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大慧。修三昧樂三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為賢圣善無漏 修三昧等即無漏因果。三昧因也。法樂住果也。此三乘賢圣無漏之法。無漏則離剎那念也。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為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余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為剎那 善不善下。廣明剎那相非剎那相。名雖重出。義則通示。如來藏名識藏者。即第八識。此識乃至五識名相。出于正教。故云非外道所說。言五識身者。正明剎那相也。心意意識俱者。即上眼等五識。與心意識同時取境。有善不善相。或次等起或間雜起。故云展轉變壞相續流注。根境之間未始間斷。不壞者不斷也。身生者。五識身生也。生則有滅。故云亦生亦滅。由不覺諸境自心所現。著于差別形相念念起滅。故云次第滅余識生。攝受意識者。以五根攬五塵識歸意識。起善起惡。亦由意識同時取境。而起分別。故曰相應生。剎那時不住者。言諸識起滅不停。不于此則于彼。無時暫息。是為剎那之相也。

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為法 剎那者下重結前起后。此二種相雖通依諸識生起。而所從則別。故曰。名識藏等。是則以諸識從識習氣者。剎那也。從無漏習氣者。非剎那也。既是無漏。猶名習氣者。謂其體是第七識執想猶在。雖非剎那。未為究竟真常無漏。乃是三乘賢圣境界。故非凡愚所覺。凡愚計著作剎那論。非但不覺非剎那。亦不自知其為剎那也。以斷見者。謂凡外苦行妄取涅槃。斯乃墮于斷見。非無漏涅槃故曰壞無為法。

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熏心 七識不流轉者。承上無漏之義。對六識八識辯異。蓋此二乘之識。已斷見思不流轉三界。不受生死苦樂。故異于六識。非涅槃因故異八識。以八識受熏能成涅槃之因故也。如來藏者。正明八識。以能含藏善惡。隨緣流轉生死。苦樂因果。四住地者。枝末無明也。無明住地者。根本無明也。由此無明昏醉故。受二種生死。凡愚妄想熏心不能了知。起剎那見。

復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圣應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滅。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隱覆之說。于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如來本答剎那之問。剎那則有損壞。而直以不可損壞言者。蓋迷則是剎那。悟則非剎那也。喻如金剛等金中精剛。以百煉故。礦璞全消惟一精剛。物不能壞。此世間之奇特性也。又喻佛舍利。以萬行熏修垢染都盡。惟一精真無能壞者。此出世間奇特性也。如來所得真常亦復如是。故曰若得無間有剎那等。佛謂我以無間三昧所證真常。豈有剎那。言圣應非圣者。夫圣未有不圣之理。則知既悟不迷。其無剎那明矣。故云金剛雖經劫數稱量不減。云何凡愚不解秘蜜之說。于一切法作剎那想。隱覆秘密也。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六波羅蜜滿足得成正覺。何等為六 剎那生滅者。生死此岸之事也。真常不壞者。涅槃彼岸之理也。然則自此岸而達彼岸。由剎那而究竟真常者。其六度之功乎。大慧所以承是而請問也。

佛告大慧。波羅蜜有三種分別。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大慧。世間波羅蜜者。我我所攝受計著攝受二邊。為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滿足檀波羅蜜。戒忍精進禪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答中言六度有三。初世間六度。言我我所攝受計著等者。謂凡夫所修其過為四。所謂計我我所。則無度生之念一也。著于二邊。則不能達中道彼岸二也。為求勝報。則不免于生死三也。樂著六塵。則非無住相施四也。外道之得五神通。及生梵天。亦田修無漏事六度而得也。

大慧。出世間波羅蜜者。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行六波羅蜜。樂自己涅槃樂 此是二乘所修。雖依四諦十二因緣行此六度。言墮攝受涅槃者。但為自度而樂真空之樂故。與菩薩所修不同也。

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諸趣攝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計著。為安樂一切眾生故。生檀波羅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羅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攝所攝。是羼提波羅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羅蜜。妄想悉滅。不墮聲聞涅槃攝受。是禪波羅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先身轉勝而不可壞。得自覺圣趣。是般若波羅蜜 此圓頓菩薩所修。攝受者。謂六根攝受六塵。自心二者。言修檀度治慳貪能治所治之二也。大乘菩薩。既覺了諸法惟心所現。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則能治所治二無二也。二無二故則三輪體空。故曰不生妄想。能施空也。不攝受能受空也。不計著色相。所施之物空也。菩薩如是行施。是為利樂一切眾生。故曰上上方便也。即于彼緣等。謂即以善修檀度之心。于持戒等緣亦妄想不生。一一稱性而持者戒也。如是而持戒。則非持非犯。如是而安忍。則不違不順。如是而精進。則何進何怠。如是而修禪。則無定無亂。如是而行般若。則非愚非慧。自然不即二邊不離二邊。安于中道直濟彼岸。是為上上波羅蜜相。忍中言知攝所攝者。即能取所取自性皆空。精進中凡兩言方便者。一則別相。謂誦經等。二則通相。謂兼五度皆須精進而行。禪度中言不墮聲聞攝受者。謂聲聞定力偏多。及樂著涅槃。菩薩則不如是也。而六度皆言妄想不生。或言悉滅或言非性。是則六度雖異。而以離妄為本。若能離妄何行不成哉。先身轉勝而不可壞者。謂六度增進乃至般若。所得慧身轉勝前五。不可破壞。得自覺圣趣。則又般若之至者。于是三品雖通中下。意實在乎上上。修者擇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空無常剎那  愚夫妄想作

如河燈種子  而作剎那想

剎那息煩亂  寂靜離所作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如來常以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等喻。破彼妄想有為作法皆是空無常剎那。凡愚不善此隱密之說。而起剎那妄想。剎那息煩亂等。正頌上隱覆義。謂能了剎那。可以息煩亂。體寂靜則自然離所作。故一切法無生。所以為說剎那之義也。

物生則有滅  不為愚者說

無間相續性  妄想之所熏

無明為其因  心則從彼生

乃至色未生  中間有何分

物生則有滅。固是生滅常理。若為愚者說則滋名相。于是破生滅法。先示生相為所破。謂無間相續性。即剎那生滅。由妄想所熏無明為因。故剎那妄心從彼而生。次明能破中初破生相。言乃至色未生等。承上心。雖生而色未生時。中間自無所依之分。是心無色而不生也。有何分。入楞伽作何所住。

相續次第滅  余心隨彼生

不住于色時  可所緣而生

以從彼生故  不如實因生

云何無所成  而知剎那壞

此明相續滅相。謂色雖已生。而心續滅是色心不相待。縱有余心隨彼色生。茍心不住于色。復何所緣而生。為其念念不住而亦不取故。是心雖有色亦無生性。抑若從彼生。則自無生性可得。故曰不如實因生。次破滅相者。由上求剎那成相尚不可得。況有剎那滅相乎。壞即滅也。既破生滅則復本真常矣。

修行者正受  金剛佛舍利

光音天宮殿  世間不壞事

住于正法得  如來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  云何見剎那

揵闥婆幻等  色無有剎那

于不實色等  視之若真實

此頌不壞法有四。謂修行者正受一也。金剛二也。佛舍利三也。光音天宮殿四也。此天三災不壞。復為后劫生成之始。此天與金剛。是世間不壞事。正受與佛舍利。是出世間不壞事。次示能得不壞之人。言住于正法得者。謂如來以正智具足莊嚴。比丘以平等正受。皆以正法而得。然金剛與光音。雖曰不壞。總是無常。云何見剎那者。頌上結斥。謂若不如上作剎那見。當以何理見剎那耶。故以揵城喻之。然幻色固非剎那。而眾生于虛妄法中計為實有。是猶視揵城幻色為實。非剎那而何。若了剎那妄即真實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記阿羅漢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與諸菩薩等無差別。一切眾生法不涅槃誰至佛道。從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無所答。如來常定故。亦無慮亦無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說識剎那展轉壞相。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何不施設本際。現魔魔業惡業果報。旃遮摩納孫陀利女空缽而出。惡業障現。云何如來得一切種智。而不離諸過 此文有七問。一問授聲聞記。二自一切眾生下至無所答。問佛何故言不說法。三如來常下。問何待思惟說法。四化佛下。問說剎那壞相。五問何故金剛侍衛。六問本際。七問九惱。九惱者。如天魔之興兵旃遮婆羅門。女以木盂系腹孫陀利殺女入婆黎那村乞食空缽而出食馬麥頭背俱痛刺傷足設火坑毒飯。是為九也。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為無余涅槃故。說誘進行菩薩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薩行者。樂聲聞乘涅槃。為令離聲聞乘進向大乘。化佛授聲。聞記。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記諸聲聞與菩薩不異。大慧不異者。聲聞緣覺諸佛如來。煩惱障斷解脫一味。非智障斷。大慧。智障者。見法無我殊勝清凈。煩惱障者。先習見人無我斷。七識滅法障解脫。識藏習滅究竟清凈 此答初問。言為無余涅槃故說等者。子果縛盡故曰無余。然非究竟。雖為授記乃須行菩薩行。此乃誘進小乘。又曰。此及余世界等。言菩薩有始修大行復樂小果。為其說授記事以策進之。故云進向大乘。此則斯經言記聲聞之意。授聲聞記正在法華。今乃化佛權記。故云非是法佛。言與菩薩不異等。據同斷惑障解脫一味云爾。非為智障斷也。智障斷則見法無我。得如來殊勝清凈境界。非聲聞也。聲聞但斷見思煩惱。見人無我。未破無明見法無我。故與菩薩異也。又曰七識滅者。乃以七八識。而論二障有脫未脫。二乘但滅七識。而法障未脫。所謂但離虛妄名為解脫是也。若法障等滅。方為究竟清凈。是知同異未易輕議也。

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 此答第二問也。謂本住法無增無減。故前無佛道可得。后無涅槃可入。中間亦無法可說。故曰前后非性。非性者離自性也。

無盡本愿故。如來無慮無察而演說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無慮無察。四住地無明住地習氣斷故。二煩惱斷離二種死。覺人法無我。及二障斷 此答第三問也。如來度生誓愿無盡。無謀而應非說而說。故曰無慮無察。良以究窮正智圓鑒法界。如鏡現像何待思慮然后說法耶。又曰四住地等。謂究竟果盡。所斷者二障。所離者二死。所證者無二我法門。豈化佛之所為乎。

大慧。心意意識眼識等七。剎那習氣因。善無漏品離不復輪轉。大慧。如來藏者。輪轉涅槃苦樂因。空亂意慧愚癡凡夫所不能覺 此答第四問也。心意等名七識身。即一第六事識。而剎那有壞不壞者。所從言異耳。若以諸識。從剎那習氣因。則有壞。從善無漏品。則不壞。以其性離非剎那。故不復輪轉。即不壞義。然剎那習氣者。六識之分也。善無漏品者。七識之分也。此乃六七對。明壞不壞義。若約七八相望。則七識執我想心未忘故。有可壞惟八識不壞。故特言眼識等七意存八識不壞故也。如來藏者別顯藏識。謂此識在輪轉謂之輪轉。在涅槃謂之涅槃。與之為苦樂。而未如不凈。是則不即不離。非壞不壞。故非凡愚所能覺知。空亂者小乘著空。乃為空所亂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聊城市| 虹口区| 亳州市| 屯留县| 泽州县| 岢岚县| 泰顺县| 江津市| 镇远县| 麻城市| 田东县| 白水县| 望谟县| 宣化县| 乌恰县| 马边| 琼结县| 临泽县| 西充县| 鹤山市| 石景山区| 五家渠市| 依安县| 尖扎县| 宁陕县| 渑池县| 巴林左旗| 永平县| 阿尔山市| 中宁县| 铜山县| 兰西县| 丰都县| 临猗县| 柳江县| 朝阳区| 锦州市| 罗源县| 惠州市| 赤水市|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