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綺翁學業文章,吾昔年跋其遺書,敘述盡矣。其為《八代詩選》、《唐詩選》,手批《詩經》,開示后生,尤多妙義。湖南之詩,唐時惟李文山最著,清乾隆時選《全唐詩》,湖外止此一人。明李文正東陽擅聲臺閣,《西涯樂府》尤為擅場。梁端輯《明三十家詩》,推服文正甚至。季明則王船山詩特沉雄,外此則湘潭陳鵬年滄洲、張九鉞陶園、寧鄉陶汝鼐密庵、新化歐陽兆洛磵東、巴陵毛西垣、道州何紹基東洲,皆奮筆為詩。曾文正筆力驁雄,實始崇仰山谷。后進相師成風,義寧陳三立伯嚴最為大家,所著《散原詩存》,大為江西生色。湘綺學此,始宗陸、謝,擬摹《選》詩,得其神理。集中如《獨行謠》、《妾薄命》,皆其少作,而《圓明園宮詞》則二十五歲所為也。門人才弱,多不能學其詩,翁亦戒其門人毋妄學我。有名者縣人楊承瓚虎公、桂陽夏壽田午詒、陳完夫、衡陽劉異豢龍,皆得其一體。近體詩所作絕少。清末翟鴻禨、端方、岑春萱、袁世凱先后罷官,曾廣鈞為《落花四韻》,假湘綺名登報。廣鈞亦嘗從翁問詩,然氣味不類。葉德輝訾為優孟衣冠,而甚贊葵園之作為清真雅健。葵園詩純學杜、蘇,與翁師承固異也。葉挽翁聯云:“廿一史林苑爭傳,若論系出文中,魏晉六朝無漢學;四十載云龍相逐,敢曰恥居王后,江河萬古愧唐賢。”又和其《食瓜詩》,謂駑馬追風,不自知其鈍。是葉于翁之經學多所譏評,于其詞章則不能稍毀之也。近日湖南之詩,長沙黃兆枚宇逵《芥滄館集》,亡友益陽曾運乾星笠極稱其工,謂鄉先輩之作能似之者蓋寡。黃自稱山谷詩孫,亦導源于雙井者也。湘綺少時與攸縣龍伯皋皞臣、長沙李壽蓉寰仙、武岡鄧彌綸彌之、輔綸葆之號為湘中五子。彌之有《白香亭集》,名最著。民國三年,寧鄉程頌萬于大議刻魏源古微堂、何紹基東洲草堂、葆之藻川堂詩,標為《楚南三集》,而未果。廖大隱《楚風補》、鄧南村《沅湘耆舊集》亦無人賡續為之。然湘潭羅汝懷研生有《潭雅集》,寧鄉廖基棫次峰有《溈寧詩選》,是在各縣有心人搜集之耳。嘗論湖南詩人,近世惟漢壽易順鼎石甫其才最高,同時樊云門、曾重伯皆不能及。《游廬山詩》怪偉雄肆,有如天馬騰空,不可控勒,張文襄讀之傾倒。使能如湘綺翁之好學,至老不倦,則吾未能測其所至也。
附舊作湘綺遺書跋
湖南學術,盛于近世。明清兩代,乃有四王:船山于《易》尤精,九溪考古最悉,葵園長于史學,湘綺號曰儒宗。其所論著,于經有《周易說》十一篇,《今古文尚書箋》二十九篇、《詩補箋》二十篇、《禮經箋》十七篇、《周官箋》六篇、《禮記箋》四十六篇、《春秋公羊何氏箋》十一篇、《論語訓》二十篇、《爾雅注》十九篇、《尚書大傳補注》七卷、《夏小正注》一卷、《逸周書注》七卷、《谷梁申義》一卷,于子有《老子注》一卷、《莊予內篇注》七卷《雜篇注》二卷、《墨子注》七十一篇、《鹖冠子注》一篇、《寫定孫子》十三篇,于史有《湘軍志》十六篇、《桂陽州志》十七篇、《衡陽縣志》十篇、《東安縣志》七篇、《湘潭縣志》十二篇、《王氏族譜》四卷、《史贊》十七卷、《論夷務書》若干卷、《日記》若干卷,于集有《楚詞釋》十篇附《高唐賦注》一篇、《湘綺樓詩集》十八卷、《杜若集》二卷、《夜雪集》一卷《后集》一卷、《七夕詞》一卷、《湘綺樓詩外集》二卷、《文集》二十六卷《外集》二卷、《詞鈔》一卷。其選錄者,曰《八代詩選》二十卷、《唐詩選》十三卷、《唐十家詩選》十六卷、《漢魏六朝文選》若干卷。別有《王志》四卷、《箋啟》八卷。其有目無書及成書未刻者,尚不在此數也。翁稟上哲之姿,述前圣之業,學窮道奧,德應昌期,際運代之屯艱,托玄思于素業。詩披神霧,補北海之長箋;書定禮堂,著曲臺之后記。其于公羊之學,尤闡劭公之微,井研衍其師傳,南海襲其緒論,有清季世,巍然大師。雖天官妄肆譏評,而楚學實成宗派。蚍蜉撼樹,輕薄為文,徒自損其品名,曾何傷于日月。此其經學之湛深也。
君子之道,或隱或見,圣人之行,一龍一蛇。道隱小成,學迷玄象。問禮懵于柱下,訪道忽乎七篇。惟翁泯物我之大齊,明儒墨之相用,蟬蛻汙泥,蓬累而行。行既充符,道宜應帝,德機既杜,天倪以和。消遙大化之中,游戲人間之世。指白非馬,其道猶龍,滑稽玩世,莊諧雜出。足使諸鄒杜口,曼倩降心,天下奉為談宗,麈尾揮其玉屑。則其道術之玄深也。
翁惆悵鴻筆,寢饋麟經,以為秦來文宗,世推班馬,殫精史漢,奮志纂修。久放浪于江湖,未回翔于玉署,自撰軍志,張我湘人。紀曾侯以紹安陽,述籌餉而師平準,較彼朱克敬、王定安所造,實乃雅俗區分。其他桂陽、衡陽之書,湘潭、東安之志,皆斂雄才于方紀,納萬變于小篇。舊日湘中山水之記,先儒耆舊之書,較此華章,黯然失色。蓋默深圣武之記,無此偉觀,玉池湘陰之圖,遜茲雅韻。斯其史裁之麗密也。
湘州文學,始盛東京,典午以來,唯傳羅、李。歐陽僅以書著,茶陵稍用詩名。清代則王、魏揚聲,鄧、曾并美。翁生含秀質,天挺人英,天才自高,工力交至。擬昌谷高軒之過,早成薄命之詩;當士衡入洛之年,能續蘭成之賦。藉甚圣童之譽,巍然詞伯之稱。固已增湖湘之景光,留江山之高韻。及乎圓明詩出,壓元相之連昌;秋醒詞成,過東坡之赤壁。以及狀剛直彭公之行,為伯元叔績之傳,文筆嚴清,華實并茂,足使文儒俯首,宿學傾心。湘中稱名士無雙,海內號勝流第一。雖越縵薇蓀,或肆他端之毀;而江河萬古,何損文章之名。跡其樹義之精,出詞之雅,日光玉潔,周情孔思。卿云而后,僅見斯文,唐宋以來,無此作者。蓋翁以文若之逸才,勤伯業之老學,復治申培之經術,享伏勝之大年,卓然大成,敻絕百代。此即離居異域,生不同時,猶或聞聲而相思,觀文而遙契,而況鄉里后進,追隨杖履,晉接音塵,親讀叢書,叩聞口說者乎!本念庵之遺意,署后學以拜陽明;思退之之狂言,非仲尼不稱弟子。敬述其略,以告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