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1章

述曰。無性云。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此即離遍計所執增.余二性減解。又一解與世親同。云染法減時而無有減。凈法增時而無有增。即斷染不減。得凈不增。今此復別。離增減執故。新中邊云。由通達此證得無生法忍。于諸清凈雜染品中。不見一法有減增故。即依如說法無增減也。二自在依。如前已解。如文可解。然無性云。前諸地中雖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后乃得成。于此地中能無功用。隨用即成故名自在。新中邊云。有四自在。一名無分別自在。二凈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第八地中唯達。初二名無增減差別如故。其相自在名無分別。如彼疏解。

論。九智自在至得自在故。

述曰。中邊云。由智自在圓滿證得無礙解故。余論解同 問此地已得智自在者何故十度十地修智 答無性云。謂此地中得無礙辨所依止故。分得智波羅蜜多。于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就一切有情受勝法樂。非謂全得智波羅蜜。

論。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至皆自在故。

述曰。業即神通。及陀羅尼.三摩地三種自在。業即身等三業。中邊云。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偝种杏形模x二持。持一切法文.義。等至能持.能斷。隨所欲虛空藏等而能現前。此無性解。余義同此。

論。雖真如性至假立十種。

述曰。此即第三釋其妨難。真如一味何容分十。真如實無別。隨其所證.所生.能證勝德假立十種。

論。雖初地中至后后建立。

述曰。第四廢立。初地中于十真如非不皆達。未圓滿故后后建立。故立十種。行.位有十故。圓滿真如名。乃至如來十皆能了。如中邊釋且廣分別。

就解本頌中。初略。后廣。就廣中有二。一明證得因。二明所證得。上來雖有四段不同。謂十地.十勝行.十障.十真如訖??偸堑谝幻髯C得因。自下第二明所證果。于中有二。初牒前生下以發論端。第二正解所證得果。

論。如是菩薩至便能證得。

述曰。是初牒前。起下所證二轉依果 二轉依者。菩提.涅槃。

就正明所證中有二。初約位辨證。二正明轉依。初中有三。初總舉。次別解。后料簡。

論。轉依位別略有六種。

述曰。初總舉所證位也。此中資糧位初說。略開五位。地前為二。十地為二。如來為一。下應當知。

論。一損力益能轉至亦名為轉。

述曰。初二位者。在地前第一第二位。此位漸伏亦名為轉。轉之因故能伏轉故。實證得位謂通達位.修習位等。故此非真。世親.無性攝論并第九云有勝解者。是勝解行地。故在初二位。

及慚愧故者。即二位中。世親等解云。有慚.愧故令諸煩惱少分現行或不現行。煩惱現行即深慚.愧。則慚.愧者是勝解行之勝相故。今又解。由習勝解者是初位。初位信唯識增故名勝解。未能伏唯識想。第二位能伏唯識想少伏煩惱。名有慚.愧。如前二位中解。又勝解者。勝解數。得決定故。信數初增久不增故。由慚.愧故崇善拒惡。有二勝德。并通二位故為能轉體。此與攝論不同。不可一準。余文可知。

論。二通達轉至真實轉依。

述曰。即通達位。在見道中已證一分轉依。未圓滿故。

論。三修習轉至真實轉依。

述曰。謂十地中。即除初地見道。余初地及九地即修道十地中也。

論。攝大乘中至現不現故。

述曰。以有相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蛘娆F非真不現。謂入觀時。或非真現真不現。謂出觀時。令真非真現不現故。又未能即空而觀于有。有相觀現真不現。無相觀現非真不現。由此理故說通達轉在前六地。我今此論。約初通達分別二障遍行真如故說初地為通達轉。世親攝論云。前六地真如為真俗觀現不現因。故說通達轉在前六地。亦不相違。

論。說修習轉至不顯現故。

述曰。攝論。又說修習轉在后四地。由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余粗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四十八說。由第七地猶名為雜煩惱。未名不雜煩惱。非真猶有現時。但無相觀長時故。說多令非真不現。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現時。得無相觀長時種類同故。說后四地為修習轉。我以十地斷俱生二障粗重漸證真如義等。說修習轉在十地中。亦不違也。然此論中乃言多令非真不現者。為簡七地。二攝論釋皆言唯有真實現非真不現。從長時說。然攝論本通得二解。不言非真定不現故。

論。四果圓滿轉至利樂無盡。

述曰。第四可解。彼此論同。

論。五下劣轉至名下劣轉。

述曰。第五亦同。通有.無學。一唯自利。二有欣.厭。三唯達生空。四唯斷煩惱。五唯證真擇滅。六無勝能。真擇滅者謂真如。由慧擇得此滅故 無勝堪能者。無一切智等故。

論。六廣大轉至名廣大轉。

述曰。攝大乘說。即諸菩薩能趣證轉故。如來已轉。故彼不說。此六翻前準前應悉 生死涅槃俱無欣厭者。大悲.般若常廣起故。具一切智等名有勝堪能。

論。此中意說至而證得故。

述曰。第三料簡。頌中所取轉依體者。唯廣大轉。舍二粗重而證得故。不言圓滿轉者。圓滿轉對菩薩說。廣大轉對二乘說 又圓滿轉唯如來。廣大轉在菩薩 今明十地取廣大轉。要地地中舍二粗重方證得故 又解既言取廣大轉。明圓滿轉亦在其中。略舉一隅故。即六轉依中第一假立轉。未得真故。余五真名轉。真實證得故。

第一約位解轉依訖。下第二正解轉依。于中有三。第一總解轉依。第二雖轉依義總有四種。而今但取二所轉得。等者簡別本頌所說轉依之言。第三辨此修習位能證非已證。

論。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述曰。第一總解轉依名所目義。初總標。后別解。此為初也。

論。一能轉道至漸頓伏彼。

述曰。下別解也為四。能伏道通有漏無漏。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后得三智。有漏道六行。無漏者且如因第三地無分別智斷定法愛俱所知障勢力。令煩惱亦不現行名伏煩惱障。非別起道名伏煩惱。所知障可知。又如離第三靜慮欲。伏四定以上惑入滅定。即是以后得智伏二障也 或加行道能漸伏。根本.后得智頓伏 或根本后得亦能漸伏。無加行道能頓伏者故 問加行智通無漏不 答不通。八地以上無加行智。亦無有漏心故 問若爾對法第十等如何通。金剛心有二。一加行道攝。二無間道攝 答無違也。以無漏心任運趣入根本智故。如前已說。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智者有趣求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趣求。故加行智不通無漏?;驈蛯Ψ〒说韧ㄕf金剛心有二。非謂菩薩金剛心中有加行道。故加行智不通無漏 或說亦通無漏。八地等無者。無有漏加行智別深趣求者。八地以去有任運趣求故。今此初說加行唯有漏。如對法說金剛心有加行道。不簡菩薩故。

論。二能斷道至未成辨故。

述曰。以有漏心加行智。及有漏后得智。一是曾習。二相執所引。三未能泯伏滅此相故不能斷惑。四或加行智是能趣求所證真如。趣求所引無分別智。未成辨故不能斷惑。由無分別智是加行所引。真如是加行所趣求證。即由所引無分別智。能證所證真如成辨故。能斷二障非加行智 問若加行智不通無漏。言有漏心已攝加行。更言加行復何所須。若加行智通無漏。不須作此問答分別 答以三智中加行智亦無分別。此有漏道亦有加行.無間.解脫。前言有漏攝彼三道。后言加行為簡三智中根本.后得智別故復重說。

自下明其無漏心及根本后得智。

論。有義根本至故非斷道。

述曰。此中初說唯無分別智能斷二障隨眠。后得不然。設作無相觀。相分境相仍有故不能斷。唯無分別智有此斷能。諸經論中無說后得能斷隨眠。非諸菩薩見.修二道前斷所知用無分別。后斷煩惱用后得智故。

論。有義后得至迷事隨眠。

述曰。后得無力能斷迷理見.疑等隨眠。而于安立.非安立諦相。明了現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迷理隨眠行相深遠。要證彼理方能斷之。迷事隨眠行相淺近。雖實有相觀亦能斷之。

論。故瑜伽說至相執引故。

述曰。第五十五說。修道位中有二種道。初即無分別智。后即后得智。后得智名世出世。如前數解此名。以有漏道是純世間故。無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以有二因。如文可解。

論。由斯理趣至俱能正斷。

述曰。諸見所斷雖有迷事忿等十法。見斷頓斷故。迷事之隨眠隨理觀一品斷此。及修所斷無明.二見。及此俱根本及隨迷理隨眠。無分別智斷。余有貪.恚.慢.無明。及此俱隨惑迷事者。后得智亦能斷。行相淺近故 問何為亦是根本斷。亦是后得斷 不違理故。此唯二乘非菩薩。菩薩修道不斷迷事隨眠故。即唯所知障是根本智斷 煩惱障中通二智斷。然為迷理身.邊見等。各于自地第九品道時方頓斷。而前八品既先斷余煩惱。可起后得智斷。第九品道時起無分別智斷。以迷理惑故。此約九品別無間道斷者。若不出觀即斷九品。唯無分別智斷八品中迷事煩惱。不可一觀道中前八是后得。第九是根本智故。即第六識中我見等俱生者。要第九品道方斷。雖無品數非如七識金剛心斷 問彼金剛方斷有何妨耶 答即有色.無色界有學圣者。起無漏道卻斷下地我見等種過。若許爾者。即不還圣人應以現行潤生妨。既許不還圣者種子潤生故。先離下地欲時。其身見等并須斷訖。不同第七識。不潤生故。由此應作四句。有依下地斷上隨眠。如下地得圣。斷上一切種識中隨眠。有在上地斷下隨眠。如在上地取無學果。斷下地第七識中煩惱種子。瑜伽等說要金剛心彼方斷故。第三句可知。第四句者除上三相?;蛑^斷所知障。不可說上下自他地斷故。然約緣縛.相應縛故可說地斷。此即在下斷上。在上斷下。于五.六.七識皆不能遮。不違理故。非潤生故。非縛法故 又解用后得智斷菩薩亦能。十地斷所知障中有執.非執。非執者亦名迷事。故亦許斷。以障智故。雖未斷本堅執之者。何妨先斷。如煩惱障俱生者。以我見為首故。先斷時未能斷本。先迷事者亦可斷故。斷所知障類亦應爾。此等分別妙絕古今。于諸論師實未聞也。即二障六.七識合各得為四句 問有漏曾習。未泯相故不能斷隨眠。后得亦有相。如何斷隨眠。又此二智并各有相。此二何別 答后得雖有相。非執所引。非縛所緣。又非曾得。取境相時分明親證。有漏不爾。故不能斷。如五通等異生.圣者所證有異。凈與不凈明與不明各有別故。由如是等種種理故。亦即是彼二智差別。

論。二所轉依至故此不說。

述曰。前說依他總名轉依。今取持種故唯第八。

論。二迷悟依至故此不說。

述曰。依他起性雖亦此依。非根本故此中不說。然無性等二攝論等。但以阿賴耶為轉依。對法第十一。轉依有三。一心轉即真如。二道轉即前能轉道。三粗重即阿賴耶故。此轉依略有二種。體寬攝論。彼無真如故。狹于對法無彼道故。然道是此能轉道中攝故。亦不狹于彼。余文可知 持種依中體。唯在二乘.及大乘有學位唯有漏。若并佛說即通無漏。此唯約現行。種子識不能持種故。又是所棄舍中攝故。

論。三所轉舍至妄執我法。

述曰。謂二障種者。此出體。舍在何時。真無間道現在前位。言真者有二義。一簡有漏。不能斷種故。二簡后得相見道等 障治相違。如明與闇 說之為舍者。此即染中名舍依他起性。由依他種斷故。不復能生現行之心妄執我法現行。由此斷故說現行及種依他為斷。依他既斷已。

論。所執我法至遍計所執。

述曰。實我實法自性本無。但對妄情妄似于有。今妄情斷無境對心。假說此境亦名為斷。由此道理名舍所執。諸有處言斷遍計所執者。義在于此。然三性中皆有舍義。一遍計所執。如此所言不對情名舍。二有漏依他。此有二種。一障法。如此中言障.治相違名舍。二非障法。下所棄舍中攝。三圓成實。此有二種。一劣法亦所棄舍中攝。二勝法唯此不舍。故總言三性皆有舍義。

論。二所棄舍至皆永棄舍。

述曰。謂余有漏者。即二障余。謂有漏善。三無記法全.異熟生少分。除法執一分故 劣無漏種。即十地中所生現行。及此種類中下品種。由金剛道轉 極圓者。異前菩薩所依未圓滿故 極明者。行相分明。異前菩薩智。彼不明故 或極圓。簡一切有學。極明。簡二乘無學 純凈本識者。凈者無漏。純者無雜。非如因位七識等善凈而不純。本識純而不凈。今此第八無漏相續故名純凈。此現行識非余有漏劣無漏種依。故皆永棄舍。

論。彼種舍已至生死劣法。

述曰。此種舍已現行彼法亦永不生。由此道理名舍生死法及劣法。此乃總言。不簡何念能舍。此同對法十四說得勝無漏亦舍劣法。如得果時即舍于向。如前已說。

既言余有漏法及劣無漏金剛心舍。為此前舍。為此俱舍。

論。有義所余至俱時舍故。

述曰。第一師前舍。與二障種俱時舍故。由有二種有余有漏及劣無漏。種既亡已。余有漏法.及劣無漏如何得在。又種生現。既俱時生。種隨障已亡。現如何猶有。又三惡趣果與惑業俱亡。何故余有漏法不隨惑俱舍。有漏既前舍。及劣無漏亦應然。由此理故。金剛道生有漏等滅。如明與闇不俱時生。此師意說。金剛心中已得鏡智。仍未名佛。未起解脫道證于滅故。諸無漏初起鄰近有漏未名為佛。如見道舍惡趣因果同時。此師之意。即說粗重無間道生舍。解脫道生但為證滅。

論。有義爾時至應無用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克拉玛依市| 汝城县| 独山县| 浦江县| 米泉市| 辛集市| 吉林省| 齐齐哈尔市| 南江县| 金昌市| 苏尼特左旗| 大理市| 屯昌县| 永康市| 西昌市| 潼南县| 江阴市| 东乡县| 通化市| 教育| 中超| 江川县| 来凤县| 萝北县| 平罗县| 靖远县| 綦江县| 长治县| 同心县| 聂荣县| 泗洪县| 阳原县| 海南省| 额敏县| 乌拉特前旗| 灌阳县| 张北县| 合肥市| 本溪|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