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自己有過人的口才,首先就要學好安慰人的藝術。安慰人需要有高超的說話藝術,有它獨特的規定性。如果掌握不好,往往可能會適得其反,安慰人反而會使對方更傷心。人們常常以同情來代替安慰,或者是“是呀是呀,真倒霉”或者是“你的處境真糟糕”,“你的擔心是有道理的”等等,其特點是一味附和,只是按著對方的話去說。這種話雖然可以使對方感到親切、欣慰,但卻可能使對方因得到認同而加重憂慮,得不到半點安慰。
一天夜晚,李東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妻子問他:“你不舒服嗎?”“是啊!”李東呻吟道:“我欠街對面的張雨三百塊錢。明天得付清,但我沒錢,因此睡不著。”“就這點小事。”他妻子滿不在乎,說著下了床,走到窗口,朝對面叫道:“張雨,你聽著,我丈夫明天還不了你的錢!”說完,她關上窗戶,安慰丈夫道:“你安心睡覺好了,現在該對面的張雨睡不著了!”債務不能償還,在李東看來,是借錢人的憂愁。可在李東妻子看來,更是債權人的憂愁。看問題的角度一變,情緒也就為之一變。
一婦女在車站月臺上跺腳捶胸不已,連聲叫道:“真倒霉呀真倒霉,我誤了火車!”“你誤車誤了多久了?”一旁人問。“兩分鐘!”“唉——!”這人以一種不值一提的口吻說道:“兩分鐘就這樣呼天搶地,人家還以為你起碼誤了兩個小時呢!”安慰者并不是真的認為“誤兩小時”比“誤兩分鐘”更值得傷心,他主要是表現一種幽默,以此感染對方。這位婦女聽了“撲哧”一笑,愁苦之情一掃而光,心想既然已經誤了車,難受又有什么用呢?
安慰的目的在于使人擺脫愁苦的心情,所以不需要安慰的話語句句屬實,字字扣理。有時與其正兒八經地安慰,倒不如在觀點上突發奇想,以開拓被安慰者的思路,使之心情舒暢,第一例中李東的妻子即如此;或者開個玩笑,讓他以輕松的心情看待這種不幸,第二例就采用了幽默方法,以感染被安慰者的情緒,使之苦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