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引退心——大舍大得功成身退
- 人生的九項修煉
- 張俊杰編著
- 973字
- 2016-01-14 13:56:26
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預期目標,但是在實現的道路上我們既要學會前進,還要學會止步與后退,它們都是達成目標的必要路徑。培養功成身退的心態,是順應形勢,主動求變的行動智慧,需要每個人認真把握。
歷史上,張良在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后,毅然光榮隱退,得以安享晚年。而韓信被呂后擒獲,最后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場。兩個人都是漢初的一代菁英,但是后來的遭遇卻不盡相同,反映了兩個人在對待成功上的不同認識與心態。他們帶來的啟示是,適時選擇放棄是一種生存智慧和斗爭策略,當我們出色完成一件事的時候,應該學會“功成身退”,而不要在那里過于炫耀自己。
老子說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說明,過分自滿而不知適可而止,鋒芒太露的做法會使我們的所得難以長久保全。所以,獲得名利達到人生頂峰后,要選擇適時放棄,才能使自己得到保全、避免遭遇失敗。
在晚清歷史上,曾國藩是功成身退的努力實踐者。曾國藩兄弟經過了九年艱苦戰爭,終于打垮了曾經占領了半壁江山、搖撼京師的“太平天國”。而他們所建立的功績是滿清入關以來前所未有的,達到了“功高震主”的程度。面對這種情形,曾國藩采取了引退的策略。而人們從一首詩中,更能看出他的這種心思:“左列鐘銘右謗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云過太虛。”
張良善始善終,曾國藩死后被加封謚號,都是功成身退帶來的良好結果。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辭職回家后過著隱居閑適的生活,有時間寫一些詩歌文章抒發自己的心情,獲得了個人的超脫。
當然,“功成身退”不是消極避世或與世無爭,而是包含著慎重的意義。在一家剛剛創業的公司,老板培養了一位精明能干的助手。他不但工作努力,而且功勞卓著,由業務員逐步上升到經理的位置。這時,他對公司的一切業務都精通,甚至比老板還熟練。于是,老板就擔心起來,怕對方“功高震主”。怎么辦呢?聰明的做法是功成身退,尋找一種恰當的身份使自己留下來,或者選擇一片新天空。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如果我們只專注于目標奮力前行,而不注意周圍的環境,往往會遇到挫折。走向成功的過程,需要我們審時度勢,靈活多變,必要時采用以“退”為“進”的策略。事實上,讓步有時是必要的,而且它作為一種策略性的后退,是為了更好地向前邁進,而并非懦弱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