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象山語要
  • 陸九淵
  • 2567字
  • 2015-12-19 16:05:28

與童伯虞

某秋試幸不為考官所取,得與諸兄諸侄切磨于圣賢之道,以滓昔非,日有所警,易荊棘陷井以康莊之衢,反羈旅乞食而居之于安宅,有足自慰者。

仆處足下之館幾半載,而不能回足下拳拳聲利之心,此誠仆淺陋之罪。

仲尼顏子之所樂,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金革百萬之眾在其中。此豈可地用其心而期與富貴利達兼得之者哉?

后世之求人爵,蓋無所事于天爵矣。舍此而從事于彼,何啻養一指而失其肩背。況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非人力所可必致者,而反營營汲汲于其間,以得喪為欣戚,惑亦甚矣。

與劉深父

來書示以方冊所疑,足見為學不茍簡。然其理皆甚明白,本無可疑。若于此未能通曉,則是進學工夫不純一,未免滯于言語耳。今欲一一為深父解釋,又恐只能言語議論,無益于深父之身心。非徒無益,未必不反害之也。

大抵為學,但當孜孜進德修業,使此心于日用間戕賊日少,光潤日著,則圣賢垂訓,向以為盤根錯節未可遽解者,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

《書》曰:「思曰睿,睿作圣。」孟子曰:「思則得之。」學固不可以不思,然思之為道,貴切近而優游。切近則不失己,優游則不滯物。《易》曰:「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孟子曰:「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記》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日用之間何適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優游?

至于圣賢格言,切近的當,昭晰明白,初不難曉。而吾之權度,其則不遠,非假于外物。

開卷讀書時,整冠肅容,平心定氣。詁訓章句,茍能從容不迫而諷詠之,其理當自有彰彰者。縱有滯礙,此心未充未明,猶有所滯而然耳,姑舍之以俟他日可也,不必苦思之。苦思則方寸自亂,自蹶其本,失己滯物,終不明白。但能于其所已通曉者,有鞭策之力,涵養之功,使德日以進,業日以修,而此心日充日明,則今日滯礙者,他日必有冰釋理順時矣。如此則讀書之次,亦何適而非思也。如是而思,安得不切近?安得不優游?若固滯于言語之間,欲以失己滯物之智,強探而力索之,非吾之所敢知也。

與張輔之

學者大病,在師心自用。師心自用,則不能克己,不能聽言。雖使羲皇唐虞以來群圣賢之言畢聞于耳,畢熟于口,畢記于心,只益其私、增其病耳。為過益大,去道益遠。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古之所謂曲學囗行者,不必淫邪放僻,顯顯狼狽,如流俗人、不肖子也。蓋皆放古先圣賢言行,依仁義道德之意,如楊墨鄉原之類是也。

尊所聞,行所知,須要本正。其本不正,而尊所聞,行所知,只成個檐版。

若與流俗人同過,其過尚小。檐版沉溺之過,其過甚大,真所謂膏盲之病也。

定之于動靜,非有二也。豈有定于靜而不能定于動耶?

特然自立之節,較之流俗人則為賢者,在子之身則為深病。吾非不知子之踐履尚未能不自愧,顧以為踐履未至,此節已常在胸中,耿耿然為拒善之藩籬,而不能以自知。......流俗人而或有之,是則可喜非可責也。至于知學之者有此病,則其觀圣賢之訓、聽師友之言,必當惕焉愧悔改革,不如是,謂之不知學可也。......吾之所望于子者,非以流俗人望子也。如以流俗人望子,則子流俗人賢者矣,勉之而進,誠流俗中大賢者矣。望之以圣賢之門,乃始為一膏盲之病人也。此病去,自能改過遷善,服圣賢之訓,得師友之益,如動亦定、靜亦定之說,亦不必苦心而自明也。

君子有君子踐履,小人有小人踐履,圣賢有圣賢踐履,拘儒瞽生有拘儒瞽生踐履。若果是圣賢踐履,更有甚病?雖未至純,亦只要一向踐履去,兒則至于圣賢矣。只為輔之踐履差了,正如適越北轅,愈務而愈遠。

凡與子言者,皆只是入頭處,何謂不教以入頭處也?

與曹廷之

大抵學者且當大綱思省。平時雖號為士人,雖讀圣賢書,其實何曾篤志于圣賢事業?往往從俗浮沉,與時俯仰,徇情縱欲,汩沒而不能以自振。

若有事役未得讀書,未得親師友,亦可隨處用力檢點,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所謂心誠求之,不中不遠。若事役有暇,便可親書冊。

看挺之未曾如此著實作工夫,何遽論到一貫多學處?此等議論可且放下。且本分隨自己日用中猛省,自知愧怍,自知下手處也。既著實作工夫,后來遇師友,卻有日用中著實事可商量,不至為此等虛論也。

與曹立之

蒙問致知知止、正心誠意、知至至之、知終終之次序,深切慨嘆!不知立之許多時在干當甚事?觀如此問文字,一似夢中起來相似。......知至至之、知終終之一段,程先生說得多少分明。立之不應不曉文義,恐是用意過當,翻有此疑惑。

夫子答子路「何必讀書」之說,則歷辭以斥其過,而不容其辯。

必欲天下之理無所不明,必至夫子耳順之年而后可言。然「學而不厭」,「發憤忘食」,「回非助我」,「啟予者商」,則雖夫子之圣,亦非有天下之理皆已盡明,而無復有可明之理。今謂立之不明者,非固責其不明天下之理,蓋謂之有不自知處也。

能為能,不能為不能,明為明,不明為不明,乃所謂明也。

姑隨所見,其號不侈,小心退遜,以聽他日之進,則小可大,狹可廣,拘可通,曲可直便不至失序,便不至無證。

子夏,孔門之高弟,百世之師表,其才質豈易得哉?當時夫子告之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夫所謂小人者,豈險賊不正哉?果險賊不正,則又安得謂之儒?雖曰儒矣,然而有所謂小人儒。「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雖曰小人,然不可不謂之士。

橫渠先生云:「見識長得一格,看得又別。」此語誠是。

與黃日新

以夫子之圣,孟子之賢,猶不免叔孫臧倉之毀。

彼狃于心俗,蔽于聞見以陷于惡而失于本心者,不可遽謂之小人。聞善而慕,知過而懼,皆君子之徒也。若乃親善人,聞善言,見善行,而狼狽自若,無所忌憚,慧黠奸慝,常有毀傷善類之心此所謂志夫邪惡之小人。

與黃元吉

道廣大,學之無窮,古人親師友之心亦無有窮已。以夫子之圣,猶曰學不厭,況在常人?其求師友之心豈可不汲汲也?

然師友會聚不可必得。有如未得會聚,則隨己智識,隨己力量,親書冊,就事物,豈皆蒙然懵然,略無毫發開明處?曾子曰「尊其所聞則高明,行其所知則光大」,非斯人也。

今元吉縱未有聞所未聞、見所未見處,且隨前日所已聞已恬者,尊之行之,亦當隨分有日新處,莫未至全然為冥行也。

學者未得親師友時,要當隨分用力,隨分考察,使與汲汲求師友之心不相妨害,乃為善也。

與諸葛受之

某自承父師之訓,平日與朋友切磋,輒未嘗少避為善之任,非敢奮一旦之決,信不遜之意,徒為無顧忌大言。誠以疇昔親炙師友之次,實深切自反,灼見非外爍,徒以交物有蔽,淪胥以亡,大發愧恥。自此鞭策駑蹇,不敢自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武穴市| 平昌县| 分宜县| 浠水县| 昔阳县| 昌图县| 库尔勒市| 新疆| 教育| 宜州市| 卢龙县| 全南县| 辽中县| 麻江县| 普洱| 郸城县| 普洱| 和政县| 石景山区| 双峰县| 凤冈县| 通化市| 怀化市| 平顶山市| 荆门市| 清水河县| 容城县| 城市| 囊谦县| 南木林县| 昌都县| 浪卡子县| 什邡市| 天台县| 桦川县| 大邑县| 桦南县| 华安县| 武安市|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