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 從政遺規
- 陳弘謀
- 4986字
- 2015-11-25 11:37:57
桂林后學陳弘謀編輯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約
傅元鼎巡方三則
袁了凡當官功過格
顏光衷官鑒
顧亭林日知錄
湯子遺書
魏環溪寒松堂集
于清端親民官自省六戒
蔡文勤公書牘
熊勉庵寶善堂居官格言
王朗川言行匯纂
高忠憲公責成州縣約【公名攀龍。字存之。號景逸。江南無錫人。萬歷進士。官左都御史。贈太子少保。】
弘謀按所列條約。皆州縣所必有之事。而士民所切切然日望于其官者也。惟能事事從民生起見。則有一番措注。即流一番福澤。余故采其尤要者。具著于編。俾世之君子。時常借以自鏡。孰為循名而責實。孰為茍且以塞責。何去何從。當必有能辨之者矣。
臣觀天下之治。端本澄源。必自上而率下。奉法守職。必自下而奉上。故朝廷膏澤。惟州縣始致之民。州縣者。奉法守職之權輿也。州縣賢。則民安。州縣不賢。則民不安。顧天下之為州者。凡二百二十有一。為縣者。凡一千一百六十有六。豈能盡得賢者而用之。賢者視君為天。不敢欺也。視民為子。不忍傷也。奉法修職。出于心所不容已。非有所為也。其次則有所慕而勉于為善。有所畏而不敢為不善。其下則不知職業為何事。法度為何物。恣其欲而已。是民之賊也。故為政者。拔才賢。除民賊。約中人。天下惟中人為多。約之于法。皆不失為賢者。太守。約州縣者也。司道。約府州縣者也。撫按無所不約。約之使人人守法。如農之有畔而無越思。則天下治矣。臣謹條畫州縣所當持行者。令自撫按而下。以遞相約。庶幾皇上之仁恩。得實究之民也。謹列款如左。
課農桑。須中心誠懇。欲開民衣食之源。賞勤警惰。使民興起。毌得徒事虛文。差人下鄉。反滋民害。
興教化。教化自身而出。非以彌文。故曰。民不從其令而從其好。為人上者。敬以持身。廉以勵操。肅以御下。民自觀而化之。更須彰善癉惡。樹之風聲。孝子順孫。義夫節婦。必表揚之。鄉紳耆德。必尊禮之。邑中經明行修。令譽著聞者。必稽考其實。聞之巡按御史。疏薦于朝。以補鄉舉里選之廢典而不孝不悌。及一切關人倫。傷風俗者。必置之法。如是久之。而教化自興。
育人才。朔望臨學宮。必以圣賢明訓。為諸生諄切教誨。俊秀之士。必令讀四書。五經。小學。近思錄。性理。綱目。以端其心術。正其識見。為國家有用之才。
鄉約為教化內一要事。但縣官不以誠心行之。徒成虛文。而約正約副等。反為民害。果有力行者。必敦請邑中德行鄉紳。或孝廉貢士。為民欽服者。主其事。而約正副等。以供奔走。鄉約行。則一鄉之善惡無所逃。盜息民安。風移俗易。皆得之于此有記善簿。記惡簿。又須有改過簿。許令自新。
鄉飲巨典。不得濫及匪人。
社學。務選教讀得人。
學宮敝壞。即申詳修理。境內凡有古先圣賢。及祀典所載山川祠宇。敝壞者。實時修理完好。仍要埽除潔凈。關鎖祠門。不得容人堆積雜物。坐臥作踐。四方過客瞻拜。有識者。常以此占州縣官之品。何可忽也。
積貯。民之大命。豐無所儲。荒無所賑。尚可稱民父母乎。必須隋宜設法。使一縣積谷。足備一縣賑濟。豈獨活民。即以弭亂。為州縣者。功在蒼赤。慶流子孫。端系于此。
社倉。是救荒良法。各鄉勸縉紳及名家。自造倉廒。自放自收。不可以官府與之。其法量人戶種田多少。人口多少。以二分起息。于青黃不接時借貸。又必二三十戶連名保借。欠者。即同保內人戶攤賠。小荒減利。中荒捐利。大荒連本米下熟征催。官府給與印信文簿。為究治奸頑。使之可久。
境內有荒蕪田土。宜竭力開墾。流移人民。宜竭力招撫。
境內有陂池宜浚者。及時開浚圩岸宜筑者。及時修筑。城垣頹塌。橋梁毀壞者。及時整理。高原圩下所宜樹木。及時種植。
養濟院。近來竟成弊藪。煢獨不沾實惠。皆繇吏胥添捏詭名混冒。須是州縣官。據其陳告者。審實。給以面貌木牌。仍不時查核。分別革留。凡男婦犯重罪。或游蕩傾家。及有子孫壻侄可養者。不得混收。
州縣極貧待斃之民。大約可計。每歲動支預備倉谷。城中四門。擇寺觀寬綽者。設廠煮粥。每人米五合。即可茍延殘喘。自十月十五日起。正月十五日止。孤老有糧。不許混冒。約費米百余石耳。設誠行之。利濟不少。所當委任得人。稽查出納。無成虛文。
錢糧一縣大事。秋冬之交。必先算定分派由帖。使小民先知辦納之數。征糧則總立一簿。算定人戶額田數。田糧數。均徭里甲條鞭數。分為十限。每月限完幾分。比較只用此簿。不得別立第二簿。完欠俱用實寫。不得用浮簽。民間依限完者。即不聽比。過限不完。方拘其尤者比責。須是分數明白。如欠一兩而從未完者。即從重究。欠十兩而完過七八分。存剩二三兩者。即從寬處。毌得但論銀數多寡。而不分全欠零欠之殊。催征只用里甲。間于奸頑之戶。行不測之威。票拿一二。無得徧差皂快。執牌下鄉。徒空雞犬。無益繭絲。
無情之詞。十無一實。縣官貪取罪贖。輒多準詞。致原被兩家。同歸于盡。民之窮困。此其一端。為民父母。當肫切勸化。令勿輕訟。事涉倫理。而無大故者。即為焚其狀詞。免其讎隙。其它茍無關系。概勿聽可也。
人命狀詞。尤不可輕準出牌。在城告人命者。縣官即至其家相驗。審問四鄰。誣告者重懲。情真者方準。在鄉者。必令帶尸到壇。帶四鄰到尸所。然后投狀。縣官即到壇中相驗審問。如在城之法。則不真者。自不敢輕告。非但官省事。民保家。以人命詐人者亦息。老穉之獲全其命者多矣。
勾攝止差里長。非真正強盜人命巨惡。不得濫差皂快下鄉。以滋詐擾。是造福小民第一義。
婦人非犯奸。及人命。及被公婆夫男所訟。俱不許拘。
輕犯罪人。勿得輕送監鋪。致染瘟疫。及為牢頭索詐。婦人不系大辟。及勘合追贓家屬。雖娼婦亦勿濫禁。
吏書門皂。昵之縱之。皆縣令也。眾胥役分其利。一縣令受其名。所宜猛省。
善人者。一方元氣。民間有孝子悌弟其上矣。次則仗義好施者。次則終身自守。不作非為者。必須訪實。各書所長。匾額表其門。免其雜泛差役。以為民勸。
惡人者。良民之蟊賊。蟊賊去。而良民始安。凡天罡地煞。打行把棍之類。訪其首惡重治。仍籍之于官。使禁其黨類。一有黨類詐害良民者。并其首治之。
訟師教唆起滅。破民家。壞民俗。一片機械變詐。無識者競以為能。浸淫入于其術而不覺。不復顧天理人心為何物矣。所當訪實。悉榜其名于申明亭。審出刁誣詞狀。追究寫狀之人。并拿重治。
刑杖。竹篦。不得過重。務要削平棱節。不許打在一處。不許打腿灣。桚指不得過兩時。非強盜人命。不許輕用夾棍。不得過兩時。敲杖不得過三十。
堂上須要肅清。不得容吏書皂快門役。擁立左右致奸弊出于意外。
每日所行事。須立一簿。逐件登記。完者勾之。一月內事。必于一月內了。使吏書不得延捱索詐。上司事。亦不至沉閣取咎。
私衙要關防嚴密。多有清謹官。為妻子僮仆親戚所壞。交通衙役。私出官票。暗騙民財。時宜覺察。
縣官鄉里親戚。不得容留在寺院。說事得財。以速官謗。
本縣每日供給。須照時價給現銀。與市民兩 易買。不得倚官減值。虧短賒欠。不得縱容買辦人。索取鋪行錢物。佐貳衙。一并禁戢。
各役工食。按季放給。不得預放扣減。
生辰令節。不得受禮物。以長奔競。
不得稱貸富室。及至富室監生家飲宴。
上司鋪陳。往往借用當鋪。江南則派糧長借辦。極為擾害。須本縣節省公用置辦。著庫吏收領封貯。入查盤事件內。無令移用。以致缺少。
保甲所以弭盜安民。今本縣開報保長時。既饜飽吏胥。而棍徒充當保長。又詐害良民無已。竟使善法。皆成厲政。徒滋擾害而巳。既不可懲噎而廢食。豈可不循名而責實要在賢者著實舉行。周密防備天下多事之時。此實為未雨綢繆之計。不可忽也。
盜賊地方大害。必有窩家。必與捕快交通。平日當密訪窩家。及通盜捕快。置之于法。一有生發。即行嚴捕。必擒獲而后已。此等風采彰聞。自然盜賊屏息。乃不肖有司。護盜如子。既欲邀盜息民安之譽。又避上司地方多盜之責。往往深怒失主呈告。反責捕快詐誣。其甚者。與盜相通。納其貨賄。致盜賊以此縣便于行劫。縱橫無忌。失主不敢告。捕快不敢擒釀成大亂。恒必由之。所當痛以為戒。
強竊盜到官。縣官即刻自審。勿輕用刑。只嚴急起贓。贓真然后具招。勿輕信扳誣。而容捕快先拷。勿先發佐貳審問。
睹博為盜賊之源。必須嚴禁。民間開場賭博者。責令兩鄰首告不首者同罪。
娼家為盜賊之藪。不許容留城內居住。有居住者。兩鄰不首同罪。
州縣官表率一方。宜先節儉。以挽侈靡之俗。即宴會名刺。不可以為小事。漫從流俗。當照憲規。刊刻小約。與本地縉紳。彼此遵行。節財用于易忽。移風俗于不覺矣。
民間渰殺子女。最傷天地之和。有犯者重治。四鄰不首者同罪。
傅元鼎巡方三則【公名梅。直隸邢臺人。萬歷舉人。官刑部主事。卒贈太常卿。】
弘謀按為大吏者。以一人之耳目。而察數十百人之賢否。地遠勢隔。視聽難周。于是有托密訪于私人。采虛聲于道路。而狙詐百出。傳聞異詞。若即為定論。所謂一指當前。不見泰山者也。傅公巡方三則。因其事之所必有。揆其理于不可易。不事揣測鉤距。而光明正大。自無遁情。其察吏之金鑒哉。為屬吏者。更可知所以實致其力。而不必為涂飾耳目之觀矣。
一曰因文。屬吏有謁見。必有談吐。有文移。必有論議。就中細細察之。有據理據勢。明白直截者。有不吞不吐。騎墻兩顧者。有一問即對。條暢無隱者。有再問不答。沉吟含糊者。有實見得是。雖違眾而必爭者。有中實無主。一經駁而遂靡者。此中察吏。可得十之五六。【以言察吏。大概不出此幾種。第言有誠偽。事有是非。又當有辨。故云止得五六。】
一曰因人。巡方時。經過阡陌。間一省視。遇佳山水。暫一登臨。不拘耕牧樵漁。霽色與言。問年成。則可次及于催科。問道里。則可次及于勾攝。問保甲。則可次及于佐領。問鄉約。則可次及于官師。未有大賢而百姓不極口者。未有大不肖而百姓不攢眉者。此中察吏。可得十之七八。【事本相因。故得十之七八。】
一曰因事。當攬轡入境。略一瀏覽。橋梁道路。亦王政所關。置郵見其精神。城池見其保障。學宮見其文教。器械見其武備。倉庫見其綜理。養濟見其慈惠。實做者。自與虛應者有間。渾堅者。自與妝點者殊科。見任去任。悉無遁情。此中察吏。百不失一也。【種種皆有實跡。不可假借故百不失一也。】
袁了凡當官功過格【先生名黃。字坤儀。浙江人萬歷進士。官至大參。】
弘謀按居官者。論法則為賞罰。論理則有是非功過者。即所行之是非也。了凡先生功過格。舉官司應興應革之事。條分縷析。即其得失之輕重。以定功過之多寡。于此見居官者每日之內。一舉一動。非功即過。見過易。見功亦易。返觀內考。蓋無刻不在功過之中。可不懼而知所勉乎。古人每晚。必將一日所行之事。焚香告天。其即此意也夫。
吏
能為地方興利除害。使百姓永受實惠。算千功。
勸戒同僚行善止惡。以事之大小算功。勸戒上司倍算。
劾去府州縣貪酷正官一員。算千功。佐貳減半論。
下僚非得罪地方。不輕革逐。一人算十功。
遇大寒大暑大風大雨。錢糧停比。詞訟停審。一次算十功。
能禁戢勢宦豪奴。不使播惡。算百功。
能摘發奸惡神棍。置之于法。不使騙詐愚民。算十功。偶有錯誤。片念撥轉。不吝改過。并不喜奉承迎合之言。算十功。
嚴禁佐貳。不得擅受民詞。算十功。
遠來人役。早發回文。一事算一功。
凡解人之怒。釋人之疑。濟人之急。拯人之危。皆隨事之大小。人之善惡算功。
戶
催征有法。勸諭樂輸。不煩敲撲。而錢糧畢辦。算千功。審編里役。差遣均平。使合縣受福。算千功。
清核地畝錢糧。井井有條。使里胥保歇。不得欺隱包侵。致累小民。算千功。
遇大災大荒。能早勘早申。力請蠲賑。設法救活多命。算千功。
設法斂解。緩急有序。革除陋規積弊。不苦糧里。不累賷解員役。算十功。
較準大小法馬。嚴加稽查。使胥吏不得出輕入重。算千功。
給發役從工食。養濟口糧如期。并禁吏胥克減。一次算十功。
荒年煮粥。賑濟孤獨。及收養遺棄小兒。一人算一功。勸其親戚。責以大義。令各收養者。倍算。
用物照價平買。不倚官勢虧民。一日算一功。
禮
闡明正教。維持正法。使圣賢遺旨。燦然復明于世。功德無量。
凡事惜福。躬行節儉。使風俗返醇。算千功。
祈禱能謹。齋戒祭祀。如對神明。竭誠有應。免水旱瘟疫之災。算千功。
表章先賢。旌舉忠孝。一事算百功。
親講鄉約。懲勸有方。誨誘頑民。平其忿心。改惡從善各因人受益之大小而定功。
考較公明。不阻抑孤寒。一名算一功。
開報生員優劣。采訪的確。使人知勸懲。士風丕變。算千功。
故舊經過地方。厚待加禮。一人算十功。若患難死喪而加撫恤者。倍算。
禁止惡俗。如淹女。火葬。宰牛。殺牲。酒肆臺戲等類。一日算十功。
接文士下僚。有禮無慢。一日算一功。
同僚下司。身故失位而家貧者。助一兩。算一功。勸人共助者同算。
瘟疫瘧痢盛行。開局醫療。一人算一功。垂死而得生者算十功。
葬死人及枯骨。一人算十功。
兵
力行保甲。親編親審。不致擾民。而邪教奸宄自息。算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