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 噶瑪蘭廳志
- 陳淑均
- 3347字
- 2015-11-30 16:15:52
「二程文集」,四本(宋程顥、程頤撰,胡安國編,十三卷。間有改削,朱子不以為然。至元,譚善心重刊,乃悉從朱議;又搜遺文、遺事為附錄二卷。張刻即據(jù)譚本也)。
「二程語錄」,五本(程子門人所記,而朱子編次之。即二程遺書二十五卷也。又有「二程外書」十二卷,亦程門所記,朱子所補。朱子「雜學(xué)辨」有附「記疑」一卷,即辨程門所記。此語錄也,是為洛學(xué))。
「二程粹言」,二本(宋楊時編。乃其自洛歸閩時,以二程門人所記師說,采撮編次,分為十篇。蓋明道之學(xué)在主敬,伊川之學(xué)在存誠。表章學(xué)庸標(biāo)旨四子書,自二程始)。
「張橫渠集」,四本(宋張載撰。即「張子全書」十四卷、「附錄」一卷者;皆西銘正蒙經(jīng)學(xué)理窟之書也。明公少喜訪兵,又訪釋、老及與二程論道學(xué)之要,乃渙然自信,每告諸生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是為關(guān)學(xué))。
「上蔡語錄」,一本(宋謝良佐語,曾恬、胡安國所錄。朱子又為刪定作三卷。上蔡受業(yè)于程子,而學(xué)乃雜禪,故朱子芟薙頗嚴(yán)。然為上蔡作祠記,稱其以生意論仁、以實理論誠、以常惺惺論敬、以求是論窮理,命意皆精當(dāng),故有取焉)。
「重編楊龜山集」,三本(宋楊時撰。集本四十二卷,此其節(jié)要也。龜山師事大程,有吾道其南之目。嘗教學(xué)者以身體而心驗之為讀書法。一傳羅豫章,再傳李延年,而洛學(xué)又在閩矣。論者謂龜山?jīng)]于建炎四年,入南宋之日蓋淺;然南宋百四十余載,士風(fēng)朝議,悉操之于道學(xué);道學(xué)之派,則開之于龜山,豈偶然哉)。
「重編羅豫章文集」,二本(宋羅從彥撰,元曹道振編。原十七卷,皆集二程、龜山語錄及己雜著之文)。
「李延平集」,二本(舊題「廷平答問」一卷、「附錄」一卷;乃朱子記與其師李侗往來論學(xué)之語,而以侗與劉平甫二書附之。延平者,侗所居也;「附錄」則朱門取朱子論延平之語及祭文、行狀并載焉)。
「朱子文集」,十四本(宋朱熹撰。本作「晦翁集」,一百卷,續(xù)集五卷,別集七卷。自咸淳以前傳為舊本;后其裔孫朱玉割裂攙合,別名為「朱子文集大全類編」,多立門自,轉(zhuǎn)無端緒。朱子之學(xué),大要在窮理致知,反躬實踐,而以居敬為主;故能闡濂、洛、關(guān)、閩之教,而集其大成)。
「朱子語類」,六本(朱子沒后,輯門人分記之語者;有「池錄」、「建錄」、「饒錄」、「饒后錄」。其類編為書者,則有蜀本、有徽本;后翻刻不一,訛舛日增。宋黎靖德乃裒集刪復(fù),厘為二十六目,曰「語錄」,一百四十卷;而語類固在焉。此本乃伯行摘刻在康熙丁亥。越六歲癸卯,大學(xué)士李光地等復(fù)奉敕將「文集」、「語錄」合緝?yōu)槭砰T;存真削偽,去駁留醇,視黎本等實為精博;即今「御纂朱子全書」六十六卷)。
「朱子學(xué)的」,二本(朱子有「讀書法」四卷,即宋張洪、齊〈臣上灬下〉所同編者。蓋因慶源輔氏翻陽王氏之本而重為補訂,皆以「語錄」、「文集」分門編次者。此云「朱子學(xué)的」,乃明邱浚所編,張氏為之重訂)。
「讀朱隨筆」,二本(國朝陸隴其撰,乃其讀「朱子文集」隨筆札記。自正集三十卷后至別集五卷,摘其精要,各加案語以申明之)。
「張南軒文集」,三卷(宋張栻撰,朱子編。原四十四卷,題「南軒集」,去取公審。宣公學(xué)于胡五峰,以立志為先,持敬為本,故其說達(dá))。
「黃勉齋集」,四本(宋黃干撰,原四十卷。直卿受業(yè)朱子,為朱子婿;是集文致質(zhì)直而詞意淳實,不失為布帛菽粟之言)。
「陳克齋集」,二本(宋陳文蔚撰,原十七卷。其詩固不入格,文則持論皆淳正;中有朱子語錄)。
「真西山文集」,二本(宋真德秀撰,原五十五卷。西山傳考亭之學(xué),而集中或吹噓佛老之焰,其它著作則不失為儒者之言)。
「道統(tǒng)錄」,三本(國朝張伯行撰。道統(tǒng)之說,起于昌黎原道,而朱子「大學(xué)章句序」更上溯及伏羲。是篇首五帝、三王、周孔至顏、曾、思、孟,中列皋、陶、伊、傅四代之臣及北宋程門諸子,而以周、程、張、朱五子殿其后。凡三十五人,人為一篇。篇各就其人之言而〈括上木下〉之;蓋溯理學(xué)之淵源也)。
「伊雒淵源錄」,四本(宋朱熹撰,記周子以下及程子交游門弟子之言行)。
「道南源委」,一本(明朱鎮(zhèn)山撰。張氏又取程子「送龜山語」之義為之重訂,凡涉異端者去之,所未備者補之)。
「濂、洛、關(guān)、閩、書」,五本(國朝張伯行輯。周、張、程、朱四子書出,其所曾詮解者,互相參訂以成此帙;蓋語錄之類)。
「文文山集」,二本(宋文天祥撰,原二十一卷。文山大節(jié)炳然,詞章亦卓然可傳。「農(nóng)田余話」稱其不獨忠義冠一時,亦斯文閑氣之發(fā)見;非虛語也)。
「謝迭山集」,一本(宋謝枋得撰,原五卷。捐生完節(jié),文亦光明磊落,卓爾不群)。
「重編熊勿軒集」,一本(宋熊禾撰,原八卷。在明天順中舊刻猶為完帙,此經(jīng)張氏刪削,殊失其真)。
「許魯齋集」,二本(元許衡撰。原作「遺書」八卷,「附錄」二卷。所錄巨細(xì)不遺,頗傷冗碎,而生平宗旨,亦賴此編以存)。
「方正學(xué)集」,二本(明方孝孺撰,即「遜志齋集」,二十四卷。其文縱橫豪放,出入于東坡龍川之間,不以醇正諱其迂腐,亦不以迂腐并廢其醇正)。
「重編薛敬軒集」,四本(明薛瑄撰。原十卷,續(xù)錄又十二卷,皆躬行心得之言,無一詬爭門戶語也)。
「居業(yè)錄」,四卷(明胡居仁撰,原十二卷;乃其所分類語錄也。敬齋與陳白沙俱出吳康齋之門。白沙出處與師類,持論亦涉元虛;敬齋則青出于藍(lán),人品學(xué)問皆簡實謹(jǐn)嚴(yán))。
「陳剩夫遺稿」,一本(明陳真晟撰。真晟以布衣釆摭程、朱之議,繪圖集說,伏闕論補正學(xué),并建言立師輔儲及科學(xué)諸政,頗為信心自是。此本不及詩文,即其所上書也)。
「羅整庵存稿」,二本(明羅欽順撰,原二十卷;皆其晚年焚棄之余,在「講學(xué)家集」中尚為質(zhì)有其文)。
「困知記」,一本(明羅欽順撰。原二卷,續(xù)記二卷,附錄一卷。整庵初從禪入,后乃折而歸儒。此記多辟佛之語,實能抉摘其要害)。
「學(xué)蔀通辨」,四本(明陳建撰。清瀾以朱、陸儒佛之辨,至近世而障益甚;乃取易豐蔀之義,作為此篇。前篇明朱、陸早同晚異之實,后篇明象山陽儒陰釋之實,續(xù)篇明佛學(xué)近以惑人實,而以圣賢正學(xué)不可妄議為終篇。大旨取裁于程子「本天本心」之說,而多有所獨也)。
「楊椒山集」,一本(明楊繼盛撰,即「楊忠愍集」二卷,「附錄」一卷。后人重其氣節(jié),搜羅成帙;詞雖不工,而日月爭光,迄今不可磨滅)。
「張陽和集」,一本(明鄒元標(biāo)編。陽和為東林氣類,其學(xué)主姚江而不墮于禪。集中如答呂新吾、薦高景逸、祭楊椒山及議從祀薛敬軒之類,可以知其宗旨。詩則講學(xué)家氣,附刻亦寥寥)。
「思辨錄輯要」,四本(國朝陸其儀撰。卷帙繁重,張氏刪為十四門,故名輯要。原三十五卷,此殆重芟者。其儀之學(xué)主于敦守禮法、講明實用,能盡滌明季猖狂之實)。
「讀禮志疑」,二本(國朝陸隴其撰「稼書」,以漢儒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往往不合。因取「注疏」諸說,折衷于朱子之書;其疑而未決者,則仍缺之,故曰志疑。實六卷)。
「問學(xué)錄」,一本(國朝陸隴其撰。金溪姚江之學(xué),至明季而益壞,「稼書」學(xué)本宗朱,故有是錄。張氏又刪去其中之辨難太繁者)。
「陸稼書集」,二本(國朝陸隴其撰。先生學(xué)問深醇,多合于道。嘗以濫刻文集為戒。沒后有「三魚堂文集」十二卷,「外集」六卷,「附錄」二卷,皆其從子禮征搜合散佚,屬其門人侯銓所厘刻。此本又為張氏所選刊者)。
「學(xué)規(guī)類編」,六本(國朝張伯行撰。張氏既刊削諸書置于鰲峰書院,乃復(fù)編輯儒先所言學(xué)術(shù),匯為此篇;蓋猶「學(xué)的」之意云)。
「養(yǎng)正類編」,六本(國朝張伯行撰「學(xué)規(guī)」以教大學(xué)、「養(yǎng)正」以教小子;皆以類編輯,故曰類編。未復(fù)取周秦以下人事作為圖說)。
附論
人心嗜利,蔑棄典型;一言及物,未有不以珠玉貨寶為珍奇。而珠玉貨寶又必以傳自希代、來自遠(yuǎn)方者為貴重,則豈真土物之不愛也哉?語曰:南海人家,以翠飾戶;昆山之玉,不過抵鵲。物以罕見珍;常在耳目前者,多玩而褻之;而況其出于過贏、生于偏勝者乎!是故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象以齒焚,而雉以文翳也。合浦以珠而池竭,方臘以漆而國傾也。賈禍招殃,歷來之鑒,則有固不如無之為安也。噶瑪蘭粗石之硯,不中文房;港底之金,未入化界。至于六角水晶,尚含沙礫,且遠(yuǎn)在三日境外,計土產(chǎn)已載,更有何物之可紀(jì)乎?竊惟「周禮」: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鄉(xiāng)大夫以五物詢眾庶。物者,德行、道藝而已矣;物者,和容、興舞而已矣。今以官頒典籍,殿于全書之后,俾諸人士知所謂物者,固在此而不在彼也。于以闡希代之秘,搜遠(yuǎn)方之奇,多文為富,出玉琢而金雕之,是即此邦之文物,朝家之人物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