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注】脈浮,病生于外也;脈浮微熱,熱在表也;小便不利,水停中也;水停則不化津液,故消渴也。發表利水止渴生津之劑,惟五苓散能之,故以五苓散主之也。于此推之,曰脈浮,可知上條脈沉也;曰微熱,可知上條無熱也。且可知凡脈沉無熱之消渴,皆當用腎氣丸方也。

五苓散方(見痰飲中)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注】此與上條文同義異。文同者,脈浮小便不利,發熱、微熱、渴欲飲水、消渴也。

而義異者,一以五苓散利水發汗,一以豬苓湯利水滋干也。審其所以義異之意,必在有汗、無汗之間也。何以知之?一以發汗為主,其因無汗可知;一以滋干為主,其因有汗可知。故文同而義異,病同而治別也。仲景之書,言外寓意處甚多,在學人以意會之自識也。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 茯苓 阿膠 滑石 澤瀉(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消渴則渴欲飲水,水入即消,而仍口干舌燥者,是熱邪盛也,故以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也。

白虎加人參湯方(見中喝中)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水逆者,是里熱微而水邪盛也,故以五苓散利水止吐也。

【集注】李 曰:內有積水,故水入則拒格而上吐,名水逆也。五苓散利水,故主之。

渴欲飲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注】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者,五苓散證也;渴欲飲水,水入則消,口干舌燥者,白虎人參湯證也??视嬎煌滤撬笆⒁玻徊豢诟缮嘣铮菬嵝笆⒁病N┮嫴恢梗室晕母蛞晃?,不寒不溫,不清不利,專意于生津止渴也。或云:文蛤即今吳人所食花蛤,性寒味咸,利水勝熱,然屢試而不效。嘗考五倍子亦名文蛤,按法制之名百藥煎,大能生津止渴,故嘗用之,屢試屢驗也。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上一味,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栝蔞瞿麥丸主之。

【注】小便不利,水蓄于膀胱也,其人苦渴,水不化生津液也。以薯蕷、花粉之潤燥生津,而苦渴自止;以茯苓、瞿麥之滲泄利水,而小便自利;更加炮附宣通陽氣。上蒸津液,下行水氣,亦腎氣丸之變制也。然其人必脈沉無熱,始合法也。

栝蔞瞿麥丸方栝蔞根(即花粉,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炮,一枚) 瞿麥(一兩)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集解】李 曰:此方與五苓散同為利水津之劑。此用薯蕷即五苓用白術之義也。但五苓兼外有微熱,故用桂枝走表;此內惟水氣,故用附子溫下也。

尤怡曰:此下焦陽弱氣冷,而水氣不行之證,故以附子益陽氣,茯苓、瞿麥行水氣,觀方后云:腹中溫為知,可以推矣。其人苦渴,則是水氣偏結于下,而燥火獨聚于上。夫上浮之焰,非滋不熄;下積之陰,非暖不消;而寒潤辛溫,并行不悖,此方為良法也。求變通者,于此三復焉。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佐~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注】無表里他證,小便不利而渴者,消渴水邪病也;小便不利不渴者,小便癃閉病也。主蒲灰散、滑石白魚散者,蒲灰、亂發,血分藥也。滑石、白魚,利水藥也。然必是水郁于血分,故并主是方也。觀東垣以通關丸,治熱郁血分之小便不利,則可知在血分多不渴也。主茯苓戎鹽湯者,茯苓淡滲,白術燥濕,戎鹽潤下,亦必是水濕郁于下也。鹽為渴者之大戒,觀用戎鹽則不渴可知也。

【集注】魏荔彤曰:小便不利者,所因有不同,治法亦不一,仲師并列三方,以俟主治者擇其善而從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滑石(二分) 亂發(燒,三分) 白魚(二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半錢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茯苓(半斤) 白術(二兩) 戎鹽(彈丸大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注】小便不利及淋病,皆或有少腹弦急,痛引臍中之證。然小便不利者,水道澀少而不痛,淋則溲數,水道澀少而痛,有不同也。小便尿出狀如粟米者,即今之所謂石淋也。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注】淋家,濕熱蓄于膀胱之病也。若發其汗,濕從汗去,熱則獨留,水府告匱,熱迫陰血從小便出,即今之所謂血淋也。

【集注】高世 曰:淋家之膀胱津液先虛,故不可發汗,若發汗更奪其津液,則膀胱氣竭,胞中并虛,故必便血。便血,尿血也。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少陰脈緊而沉,緊則為痛,沉則為水,小便即難。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按】脈得請沉者一條,乃始論水氣病之脈,當列于篇首。但古本“脈得諸沉”之上,有“少陰脈緊而沉……”四句,文義不屬,并有脫簡,不釋。

【注】咳喘而不腫脹,謂之痰飲;腫重而不咳喘,謂之水氣。沉脈得于諸部,身體不腫重者,當責為氣也;腫重者,當責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脈沉;水溢于表,故腫重也。

水病脈出者,死。

【注】水病肉腫,脈當不見,今脈出者,是氣外散也,故死。

【集注】沈明宗曰:脈得諸沉,沉為氣郁,不行于表,則絡脈虛,虛即水泛皮膚肌肉。故身體腫重,當責有水。但沉為正水,而正水乃陰盛陽郁,脈必沉極,若陡見浮起,是真氣離根之象,故曰:水病脈出者死。若風、皮二水脈浮洪,不在此例。

問曰:病下利后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陰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

【注】病下利則虛,其土傷其津也,土虛則水易妄行,津傷則必欲飲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則水精輸布,何水病之有?惟小便不利,則水無所從出,故必病水。病水者脾必虛,不能制水,故腹滿也;腎必虛,不能主水,故陰腫也。于此推之,凡病后傷津,渴欲飲水,不便不利者,皆當防病水也。

【集注】程林曰:病下利,則脾土衰而津液竭,故渴引飲;而土又不能制水,故小便不利;脾惡濕,故腹滿;腎主水,故陰腫。此為病水無疑。若小便利則水行,汗出則水散,雖不藥而亦自愈矣。

夫水病患,目下有臥蠶,而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按】其人消渴之下,古本有“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四句,與上文義不屬,當另分為一條,在本門五條之次,始合里水脈證。

【注】目下窠,太陰也。目下微腫,水也。惟土不能制水,則水泛溢為病,故水始病必先見微腫于目下也。有臥蠶狀,水病證也;面目鮮澤,水病色也;沉甚脈伏,水病脈也;消渴引飲,水病因也,此皆水病先見之征也。

【集注】趙良曰:《內經》曰:色澤者,病溢飲;溢飲者,渴而多飲,溢于腸胃之外。又曰:水陰,也,目下亦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居也,故水在腹,便目下腫也。《靈樞》曰:水始起也,目下微腫如蠶,如新臥起之狀,其人初由水谷不化津液,以成消渴,必多飲,多飲則水積,水積則氣道不宣,故脈伏矣。

沈明宗曰:水外走則泛溢于皮膚肌肉,內逆則浸淫于臟腑腸胃,相隨胃脈上注于面,目下如臥蠶之狀;水主明亮而光潤,故面鮮澤,為水病之驗也,然水病因陽微陰盛,經隧不利,所以脈伏,而胃中津液水飲,外溢皮膚肌肉,不溉喉舌,故作消渴,誠非真消渴也。

師曰: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注】諸有水者,謂諸水病也。治諸水之病,當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腫者水在外,當發其汗乃愈,越婢、青龍等湯證也;腰以下腫者水在下,當利小便乃愈,五苓、豬苓等湯證也。

【集注】趙良曰:身半以上,天之分,陽也;身半以下,地之分,陰也。而身之腠理行天分之陽,小便通地分之陰。故水停于天者,開腠理而水從汗散;水停于地者,決其出關而水自出矣。即《內經》開鬼門、潔凈府法也。

尤怡曰:發汗利小便,因其勢而利導之也。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

【注】上條為水之在外、在下者立法也。若水在里者,非其治矣。腹者至陰脾也,故病水必腹大也。水蓄于內,故小便不利也。其脈沉絕,即伏脈也。脈伏腹大,小便不利,里水已成,故可下之。十棗、神 之類,酌而用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腹大者,為水在里,小便不利者,為水不行,是以脈必沉伏也,故宜下之以利其水。

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術湯主之。

【按】“越婢加術湯主之”七字,當在后“太陽病,脈浮而緊”條,“發汗即愈”之下,文義始屬。必是錯簡在此,觀其里有水之文,自可知非越婢加術湯發表之藥所能治矣。

【注】此承上條言里水未實,不可下、不可利之義也。里水者,謂里有水也。一身面目黃腫,有水之證也;脈沉,有水之脈也。雖有是證脈,猶必渴而小便不利、腹大者,始為里有水也。設不腹大滿急,此里水未實,不可下也。若小便自利,此亡津液作渴,非里有水作渴,亦不可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里水,水從里積,與風水不同,故其脈不浮而沉,而盛于內者,必溢于外,故一身面目悉黃腫也。水病小盒飯不利,今反自利,則津液消亡,水病已,而渴病起矣。

越婢加術湯方(見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實白術湯主之。

【注】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此里水所作也,似當下而不可下者,以堅大而不滿痛,是為水氣虛結,未可下也。故以白術倍枳實,補正而兼破堅,氣行則結開,兩得之矣。此里水不可下之和劑也。

【集注】趙良曰:心下,胃上脘也。胃氣弱,則所飲之水入而不消,痞結而堅,必強其胃,乃可消痞。白術健脾強胃,枳實善消心下痞,逐停水,散滯氣。

程林曰:此證如盤而不如杯,是水飲散漫之狀也。以散漫于心下如盤,不必辛熱之劑以發之。但用枳、術以散之,得腹中軟而水自消矣。

沈明宗曰:見心下堅大如盤,當審虛實寒熱,脈之浮沉、遲數、大小為異,毋得執方而誤用也。

尤怡曰:言水飲所作者,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

枳實白術湯方枳實(七枚) 白術(二兩)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集解】李 曰:枳實消脹,苦以泄之也;白術去濕,苦以燥之也。后張元素治痞用枳術丸,亦從此湯化出。但此乃水飲所作,則用湯以蕩滌之;彼屬食積所傷,則用丸以消磨之。一湯一丸,各有深意,非漫無主張也。

跗陽脈當伏,今反緊,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醫反下之,下之則胸滿短氣。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谷,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此明里有水兼寒兼熱,誤下之義也。里水脈伏,非謂三部脈皆當伏,乃謂跗陽胃脈當伏也,若脈不伏反緊,其人必本自有寒也。水寒同病,則疝瘕腹中痛,醫誤以為里水而下之。水去寒留,更虛其中,故胸滿短氣也。若脈不伏反數,其人必本自有熱也。水熱同病,當消谷而小便數,不病水也,今小便反不利,此欲作水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跗陽當伏者,非跗陽胃氣之本脈也,為水蓄于下,其氣伏,故脈亦伏。脈法曰:伏者為水。

魏荔彤曰:跗陽有水邪,則當伏,以胃陽為衣,濕陰寒所固閉,故陽明之脈不出也,今反緊,不惟水盛于里,而且寒盛于中矣。蓋其人不止有水氣之邪,而更兼平日有積寒疝瘕,腹中常常作痛,水邪中又兼寒邪也。醫者不識其為陰寒,乃以為水邪可下,雖水下沉,而寒邪上逆,故胸滿短氣矣。此病跗陽脈當伏,今反數,為本自有熱。然本自有熱,則當消谷,小便數,大便堅,如傷寒胃實之證也。今小便反不利,則知為欲作水,與濕熱之邪無疑也。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注】以上發明表里上下之水,以下發明五臟氣血之水也。肝主筋,腹脅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則筋緩不能自轉側,內則腹大、脅痛,淋溲也。

【集注】魏荔彤曰:肝水者,水附肝,則肝水也。肝經有水,必存兩脅,故腹大而脅下痛。少陽陰陽往來之道路,有邪窒礙,故不能自轉側。肝有水邪,必上沖胸咽,故時時津液微生,及上升而下降,小便不利者又續通,此水邪隨肝木往來升降之氣上下為患也。見此知肝經有水,當于肝臟治之也。

尤怡曰:肝之府在脅,而氣連少腹,肝之水不行,則腹大不能轉側,脅下腹痛也,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者,肝喜沖逆而主疏泄,水液隨之而上下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氣不得臥,煩而躁,其人陰腫。

【按】“其人陰腫”四字,當在腎水條內,錯簡在此。

【注】心主脈,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則周身之脈不行,其身重也;內則少氣心煩,不得臥而躁也。

【集注】程林曰:《內經》云:心主身之血脈?!渡辖洝吩唬核谛?,心下堅筑短氣,是以身重少氣也?!秲冉洝吩唬褐T有水病者,不得臥。夫心屬火,水在心是以不得臥而煩躁也。

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積聚之類也。切近于其處,則伏留于是臟,即可以臟而名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綦江县| 南投市| 兰考县| 泸州市| 阆中市| 莲花县| 芒康县| 铁岭市| 清丰县| 卢湾区| 鹤山市| 常熟市| 方城县| 东莞市| 巴南区| 卢氏县| 安吉县| 海安县| 邵东县| 黄山市| 和硕县| 绍兴县| 松阳县| 洛隆县| 京山县| 宁津县| 赤壁市| 临泉县| 苍溪县| 馆陶县| 惠州市| 即墨市| 深水埗区| 增城市| 微山县| 山东省| 务川| 乐业县| 凤庆县| 麻阳| 孟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