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癥門
方首內(nèi)癥。內(nèi)有自內(nèi)出者七情之所傷。有由外感者。六氣之所客。而不但已也。凡飲食勞郁。皆觸于外而中于內(nèi)。凡風(fēng)痹淫濕。皆積于內(nèi)而達(dá)于外。矧元?dú)馊找姹 U婢找缀摹?
其稟不應(yīng)輯
大造丸(一)
(治腎虛腰疼。羸瘦。 怯諸癥。)白術(shù) 苡仁 沙苑子(各二兩)各取凈末。用杜仲四兩。熬膏為丸。每服四錢。酒下。
坎離既濟(jì)丹(二)
(治心腎不交。徹夜無寐。骨蒸汗泄。陰陽兩虧諸癥。)川連(二兩) 肉桂(一兩) 炙甘草(五錢)各取凈末。蜜丸。每晚服三錢。酒下。
滋元飲(三)
(治一切風(fēng)痹攣痿。腰膝酸楚。筋脈不通。周身疼痛。并遺精白濁諸癥。)熟地(八兩) 麥冬(四兩) 萸肉(八錢) 龍骨(一兩) 元參 南沙參(各三兩)牛膝 虎骨各取末。用南棗六兩。去皮核煮爛。同熟地杵膏為丸。每服三錢。酒下。
五益膏(四)
(治諸虛百損。)玉竹 黃 (蜜炙) 白術(shù)(土炒各一斤) 熟地(酒洗) 枸杞子(酒洗各八兩)上方。文火煎熬成膏。每早晚二錢。用酒一杯。或開水一杯。調(diào)下。
回元飲(五)
(治經(jīng)年頭疼。終朝眩暈。諸虛百損。火嗽潮熱等癥。)熟地(十兩) 萸肉(四兩) 北五味 麥冬 甘菊(各二兩) 川芎 元參 山藥 當(dāng)歸(各三各取末。蜜丸。每服三錢。鹽湯下。
益元煎(六)
(治男婦小兒。一切食積。腹脹氣弱。血衰諸癥。)白術(shù)(一斤) 建曲(六兩) 扁豆 廣皮 麥芽 茯苓(各八兩) 小蟬肝(四兩即水雞肝)蜜丸。每服一錢五分。米飲調(diào)下。
贊化血余丹(七)
(此藥大補(bǔ)氣血、烏須發(fā)。壯形體。有培元贊化之功。)血余(炙) 熟地(各八兩蒸搗) 枸杞 當(dāng)歸 鹿角膠(炒成珠) 菟絲子(制) 杜仲(鹽水炒)甲) 胡桃仁(上煉蜜丸。每服二錢。開水送下。精滑加白術(shù)山藥各三兩。便溏。去蓯蓉。加補(bǔ)骨脂酒炒陽虛痿弱。加制附子五錢。上肉桂一兩。
六味地黃丸(八)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酸軟。陰虛發(fā)熱。自汗盜汗、憔悴瘦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治火之劑也。)熟地(八兩蒸搗) 山茱萸 山藥(各四兩) 丹皮 白茯苓 澤瀉(各三兩)上為細(xì)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食前。開水。淡鹽湯任下。
焦。
玉液散(九)
(治大便下血。)柞樹皮 白芍 當(dāng)歸(各二錢) 地榆 丹參(各一錢五分) 熟地(五錢) 葛根(八分)甘草共為末。和勻。每服五錢。烏梅湯調(diào)下。
一方。
槐花(炒黑) 扁柏葉(炒黑) 陳棕灰(各等分)共為末。每服一錢。鮮生地五錢。搗汁沖湯和服。
補(bǔ)中益氣湯(十)
(治勞倦傷脾。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外感不解。體倦食少。寒熱瘧痢。氣虛不癥。)當(dāng)歸(一錢) 甘草(炙)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四分) 黨參(蜜水炙)黃(蜜水炙各三錢) 白術(shù)(一錢五分炒)引加姜一片。棗三枚。
調(diào)理益氣湯(十一)
(治濕熱所傷。體重?zé)灐?谑ё涛丁;蛱邓猿碚场:疅岵徽{(diào)。體倦少食。脾虛泄瀉等癥。兼治虛人瘧痢。)黃 (蜜水炙) 黨參(各一錢五分焙) 蒼術(shù)(一錢炒) 橘紅(五分) 木香(煨)柴胡升麻引加姜皮一分。小紅棗三枚。空心服。
歸脾湯(十二)
(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或大便溏心脾疼痛。瘧痢郁結(jié)。或因病用藥失宜。克伐傷脾。以致變癥者。俱宜服之。)黨參(焙) 黃 (蜜炙) 炒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 當(dāng)歸 茯苓(各一錢) 炒棗仁(一錢二分)引加圓眼肉七枚。煎成。食遠(yuǎn)服。如無痛郁等癥。去木香。如燥熱多汗。并去遠(yuǎn)志。加柴胡
八珍湯(十三)
(治氣血兩虛。肌熱火嗽。皮寒骨痛。病后失調(diào)。飲食不香。兼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赤帶等癥。)黨參(蜜水炙) 熟地(各三錢) 當(dāng)歸 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川芎(八分)白引加姜一片。棗二枚。或粳米百粒。白水煎服。
當(dāng)歸補(bǔ)血湯(十四)
(治血?dú)鈸p傷。或因攻伐致虛、肌熱口渴。目赤面紅。脈大而虛。重按全無。及飽勞役者。)炙黃 (一兩) 當(dāng)歸(三錢)白水煎。食遠(yuǎn)服。
黃六一湯(十五)
(治陰陽俱虛。盜汗等癥。)炙黃 (六錢) 炙甘草(一錢)白水煎。食遠(yuǎn)服。
斂氣歸源飲(十六)
(治盜汗不止。)黃 (蜜炙) 黑豆 浮麥各等分。煎服。
五福飲(十七)
(治五臟氣血虧損。日晡潮熱。陰虛盜汗。脾胃不香。瘧痢反復(fù)。經(jīng)久不愈。怔忡心遺精滑脫等癥。)黨參(蜜炙五錢) 熟地(三錢) 當(dāng)歸 炒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一錢)引加生姜一片。水煎。食遠(yuǎn)溫服。
六味回陽飲(十八)
(治陰陽離脫。或中風(fēng)不語。或胃口冷痛肢寒汗溢。諸凡危癥。)黨參(桂圓肉拌煮) 大熟地(各一兩) 制附子 炮姜(各一錢) 炙甘草(八分) 當(dāng)歸身(四白水。用武火煎。溫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黃 五錢。或一兩。泄瀉加烏梅二個(gè)。或北五
六味異功煎(十九)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痹濕等癥。)白術(shù)(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炙甘草(八分) 干姜(四分炒) 陳皮(一錢) 黨參(桂圓肉白水煎服。
壽脾煎(二十)
(治脾虛不能攝血等癥。凡憂思郁怒積勞。及誤用攻散之藥。犯損脾陰。以致中氣虧神魂不寧。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癥。凡兼嘔惡。尤為危候。速宜用此。單氣。則統(tǒng)攝固而血自歸源。此歸脾湯之變方。其效如神。若犯此癥。再用寒涼。胃氣必?zé)o不即死者。)白術(shù)(三錢) 遠(yuǎn)志(五分制) 干姜(炒黑) 炙甘草(各一錢) 當(dāng)歸 山藥(各二錢) 棗仁(白水煎服。一二劑。下血未止。加地榆一錢五分。大便滑脫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錢。
小便者。
陰
金水六君煎(二十一)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氣血不足。外受風(fēng)寒咳嗽嘔惡。多痰喘茯苓 當(dāng)歸(各二錢) 熟地(三錢) 陳皮(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引加生姜一大片。食遠(yuǎn)溫服。如大便不實(shí)。去當(dāng)歸加山藥二錢。如痰盛氣滯。胸膈不快。加白芥子七分。如陰寒盛。嗽不愈。加北細(xì)辛五分。如兼表邪寒熱。加柴胡一錢。
香砂六君子湯(二十二)
(治中氣虛滯。惡心脹滿。或過服涼藥。以致食少作嘔等癥。)黨參(三錢炙) 茯苓(一錢) 白術(shù)(炒) 制半夏(各一錢五分) 陳皮(八分) 砂仁(六分)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歸芍二陳湯(二十三)
(治痰飲嘔惡。風(fēng)寒咳嗽。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吃生冷凍飲料酒過多。脾胃癥。)當(dāng)歸 白芍(炒) 廣皮 茯苓(各一錢) 炙甘草(五分) 法制半夏(三錢)引加生姜一片。棗二枚。食遠(yuǎn)服。
和兌飲(二十四)
(治新久咳嗽。未經(jīng)見血者。三五服可漸愈。)生姜汁(一小匙) 白蜜(二匙)二味和勻。重湯頓服。
綠豆飲(二十五)
(治諸火癥熱毒。煩渴喘嗽諸癥。)用綠豆不拘多寡。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任意飲食之。日三四次。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胃。且善于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之最佳最捷者也。
逍遙散(二十六)
(治肝脾血虛。及郁怒傷肝。少血目暗。發(fā)熱脅痛等癥。)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 白術(shù) 茯神(各一錢二分) 甘草(四分) 柴胡(六分)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照方。加丹皮炒山梔仁。各七分。白水煎或加姜皮半分。名加味逍遙散。治肝脾血虛發(fā)熱。
徙薪飲(二十七)
(治三焦浮火。肌里伏熱。時(shí)或嗆嗽。痰涎滿口。或舌破牙齦腫痛等癥。)陳皮 丹皮(各八分) 黃芩(炒) 黃柏(各一錢) 赤芍 麥冬(去心) 赤茯苓(各一錢五分)白水煎。食遠(yuǎn)溫服。如多郁。氣逆?zhèn)巍C{痛甚。致下血者。加青皮炒梔各四分。
益氣培元飲(二十八)
(治遺精白濁。溺下砂淋。莖中癢痛。腰膝酸痛諸癥。是癥由于精滿自溢。濕熱胱者。十不一二。由于氣虛。思慮過。勞役傷。或強(qiáng)任房事。或病后失調(diào)。攻伐之過臟氣而成斯癥者。十居八九。此古今元?dú)獠煌弧R允欠脚c補(bǔ)中湯。(方見前十)相之。
可以漸愈。接服六味地黃湯。(方見前八)加慎調(diào)攝。自無反復(fù)。切勿誤投通利之藥黃通草之類。致益虧損。慎之切慎之。)大熟地 制杜仲(各三錢) 丹皮(八分) 茯苓(一錢二分) 淮山藥(二錢) 建澤瀉(五分)引加姜皮半分。南棗三枚。
偏痹癥治法(二十九)
凡偏痹癥初起。卒然痰壅昏迷。撒手遺便遺溺。牙關(guān)緊閉。用豬牙皂研細(xì)末。吹鼻內(nèi)。
取嚏西黃珍用蒸
(附)活絡(luò)飲(三十)
淮牛膝 明天麻(各一錢) 防風(fēng)(八分) 紅花(四分) 生赤首烏 制赤首烏 生黃熟黃分)引加虎膠八分。淡酒一杯。頓化和服。
上方日服一劑。計(jì)服五劑。每日照后方蒸熨法。日三次。蒸熨五日。手足漸可屈伸。半身稍存留
(附)蒸熨方(三十一)
真凈檀香一兩。銼碎煎湯。隔布單。以半身置布單上熏蒸。加全當(dāng)歸六兩。丹參牛膝桂枝。
亦
祛風(fēng)散(三十二)
(治歷節(jié)風(fēng)痛。晝夜不止。半身不遂等癥。)虎脛骨(一兩炙酥為末) 沒藥(五錢為末)二味和勻。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服。
(附)藥酒方(三十三)
黑料豆(一升形小如腰子樣者佳) 油松節(jié)(四兩銼碎) 白蜜(一斤)取好陳麥燒酒十五斤。重湯煮一炷香。出火氣。早晚隨量溫飲。
滋源飲(三十四)
(治飲食下咽即消。心煩咽渴。面赤舌燥。徹夜無寐。小便赤澀。大便燥結(jié)等癥。)鮮生地(一兩搗汁) 洋參(二錢蜜炙) 甘草(五分微炙) 棗仁(炒) 茯神 麥冬(各二錢去用洋參等五味。白水煎成。沖生地汁服。日二劑。旬日取效。接服六味丸(方見前八)可愈。
戊己丸(三十五)
(治反胃膈噎。)熟地(八兩杵膏) 萸肉(三兩) 當(dāng)歸 麥冬(去心) 苡仁 牛膝(各二兩) 白芥子 元參(各取凈末。用生姜六兩。取汁。和煉蜜。同熟地杵膏為丸。每服二錢。漸加至三四錢。
老米一方。用貓?zhí)グP峦咛炕鹬烁伞Q屑?xì)末。每服三分。好酒送下。粒米不下者。五六次愈。
一方。用陳倉米一斗。同山黃土炒。令米熟。去土為末。以粟米煎湯調(diào)下。再用白水牛喉管醋紙一方。治翻胃吐食。用韭汁二杯。姜汁一杯。牛乳一杯。三味調(diào)和溫服。日服一二次。
三五均忌
扶中丸(三十六)
(治經(jīng)年膨脹。)茯苓(六兩) 洋參 大麥芒(各四兩) 苡仁(三兩) 制附子(一兩) 蘿卜子 大黃(各八錢)各取凈末和勻。每服五錢。姜一片。同煎服。
一方。用鯉魚重斤許者一尾。去腸雜。清水洗凈拭干。將小紅豆填滿魚腹。不著鹽醬煮熟。
一方。治腹脹水腫。用亞腰葫蘆一個(gè)。蓮子燒灰存性。為末。每服一錢。食前溫酒下。
不飲一方。治通身腫脹。用葶藶子四兩。炒為末。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桑皮湯下。十五丸。
日一方。用黃牛糞。男子用牝牛。婦人用牡牛。取糞。浸清水中七日。換水七次。去其穢氣。
羌活桂枝煎(三十七)
(治時(shí)行感冒。惡寒發(fā)熱。舌上無苔。或苔滑白色。口中發(fā)粘作臭。肢冷無汗等羌活(六分) 桂枝(五分) 炮姜(二分) 焦蒼術(shù)(一錢二分) 當(dāng)歸 蘇梗 藿梗白芍(炒)引加小紅豆一撮。須蔥白一錢。照投二劑。汗下雙解。如腹痛。小腹脹痛。小便閉。大便結(jié)。加熟附子五分。木通一錢。青蒿五分。解后。脾胃不香。六君(方見前二十二)歸芍二陳(方見前二十三)等湯。酌投數(shù)劑。
溫濕丸(三十八)
(治暑濕傷脾。寒熱似瘧。面目紅赤。肌膚火熱。二便燥結(jié)。一劑知。二劑效。)香薷 茯苓(各二錢) 青蒿 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陳皮(八分) 甘草(六分)葛根(八分)引姜皮二分。荷蒂一枚。煎湯和服。
抑郁丸(三十九)
(治寒濕內(nèi)傷。因而哮喘氣促。面黃肌腫。三服取效。)赤苓 豬苓 白術(shù) 苡仁(各三錢) 澤瀉(二錢) 肉桂(五分)各取凈末。蜜丸。每服四錢。姜一片。煎服。
龍虎雙降散(四十)
(治時(shí)行瘟疫。失心顛狂。一切火熱蘊(yùn)結(jié)重癥。)大黃 天花粉(各六兩) 元參(十兩) 麥冬(去心) 滑石(各五兩) 銀柴胡 荊芥丹參(各取凈末。和勻。每服八錢。地漿煎服。
辟瘟神方(四十一)
乳香 蒼術(shù) 細(xì)辛 川芎 甘草 降香 檀香(各一兩)共研細(xì)末。棗肉為丸。芡實(shí)大。曬干佩之辟瘟。燒之辟疫辟穢。
太乙紫金丹(四十二)
(是藥解諸毒。療諸瘡。利關(guān)竅。治百病。起死回生。效難盡述。制之濟(jì)人。功山慈菇(洗去毛皮凈焙二兩) 川文蛤(一名五倍子洗凈焙一兩) 麝香(揀去毛皮干研凈三錢)續(xù)隨子仁白取上者上藥各擇精品。于凈室中制畢。候端午七夕重陽或天月德。天醫(yī)黃道。上吉之辰。修合。
凡入大乳缽內(nèi)。再研數(shù)百轉(zhuǎn)。方入細(xì)石臼中。漸加糯米濃湯。調(diào)和。軟硬得中。方用杵搗千余下。至光潤為度。每錠一錢。每服一錠。病勢重者。連服二錠。以取通利。后用溫粥補(bǔ)之。
修合時(shí)。除合藥潔凈之人。余俱忌見。此藥總在精誠潔凈為效。
一治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惡菌。河豚。中毒自死牛馬豬羊六畜等肉。人誤食之。
必一治山嵐瘴氣。煙霧癘疫。最能傷人。感之才覺不快。惡寒發(fā)熱。欲嘔不嘔。即磨一錠服之一治癰疽發(fā)背。對口疔瘡天蛇無名腫毒。蛀節(jié)紅絲等疔。及楊梅瘡。諸風(fēng)癮疹。新久痔瘡。
一治陰陽二毒。傷寒心悶。狂言亂語。胸膈塞滯。邪毒未出。瘟疫煩亂發(fā)狂。喉閉喉風(fēng)。
俱一治赤白痢疾。肚腹泄瀉急痛。霍亂絞腸痧。及諸痰喘。用姜湯磨服。
一治男婦急中顛邪。渴叫奔走。鬼交鬼胎鬼氣鬼壓。失心狂亂。豬羊顛風(fēng)。俱用石菖蒲五分一治中風(fēng)中氣。口眼歪斜。牙關(guān)緊閉。言語謇澀。筋脈攣縮。骨節(jié)腫。遍身疼痛。行步艱難一治自縊。溺死。驚死。壓死。鬼魅迷死。但心頭微熱。未冷者。俱用生姜一錢。續(xù)斷一錢一治一切惡蛇。風(fēng)犬。毒蝎。溪澗豬惡等蟲。傷人。隨即發(fā)腫。攻注遍身。甚者毒瓦斯入里一治新久瘧疾。臨發(fā)先時(shí)。取桃柳枝頭。各七個(gè)。用東流水。煎湯磨服即愈。
一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五疳五痢。脾病黃腫。癮疹瘡瘤。牙關(guān)緊閉。用薄荷五分。煎水磨濃。
一治牙痛。酒磨涂痛上仍含少許。良久咽下。
一治小兒父母遺毒。生下百日內(nèi)。皮塌爛斑。谷道眼眶損爛者。用清水磨涂。
一治跌撲損傷。松節(jié)五錢。無灰好酒。研和沖服。
一治年深月久。頭脹頭疼。太陽痛。偏頭風(fēng)痛。及時(shí)瘡愈后。毒瓦斯攻注。腦門作脹者。
俱用一治婦女經(jīng)水不通。紅花四分。煎湯和服。加酒一杯下。
一治凡遇天行疫癥。延街巷傳染者。用桃根湯磨濃。擦入鼻孔。次服少許。任入病家。
再不一治傳尸勞瘵。諸藥不能禁忌。每早磨服一錠。至三次后。逐下惡物尸蟲。異形怪類而愈。
妙靈丹(四十三)
麝香 蟾酥 雄黃 母丁香 朱砂(各五錢) 真茅術(shù)(一兩米泔浸透剖去皮凈研末)上方宜于午月午日。或擇天德。月德。天醫(yī)。黃道吉日。修制。各藥取凈細(xì)末。用真麥燒酒一治各種急痧。用七丸。輕用五丸。姜湯下。
一治胃疼。用四五丸。
一治男婦陰癥。用二十一丸。
一治傷寒時(shí)氣。用七丸。
一治肚疼。用七丸。(以上俱姜湯下)一治喉痹。用五丸。未愈。再五丸。
一治喉風(fēng)。五丸。未愈。再五丸。(以上俱薄荷湯下)一治小兒急慢驚風(fēng)。一歲一丸。淡姜湯和下。
六合定中丸(四十四)
藿香葉 蘇葉(各六兩) 濃樸(姜汁炒) 枳殼(各三兩) 木香(另研細(xì)末) 生甘草 檀香(各研細(xì)末。煉蜜為丸。朱砂為衣。每重二錢。大人一粒。小兒半粒。
一治中暑。大人用陳皮青蒿各八分。小兒各五分。煎湯化服。
一治霍亂吐瀉轉(zhuǎn)筋。百沸湯。兌新汲水。和勻化服。
一治感冒頭疼發(fā)熱。用連皮姜三片。煎湯化服。
一治心口飽脹嘔吐。用連皮姜三片。煎湯化服。
一治痢疾腹瀉。用開水化。溫服。(水要微溫。過熱不效。)一治一切瘧疾。不論遠(yuǎn)年近日。用向東桃枝一寸。帶皮生姜三片。煎湯化服。
一治胃口不開。飲食少進(jìn)。開水化服。
一治四時(shí)瘟疫。春冬用姜一片。夏秋用黑豆一錢。甘草五分。煎湯化服。
一治時(shí)氣發(fā)瘢。風(fēng)熱痧疹。俱用薄荷湯下。大人用八分。小兒用五分。
一治小兒驚風(fēng)。薄荷湯下。
一治小兒吐乳發(fā)熱。山楂二分。燈心一分。煎湯下。
一治男婦心胃寒疼。吳茱萸四分。煎湯下。
一治飲食傷者。萊菔子二分。煎湯下。
新太和丸(四十五)
枳殼 焦楂肉 麥芽 赤茯苓 蘇梗(各二兩) 桔梗(三兩) 甘草(八錢) 當(dāng)歸 赤芍(各各取凈末。蜜水疊丸。如彈子大。每重一錢五分。
一治偶感氣滯。姜湯下。
一治頭痛身重。傷于風(fēng)者。加蔥白湯下。
一治冒暑者。新荷葉煎湯下。
一治頭痛惡寒。肌熱無汗。蔥白湯下。
一治風(fēng)寒客感愈后。脾胃氣滯等癥。姜湯下。
一方(治傷寒結(jié)胸)陳酒糟(六兩) 生姜 水菖蒲根(各四兩) 鹽(二兩)共搗炒熱為餅。敷胸前痛處。以熨斗熨之。內(nèi)響即去。如口渴。任吃茶水。待大便下惡物愈
通脈化痰飲(四十六)
(治中風(fēng)暑毒。并一切惡毒。干霍亂卒暴之癥。)童便(為君) 生姜汁(為佐)二味和勻溫服。立解。每童便一小盞。入姜汁一匙。蓋童便降火。姜汁開痰下氣也。
正柴胡飲(四十七)
(凡外感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疼身痛。 瘧初起等癥。血?dú)夂推健R藦钠缴⒄摺4酥#┎窈?陳皮(各一錢) 防風(fēng)(八分) 甘草(四分) 赤芍(一錢五分) 生姜渣(七分)白水煎熱服。頭痛者。加川芎一錢。熱而兼渴者。加葛根一錢。嘔惡者。加制半夏一錢五分分。
柴陳煎(四十八)
(治傷風(fēng)兼寒。咳嗽發(fā)熱。痞滿多痰等癥。)柴胡(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陳皮 茯苓(各一錢) 甘草(四分) 生姜(一片)白水煎。食遠(yuǎn)溫服。寒勝者。加細(xì)辛五分。風(fēng)勝氣滯者。加蘇葉一錢。冬月寒勝者。加麻黃
歸葛飲(四十九)
(治陽明溫暑時(shí)癥。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等癥。)當(dāng)歸(五錢) 干葛(一錢五分)白水煎。用冷水浸涼。徐服之。得汗即解。
歸柴飲(五十)
(治營虛不能作汗。及真陰不足。外感寒邪等癥。)當(dāng)歸(五錢) 柴胡 西黨參(各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陳皮(一錢)引加生姜一錢。大便多溏者。去當(dāng)歸。以炒白術(shù)三錢代之。
清脾飲(五十一)
(治癉瘧脈來弦數(shù)。單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澀。)制濃樸 青皮(各八分) 制半夏(一錢) 炒白術(shù)(各一錢五分) 草果仁(四分) 柴胡(六分)上藥瘧未發(fā)。先時(shí)煎服。忌生冷油膩。并通治瘧癥。寒多者。加肉桂五分。熱多者。加川連
驅(qū)瘧飲(五十二)
(治瘧疾初起。寒熱骨痛。肢冷氣逆。)柴胡 秦艽(各六分) 炒蒼術(shù) 川貝 藿香葉(各一錢) 羌活 桂枝(各五分) 夏曲茯苓引蔥一根。姜一片。照服二劑。得有透汗。去羌活桂枝。引去蔥。方內(nèi)蒼術(shù)加五分。外加生后方
何人飲(五十三)
(截瘧如神。凡氣血俱虛。久瘧不止。立效。)何首烏 黨參(各四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陳皮(一錢) 煨姜(八分)白水煎。先時(shí)溫服之。善飲者以酒一杯。浸一宿。次早加水一鐘煎服。尤妙。再煎不必用酒
休瘧飲(五十四)
(此止瘧最妙之劑。若汗散既多。元?dú)獠粡?fù)。或以衰老。或以弱質(zhì)。瘧不能止。俱宜此。化暴善后之第一方也。其他癥加減。俱宜如法。)黨參(四錢) 炒白術(shù)(三錢) 當(dāng)歸(二錢) 炙甘草(八分) 制首烏(五錢)白水煎。食遠(yuǎn)服。留渣再煎。露一宿。次早溫服一茶盞。飯后食遠(yuǎn)。再服一盞。如陽虛多寒宜腎山者
消瘧飲(五十五)
(治三日久瘧。)鮮首烏(五錢打碎) 白甘葛(二錢) 甘草 細(xì)茶(各一錢)陰陽水。慢火煎一復(fù)時(shí)。露一宿。清晨服。
固元利關(guān)煎(五十六)
(治陰陽久瘧。)香附(三錢) 紅花(四分) 制首烏(五錢) 炙黃 (一錢五分)白水煎。露一宿。清晨熱服。
調(diào)氣平胃散(五十七)
(治胃氣不和。脹滿腹痛。)陳皮(七分) 煨木香(二分) 烏藥 甘草(各三分) 砂仁(四分) 白豆蔻 白檀香 制濃樸引姜渣六分。水一鐘半。煎成。食遠(yuǎn)服。
香砂枳術(shù)丸(五十八)
(治一切食積。胸悶氣逆。)香附子 苡仁(各四兩) 茅山蒼術(shù) 赤茯苓 蛀神曲(各二兩) 麥芽(一兩五錢) 砂仁廣上藥各取凈末。水泛丸。每服二錢。淡姜湯下。
香連丸(五十九)
(治痢疾。不拘紅白腹痛。俱可服。)川連(四兩) 吳萸(三兩) 廣木香(二兩)各取凈末。神曲打糊為丸。每服一錢二分。姜皮湯下。
一方用木香四兩。苦參酒炒六兩。共為末。甘草一斤熬膏。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
白水瀉。豬苓澤瀉各三分。煎湯下。
玉壺丸(六十)
(治下痢危癥。)白芍 當(dāng)歸(各五錢) 赤苓(三錢) 枳殼(五分) 檳榔 甘草 車前子(各二錢)蘿卜子(各取末。蜜水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紅痢。黃連二分。湯下。白痢。木香三分。
湯下
豁脾煎(六十一)
(治痢疾。)蒼術(shù)(一錢二分) 藿梗 當(dāng)歸(各一錢) 濃樸(五分炒) 神曲 楂肉(各二錢) 廣皮(七分)引加煨黑姜一片。粟殼四分。如腹痛。臍下急痛。按之愈痛。此實(shí)痢熱痢也。方內(nèi)加生大黃內(nèi)加三五劑。加慎調(diào)理。
一味金花煎(六十二)
(治熱毒血痢。)金銀花藤(四錢)白水濃煎。溫服。
保和益元散(六十三)
(治噤口痢。)糯稻一升。炒出白花去殼。再加姜汁拌濕。再炒為末。每服一錢五分。白湯調(diào)下。
取填飲(六十四)
(治血痢如注。并初起作痢腹痛。下如土朱豬肝色者。)夏枯草(五錢) 紅花(二分)白水煎濃湯。入真砂糖一錢。調(diào)和空心服。三服愈。
一方治泄瀉垂危。用豇豆葉陰干為末。令患者少停飲食。口覺發(fā)干。濃煎一大壺。如茶飲之一方治赤白久痢。用雞子以醋煮一晝夜。空腹食之。兼治小兒疳癥。
一方治赤白痢。用干姜于火內(nèi)燒焦黑。不可成炭。放瓷瓶內(nèi)。閉冷為末。青蒿葉陰干為末。
附方 治瀉痢脫肛。用蝸牛燒灰。豬脂和敷。立縮。
又方 蟬殼為末。菜油調(diào)敷。加內(nèi)服補(bǔ)中湯。(方見前十)
九味羌活湯(六十五)
(治四時(shí)不正之氣。感冒風(fēng)寒。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咽干等癥。)羌活 防風(fēng)(各六分) 蒼術(shù)(一錢) 白芷(四分) 川芎(五分) 生地(一錢五分) 黃芩(七引加姜一片。棗一枚。煎成熱服取汗。有汗者去蒼術(shù)。加白術(shù)一錢五分。渴甚者。加葛根一
化毒丸(六十六)
(治天行瘟疫。及喉痹頸面暴腫諸癥。)直僵蠶(一兩炒為末) 川大黃(二兩酒拌曬為末)生姜汁。和蜜水為丸。彈子大。每服一粒。每粒重一錢五分。真菊花葉五錢。搗汁沖湯調(diào)服
回春散(六十七)
(治陰癥。取汗即愈。)白礬(一錢) 黃丹(八分) 胡椒(二分) 芒硝(一分)用陳釅醋和糊。攤在手心。男左女右。側(cè)身蜷腿。手合陰處。出汗即解。勿吃冷水。如不愈
純陽救苦湯(六十八)
(治男婦陰癥神效。)生姜(一兩切片) 大黑豆(五錢炒熟)水煮數(shù)沸。濾去姜豆。取汁服之。汗出即愈。
理中湯(六十九)
(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癥。)黨參(五錢桂圓七枚煎汁煮干) 白術(shù)(三錢炒) 干姜(八分炒) 炙甘草(一錢)白水煎溫服。如前癥輕者。分兩可酌減半。
風(fēng)火雙解散(七十)
(治頭風(fēng)兩太陽疼。)川芎 白芷 熟石膏(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熱茶調(diào)下。食遠(yuǎn)服。
探吐飲(七十一)
(治干霍亂。手足溫者。入口即吐。氣絕復(fù)通。)炒鹽一撮。和童便溫服。
開郁散(七十二)
(治驚痰瘀血。流滯心竅。及憂郁氣結(jié)。致成失心癲癇諸癥。)真郁金(三錢) 生明礬(一錢五分)為末。青竹葉湯調(diào)服。蓋郁金入心去血。明礬能化頑痰也。
開元固氣丸(七十三)
(治各種疝氣。)西黨參 上綿 (炙) 焦白術(shù) 川楝肉(鹽酒炒) 蛀青皮 當(dāng)歸身(各四兩酒炒) 小茴香(熟地(五各取末。煉蜜為丸。淡酒下。每服四錢。
一方。疝初起。寒熱疼痛如欲成囊癰者。用新鮮地骨皮(即枸杞子根)生姜各四兩。共搗如泥
辟寒煎(七十四)
(治寒疝。攻心急痛。)木香(一錢) 青皮 香附 蒼術(shù) 黑丑(取頭末) 元胡索(各二錢) 大茴香(七分) 良姜(陳酒二杯。煎至一杯。空心溫服。立止。
一方。用川楝子取肉。炒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陳酒調(diào)服。
游山散(七十五)
(治心脾痛。)草果 元胡索 五靈脂 沒藥上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
一方治卒然心痛。牙關(guān)緊閉欲絕。用老蔥白五根。搗汁。送入咽中。再灌麻油四兩。但得下咽即蘇。如系蟲痛。上 白點(diǎn)為驗(yàn)。照用掃蟲煎(方見后八十)化蟲散(方見后八十一)等方自愈
和胃飲(七十六)
(治胃氣痛。)淡吳萸(四分) 川連 干姜(各二分) 橘皮 當(dāng)歸 白芍(各一錢) 桂枝(同白芍炒)炙草白水煎服。凡胃痛虛寒者多。實(shí)熱者少。虛寒者。口多清涎。得熱飲。痛可稍緩。實(shí)熱者。
實(shí)熱者易解。梔子清肝散(方見后七十七)主之。或加味逍遙散。(方見前二十六)一帖可愈。
虛寒者難治。暫愈復(fù)發(fā)。以是方與補(bǔ)中湯。(方見前十)間進(jìn)之。加服六味桂附丸。(方見前八)斯可漸愈。其有寒而實(shí)者。肢冷面白氣促。勺飲下咽即吐。方內(nèi)去黨參。加法制半夏三錢。溫飲而
梔子清肝散(七十七)
(治胃痛由于實(shí)熱者。)柴胡(六分) 山梔子(炒黑) 黃芩(炒) 廣皮(各七分) 甘草(三分) 白芍(一錢醋炒)引姜汁一大匙沖服。
清金下痰丸(七十八)
(治風(fēng)疾癇疾。)白礬(一兩) 陳松蘿茶(五錢)為末。蜜丸。如桐子大。一歲十丸。大人五十丸。茶湯下。久服痰自大便出。即愈。
桐丸(七十九)
(治男女感受風(fēng)濕。或嗜飲冒風(fēng)。內(nèi)濕外邪。傳于四肢。脈胳壅塞不舒。以致疼痛。不能步履。或兩手牽絆。不能仰舉。凡辛勞之人。常患此癥。狀似風(fēng)癱。服全愈。或單用臭梧桐二錢煎湯飲。以酒過之。連服十劑。其痛即瘥。或煎湯洗手足草(八兩炒磨末) 地梧桐(俗名臭梧桐不論花葉梗子俱可用取切碎曬干炒磨末一斤)上二味和勻。煉蜜丸。梧桐子大。開水下。四錢。忌食豬肝羊血番菇等物。
掃蟲煎(八十)
(治諸蟲上攻。胸腹作痛。凡驗(yàn)蟲癥。視其目無精光。面色灰白。肌膚消瘦。頰時(shí)火胸脅作痛。肚腹攪脹。飲食易餓。餓時(shí)痛甚。得食稍止。唇焦舌燥。上 有白點(diǎn)者。真也。照方投二三劑。取吐下而愈。)吳茱萸 青皮 小茴香(各一錢炒) 檳榔 烏藥(各一錢五分) 細(xì)榧肉(三錢敲碎)烏梅(上將前八味。用白水煎。去渣。隨入后二味。再煎三四沸。攪勻。徐徐服之。如惡心作吐
化蟲散(八十一)
(治癥同前。)雷丸(八分) 檳榔 鶴虱(各一錢) 使君子(一錢五分) 輕粉(四分)上為末。分二服。晚刻以精豬肉一兩。切片。用皂角泡湯浸一宿。至五更慢火炙透。蘸香油
消痞簡易方(八十二)
(專治痞疾。)荸薺(一百個(gè)) 花頭海蜇(三斤)各洗凈。入沙鍋內(nèi)。同水煮一日。冬天一夜。單食荸薺自消。
厭紅溫胃飲(八十三)
(治一切血癥。凡傷酒食飽。低頭掬損。吐血不止。甚至妄行。口鼻俱出。但聲未失者悉效。并治鼻血。舌上及齒縫出血。用吹糝即止。)百草霜(二錢)研細(xì)。糯米湯調(diào)下。
清涼散(八十四)
(治舌上出血。)蒲黃灰 槐花末各等分。研細(xì)干糝舌上。加用鮮生地五錢搗汁。白湯沖服。
惜紅飲(八十五)
(治鼻血不止。)陳京墨(酒磨汁)外用五味子四分。麥冬一錢。煎湯和服可止。
一方。用新白芨一薄片。貼眉心即止。重者換貼一次。
一方。用血余燒灰存性為末。吹入立止。
小便秘(八十六)
(是癥多由感冒傷寒。瘧痢變癥。其冷熱可以蔥熨法試之。冷秘。蔥熨即通。熱秘。
通旋秘。)柴胡(六分) 木通(五分) 茯苓(一錢) 甘草(四分)冷秘加熟附子三分。熱秘加黃芩知母車前各五分。急流水煎服。
一方。治冷秘。蔥白切炒熱。包帛內(nèi)。慢揉臍下。即通。
一方。治熱秘。萵苣菜搗爛。貼臍上立通。
清溲飲(八十七)
(治小便血。)荷葉蒂(七枚)燒灰。酒調(diào)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