于有心好為,蓋迫不得已而后應。故借用兵以明慈德之至也。何以知之。且如古之用兵者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以此觀之,足可知也。古之用兵,如涿鹿孟津之師是也。兵主,如春秋征伐之盟主。蓋專征伐,主于兵者,言以必爭必殺為主也。客,如諸侯應援之師。本意絕無好殺之心。今雖迫不得已而應之,然亦聽之待之,若可已則已。以無心于功利,故絕無爭心,所以進之難而退之易。故曰不敢進寸而退尺。言身進而心不進,是以退心進也。以無爭心,故雖行而如不在行陣,雖攘而若無臂之人。仍,相仍,猶就也。言彼以我為敵,而我以彼為敵也。雖就,亦似無敵可對。雖執,猶若無兵可揮。戒懼之至,而不敢輕于敵。由不敢輕敵,所以能保全民命,不傷好生之仁。然禍之大者莫大于輕敵。以輕敵則多殺,多殺則傷慈,故幾喪吾寶矣。抗兵,乃兩敵相當,不相上下,難于決勝。但有慈心哀之者,則自勝矣。何則,以天道好生,助勝于慈者也。由是觀之,兵者對敵,必爭必殺以取勝。今乃以不爭不殺而勝之,蓋以慈為本故也。足見慈乃不爭之德,施于必爭地,而以不爭勝之,豈非大有力乎。用之于敵尚如此。況乎圣人無物為敵,而以平等大慈,并包萬物,又何物而可勝之耶。故前云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此章舊解多在用兵上說,全不得老子主意。今觀初一句,乃借用兵之言。至輕敵喪寶,則了然明白。是釋上慈字,以明不爭之德耳。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彼褐懷玉。

【注】此章示人立言之指,使知而行之,欲其深造而自得也。老子自謂我所言者,皆人人日用中最省力一著工夫。明明白白,甚容易知,容易行。只是人不能知,不能行耳。以我言言事事,皆以大道為主,非是漫衍荒唐之說。故曰言有宗,事有君。宗,君,皆主也。且如一往所說,絕圣棄智,虛心無我,謙下不爭,忘形釋智,件件都是最省力工夫,放下便是,全不用你多知多解。只在休心二字,豈不最易知最易行耶。然人之所以不能知者,因從來人人都在知見上用心。除卻知字,便無下落。以我無知無識一著,極難湊泊,所以人不知我耳。故曰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然無知一著,不獨老子法門宗旨,即孔子亦同。如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此豈不是孔圣亦以無知為心宗耶。此夫子見老子后,方得妙悟如此。故稱猶龍,正謂此耳。然以無知契無知,如以空合空。若以有知求無知,如以水投石。所以孔老心法,千古罕明。故曰知我者希。若能當下頓悟此心,則立地便是圣人,故曰則我者貴。則,謂法則。言取法也。圣人懷此虛心妙道以游世。則終日與人周旋,對面不識。故如披褐懷王。永嘉云,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此一章書,當在末后結束。蓋老子向上一往所言天人之蘊,至此已發露太盡,故著此語。后章只是要人在日用著力做工夫,以至妙悟而后已。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此承上言惟無知,是以不我知。恐人錯認無知,故重指出無知之地也。然世人之知,乃敵物分別之知,有所知也。圣人之知,乃離物絕待,照體獨立之知,無所知也。故圣人之無知,非斷滅無知,乃無世人之所知耳。無所知,乃世人所不知也。世人所不知,乃圣人之獨知。人能知其所不知之地,則為上矣。故曰知不知上。若夫臆度妄見,本所不知,而強自以為知。或錯認無知為斷滅,同于木石之無知。此二者皆非真知,適足為知之病耳。故曰不知知病。若茍知此二者為知之病,則知見頓亡,可造無知之地,而無強知妄知之病矣。故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但無強妄之知,故稱無知,非是絕然斷滅無知也。故曰圣人不病。此段工夫,更無別樣玄妙。唯病其妄知強知是病而不用。是以不墮知病之中,而名無知。此無知,乃真知。苦如此真知,則終日知而無所知。斯實圣人自知之明,常人豈易知哉。此所以易知易行,而世人不能知不能行也。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禍之門。然圣人無知之地,必假知以入。若悟無知,則妄知自泯。此乃知之一字,眾妙之門也。若執有知以求無知,則反增知障,此乃眾禍之門。正是此中知之病也。知不知上,最初知字,正是入道之要。永嘉云,所謂知者,但知而已,此句最易而難明。學者日用工夫,當從此入。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平聲)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去聲)。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注】此章教人遺形去欲,為入道之工夫,以造圣人無知之地也。凜然赫然而可畏者,謂之威。如云寒威,炎威,是也。是則凡可畏者,皆謂之威。唯國之大罰,與天地之肅殺,乃大威也。此借以為戕生傷性者之喻。世人以為小惡不足戒,而不知畏,必致殺身而后已。此民不畏威,大威至矣。喻世人只知嗜欲養生,而不知養生者,皆足以害生而可畏也。且若嗜酒色,必死于酒色。嗜利欲,必死于利欲。嗜飲食,必死于飲食。是則但有所嗜,而不知畏,必至于戕生傷性而后已。此不畏威,故大威至矣。然人但知嗜而不知畏者,以其止知有身之可愛,有生之可貴,以此為足。而不知大有過于此者,性也。且吾性之廣大,與太虛同體,乃吾之真宅也。茍以性視身,則若大海之一涵,太虛之一塵耳,至微小而不足貴者。人不知此,而但以蕞爾之身。以為所居之地。將為至足,而貴愛之,則狹陋甚矣。故戒之曰,無狹其所居。狹其居者,將以此身此生為至足也。故又戒之曰,無厭其所生。厭,足也。若知此身此生之不足貴,則彼物欲固能傷生,亦不足以害我矣,以其無死地也。故曰夫惟不厭,是以不厭。厭,棄也。故圣人自知尊性,而不見生之可養。自愛遺形,而不見身之可貴。此圣人之所獨知,世人之所不知也。故去彼眾人之所知,取彼所不知,以為道之要妙耳。以此足見世人之所知者,皆病也。圣人病之而不取,故不病也。后三章互相發明此章之旨。

七十三章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音闌舒緩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注】此言天命可畏,報應昭然,教人不可輕忽也。勇者,決定之志也。敢者,不計利害而決于為也。殺活,死生也。謂凡世人作事,不顧利害,不怕死生,而敢為之。然敢乃必死之地。故曰勇于敢則殺。若用志于不敢為,是足以保身全生。故曰勇于不敢則活。此天道必然之理也。且此二者,亦有敢而生,不敢而死者。至若顏子夭,而盜蹠壽,此乃當害而利,當利而反害者,何耶。況天道好謙而惡盈,與善而惡惡。是則為惡者,當惡而不惡,斯豈報應差舛耶。世皆疑之。故解之曰,天之所惡,孰能知其故。故,所以然也。孔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由此觀之,生存而仁害,雖生亦死。身滅而仁成,雖死亦生。斯則蹠非壽,顏非夭矣。此乃天道所以然之妙,而非世人所易知。是以圣人于此猶難之,不敢輕忽,而敬畏之。所謂畏天之威,于時保之也。故下文歷示天道之所以。逆天者亡,故不爭而善勝。感應冥符,故不言而善應。吉兇禍福如影響,故不召而自來。然報愈遲,而惡愈深,禍愈慘,故繟然而善謀。以報速者有所警,報緩則不及悔,必至盡絕而后已。此所謂善謀也。是則天道昭昭在上,如網之四張,雖恢恢廣大,似乎疏闊。其實善惡感應,毫發不遺。此所謂疏而不失也。世人不知天命之如此,乃以敢以強以爭競于名利之場。將謂一身之謀,不顧利害死生而為之,自謂智力以致之。蓋不知命之過,皆取死之道也。可不畏哉。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將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台市| 连州市| 棋牌| 千阳县| 江门市| 德惠市| 江源县| 青神县| 凉城县| 龙川县| 镇康县| 维西| 泾源县| 荆门市| 吉木乃县| 阿瓦提县| 奉化市| 景洪市| 白河县| 杭锦后旗| 德清县| 札达县| 嘉鱼县| 洛扎县| 思茅市| 汶川县| 固原市| 吐鲁番市| 东莞市| 屯门区| 哈尔滨市| 佳木斯市| 海城市| 南城县| 黄大仙区| 紫阳县| 新田县| 南岸区| 靖西县| 河池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