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8章

述曰。十三分位分別門。三劫得名別。一行中修一行。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行中修一切行別。如前已說然未入劫時。同已初入。但名波羅蜜多。已成佛竟亦同。第三劫名大波羅蜜多。解深密.七十八說。勝解行地名波羅蜜多。此中復言初無數劫。明暖等位唯在初劫又四十七八九等說勝解地。對法.攝論等說。從堅固心至極喜地。解行地攝。彼復說解行地是初劫。由多理故。四心唯初劫。對法第十一說持.任.鏡.明.依中。言滿已者。是滿心學非第二劫。如言三劫滿已修相好業。非于劫外方修相好。相好非三劫攝。數如上說。大文上來第一已十三門分別度訖。

論。此十義類至略示網要。

述曰。大文第二指不繁文 義類無邊者。解深密.七十八說。度清凈.度最大.無染.最明盛.不可動.最清凈.度無盡.度威德.度因.果.義利.度攝三性等。皆如彼經論說。不能繁述。

論。十于十地至地地修一。

述曰。大文第三十地修度門。十地經.攝論.顯揚.瑜伽等皆言。初地施為增上。余度隨力隨分非不修習。乃至十地智為增上。余度非不修習。隨力隨分故地地修十 問若第五地修定度者。何故三地名為發光 定障三地除。成熟至五地。

論。雖十地行至十到彼岸。

述曰。大文第四以十攝諸行。六度外更無菩薩道。即由六度攝一切行等故。不以但說十度更不說余行。

論。十重障者至異生性故。

述曰。前答證得轉依等中有四答。一依十地。二修十行。已如前辨。自下第三解十重障。于中有二。初明重障。后重以二障攝總明斷位。明重障中有二。初牒十障者。后別解釋。釋中有十一障者。乘文次對釋二十二愚義。乘文便故因釋佛地障。初文有六。第一出體。一異生性障。世親攝論名與此同。十地論第一云。凡夫我相障。此名不然。此障之體非唯我故。凡夫名異。如別抄說。此障體性如何等者。謂分別二障。依此種子之上立異生性故。今斷能依故說所依斷。即與現本識同地二障種子能生現行者上立此初障。由此凡夫離欲。仍名欲界異生。不伏見惑種故。以準知此性是染污 亦可言。種在本識與識同性。即無覆性 若爾何故對法第四解無記中。但有命根等是自性。不言異生性耶 答由約煩惱種可名染污。約異熟種可名無覆。通二義故不名自性。命根等不然。不可為例。今勘諸文。前釋為善。對法解無記。及六十六立五無記中。不言異生性是五無記等故。既依染種立故。亦唯染別小乘也 問今以二障分別起種名為此性。即二乘圣應名異生。未斷所知分別障故 答隨望自乘見道所斷種上立故。若定性者名已斷此性。自乘障無故。唯依煩惱種子立故。若不定者名為未斷。依二障種立異生故。若不爾者。不定性者應無異生性障 若爾無種性者。既無自乘圣道。說何為異生性 應說但依二障分別種上立異生性。不須別說。望自乘見所斷種上立故。所知未斷雖曰圣者。尚名異生 此何位舍 答不同小乘唯修所斷世第一法與見道合舍。今大乘唯見所斷。見道無間道起時舍。依所斷種立此性故。與種俱舍 問若異生性不定性圣。未全斷盡故。仍得名異生。未全得無漏。應不名圣者 答異生之性通二障。不定之性已分斷。可名分斷異生性。二真見道名為圣。已得小分名為圣。未全斷盡故不全名為圣。言不定性名異生者。非是全名。分已斷故。言圣應爾分已證故。由此總應四句分別。有異生非圣。如全未得三乘圣道。有圣非異生。大乘者得見諦。有異生亦圣。如不定性圣未至十地中。有非異生非圣如入無余依涅槃界。

此即文中第一出障體性。自下第二對三乘明同異。

論。二乘見道至名得圣性。

述曰。此約異生性各望自乘障為論。斷少分名小圣。全斷盡名大圣。第三明障道俱不俱。謂有薩婆多等為伏難言。若異生性是修所斷。見道前舍故。無漏果起。無有凡圣俱成熟失。今既見所斷種上立異生性者。即無間道有惑種俱。此種未舍。異生未斷。如何凡圣無俱起失。由薩婆多惑得俱故。今為此難非就大乘。

論。二真見道至必不成就。

述曰。謂無惑得與圣道俱。唯依分別二障種子立異生性。其種必不與見道俱。如何凡圣有俱成失。

問無間道起惑種不俱。過去已滅。未來未生。如何名斷。

論。猶明與闇至無俱成失。

述曰。由此對法第七等。問從何而得斷耶。答不從過去。已滅故。不從未來。未生故。不從現在。道不俱故。然從諸煩惱粗重而得斷。為斷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對治。若此品對治生。此品粗重滅。猶如世間明生闇滅。由此品離系故。令未來煩惱住不生法中。是名為斷。故非道惑可說為俱 問此言斷者。為斷緣縛。為斷相應縛 答若所知障。唯言斷粗重。體非縛法故。若煩惱障從二說斷。五十九說。對治道生煩惱不起得無生法。是故說名斷彼相應。相應斷已不復緣境。故從所緣亦說名斷 言粗重斷。雖亦通煩惱障。然從二斷唯煩惱中 又所知障種障十地智。是染污性。善薩斷時斷彼種體。如二乘者斷煩惱種。然二乘斷定障等時。但斷粗重令相隨順。不能斷種。不同菩薩 問此言斷者。為總緣智能斷。為別緣智能斷 此有何失 總緣之智非自相智。如何共相比量之智能斷惑耶。若別相智能斷。即違對法.五十九等文。對法七等說。問何等作意能斷耶。答總緣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煩惱。師子覺云。總緣作意者。合緣一切法共相行作意 答如佛地第六說。云何佛能知共相。共相既依比量而立。豈佛知共相是比量耶。彼有三說。有義二量是散心位依二相立。不說定心。若在定心緣一切相皆現量攝。由此總緣智亦現量攝斷惑無失。即由定照共相自體故。說定心為現量也。第二說有義。定心唯緣自相。然由共相方便所引。緣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說名知共相。不如是者名知自相。由此道理。或說真如名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說真如二空所顯非是共相。由此義故。對法等說緣共相智能斷惑者依方便說。實自相觀方能斷之。第三說如實義者。彼因明論立自共相。與此少異。彼說一切法上實義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已體不共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能詮所詮。通在諸法如縷貫華名為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緣諸法苦.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為自相。真如雖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有相故。亦非共相。不可以其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不一異故。是故彼論與此不同。由此義故。對法等說緣共相智能斷惑者。依分別心于一種類真如之上通在諸法說名共相。或真如體諸法皆有義名共相。緣此之智名共相智。論實真如法實性故非是共相。據實而言。即別相智能斷惑也。共相假立已如前辨。

論。無間道時至解脫道為。

述曰。第四釋二道別。解脫道所治與小乘不同。小乘難曰。我無間道猶有惑得。可起解脫道與得相違。今汝無間道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脫道為。用之何作。

論。斷惑證滅期心別故。

述曰。下論主答。由前加行期心別故。謂無間道能斷惑。解脫道能證滅。雖無間道已無惑種。證彼無為。有此用別起解脫道。此一解也。

論。為舍彼品粗重性故。

述曰。下第二解。粗重性者。即二障種無堪任性。

論。無間道時至擇滅無為。

述曰。無間道俱雖無惑種。而未舍彼無堪任性。為舍此故起解脫道。解脫道起非唯為此。及證此品擇滅無為。即無堪任與無間道俱滅。證無為得與解脫道俱生故。解脫道雖不違惑得。而亦有用。此后意說。種生現雖同時。菩薩金剛心由有粗重性故不名為佛。明此位第八識猶有漏為粗重所依。不然如何不名為佛。前解但為證無為者。金剛心中第八已無漏。未圓明故不名為佛。后解為勝。依此二解。并前第八識舍位合解有三。加此一說云。金剛道生有漏皆舍。種生現同時故。此中粗重言非謂種子。由種子等令所依無堪任性。此名粗重雖前已說。至下當知 問此義可然。彼十地中地地。斷煩惱障粗重既不斷種子。起無間道時。復不斷粗重。無間道起何所斷耶。若無間道中。有斷煩惱種用。于解脫道位。可說除粗重。無間道中既無所斷。如何說粗重解脫道治耶 答修道十地中斷煩惱粗重者。非離所知障外別起無間道等治。然煩惱粗重障。無始以來與所知障俱。所知障為本。由無間道本障斷故。其未煩惱障粗重。與所知障粗重。解脫道中舍。故無此過。由此煩惱粗重非能受生。但障于地。所以與所知障俱斷而不留之。故無斯咎如身見等。至下當知 問若爾如二乘者唯斷定障不斷種子。無間道生位無粗重。何用復起解脫道為 答無間斷粗重。解脫道中得自在故 問既斷粗重得無為不 答大般若經第三百六十卷說善現問言。若無為法無差別者。佛何故說習氣相續。如來永無。二乘猶有。世尊答言。習氣相續實非煩惱。二乘身中不能引無義。菩薩身中能引無義。如來永無。即由此文。顯斷習氣不得無為。不爾無為應有差別。亦顯所知障斷不得無為。若所知障斷得無為。便顯三乘亦得無為而有差別。

第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

論。雖見道中至是根本故。

述曰。顯異生障攝法不盡。以是根本不說業等。等者等取惡趣非業及非異熟。及等余增上果等法。及人天趣中分別所起業。及果故。直言惡趣攝不盡故。能起之中但說煩惱。以所知障與之俱故總名煩惱。

論。由斯初地至諸業果等。

述曰。解深密.七十八等說斷于二愚。如文可解 諸業果等者。如次前等字。等取善趣之中分別所起別報業。及果等。直言惡趣。攝不盡故。經中既言惡趣雜染者。雜染之言通善趣分別雜染故。前說無記若斷緣縛修道所斷。今言彼果是不生斷。如緣起中說故。

為此第二解。何故業果亦名為愚。

論。應知愚品至后準此釋。

述曰。諸業果等雖體非愚。業是愚所起。果是愚所感。愚之品故。亦名為愚。后諸地言愚準于此解。如第二地業趣愚。非體是愚故。又初執著我法障中。亦有貪見等體非是愚。亦愚之品故。下準此知。然分別障中雖有所知障。非能發業感于生死。非縛法故。今此第一所發業果。并言趣者。毀訾言也。如說半擇迦名人中惡趣。

論。或彼唯說至俱起二愚。

述曰。謂第一言執著。明是利障品俱起愚。第二言惡趣雜染。非必業果。但是鈍障品俱起愚。毀責名趣。此中不別言余煩惱。余煩惱但是利鈍障品。俱起之愚即唯無明。此師意說。唯取無明與見非見俱名為利鈍。說十地中斷十無明故。不取余煩惱等也。

論。彼粗重言至無堪任性。

述曰。彼言粗重。粗重者何。顯即是彼二愚之種。前二是現行。粗重是種故 問現行久已滅。如何言斷 答五十九說。諸煩惱斷略有二種。一諸纏斷。二隨眠斷。故二現行亦說斷也 問彼何不是伏現行言斷也 答不然。彼卷次文解二斷言。諸纏斷者。謂貪嗔斷。乃至疑斷五見。斷見苦所斷斷。乃至無色界所系斷。斷離系是隨眠斷。非伏惑時亦伏見道諸惑。故知二愚是現行。粗重是種子。又解。隨汝意前二是種。粗重非種。今此乃是二品所起無堪任性。如苦根等說其斷位。

論。如入二定至例此應釋。

述曰。瑜伽論第十一說。第二定斷苦根。苦根種子初定已斷。今者斷彼苦根粗重。說第二禪斷彼苦根故。后諸地粗重準此為二解。

第六以障即無明為同為異。

論。雖初地所斷至十障品愚。

述曰。此中意說。初地實斷二障。今說異生性障。唯取所知障不取煩惱。以世親攝論第七卷。說十種無明望二乘者非染污故。若取煩惱即十無明通染污故。以無明即是十障品之愚.愚即無明故。

何意不說初地無明許是染污通二障種。

論。二乘亦能至非此所說。

述曰。二乘者亦能斷煩惱障。斷煩惱障是共故。非此所說。彼二乘不能斷所知障。所知障是不共。所以初地無明。但說不染故。世親攝論云。又所治障有其十故立十地別。

論。又十無明至修所斷說。

述曰。說為不染者。即攝論本云。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者。唯依十地修所斷說。即不說異生性是見斷故。何以知者。對法十四云。已得現觀。于彼修道位中。唯修所知障對治道等者。故不說見道所斷為十無明數。以說不染故。若異生性即便染污。由此故知。其異生性非不染污。世親又云。為治十無明立十地別。離十障外說十無明。故十無明非即十障。彼自有二復次解十無明故。然無性但有一解。亦不別說。

問十地修道亦伏煩惱。斷彼煩惱障粗重。如言二障三處過。是何故不說耶。

論。雖此位中至故此不說。

述曰。十地修道位中。亦伏煩惱斷彼粗重。而非正意。所以者何。不斷隨眠故此不說。攝論本及世親等說。十地菩薩留煩惱障助愿受生故非正意。意趣于智斷所知障。故斷隨眠。不斷煩惱之隨眠也。

問若爾何故初地。但說異生性障。不說更斷修道障也。

論。理實初地至準此應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祝| 木里| 凭祥市| 句容市| 凉山| 申扎县| 冷水江市| 辽源市| 新龙县| 兖州市| 万荣县| 新邵县| 祁连县| 石门县| 延寿县| 庆云县| 壤塘县| 天峻县| 溆浦县| 资兴市| 临沭县| 全州县| 从江县| 米林县| 吐鲁番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阜康市| 门源| 花莲市| 屏东县| 宣汉县| 恩平市| 蒙城县| 遵义县| 五指山市| 沙坪坝区| 兴山县| 安图县| 万宁市| 陈巴尔虎旗|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