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
《甲乙經》曰:婦人產后余疾,食飲不下,胸脅搘滿,目眩足寒,心切痛,善噫,聞酸臭,脹痹腹滿,少腹尤大,期門主之。
《千金方》曰:墮胎后,漏下五色,疼痛,灸胞門,穴在關門左邊二寸是也。右邊二寸,名子戶。
斷產,灸右踝上一寸二壯即斷。
朱震亨《心法》曰:婦人四旬,因小產成病,百節痛無常處,臥床不起,刺八髎五分,環跳四寸半,五樞三寸半,曲池、液門各寸半,絕骨二寸半。如脊背痛者,刺人中、大椎節下各五分,委中七分見血,立效。
婦人五旬經斷后再行,或多或少,或瘀或紅并下,腹中氣滿如胎孕,刺天樞、中脘、氣海三穴各五分。立愈。婦人得子,多變成水,淋漓而下,經久身面虛腫,刺陰谷二寸半,絕骨二寸半。如喘滿,刺魚際透大淵,左右共四十九呼,治肺經水氣極妙。
產后血塊痛,三陰交、氣海,宜灸之。
婦人產后,忽小腹脹如蠱,大小便不通,氣海、三里、關元、三陰交、陰谷各主之。
《醫學綱目》曰:產后手足逆冷,刺肩井立愈。
產后血運不省人事,取三里、支溝、三陰交、心術 【無此一穴。】
又法:取神門、內關;不應,取關元灸之。
胞衣不下,取三陰文、中極,各瀉之。
產后噫呃服藥無效,灸期門必愈。
《醫學入門》曰:神門,治產后腹脹,小便不通。
《醫學準繩六要》曰:產后呃逆,急灸期門,乳頭向下盡處是穴。乳小者,以一指為率。
產后咳逆,灸期門極效,男 九 女右。乳下黑盡處一韭葉,灸三壯,甚者二七壯。
《證治準繩》曰:產后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緣未產之前,內積冷氣,遂致產時尿胞運動不順,用鹽于產臍中填可與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余根作一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神驗不可具述。
陰脫產門不閉,灸臍下橫紋五七壯。
產后血運不省人事,灸陽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