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9章 梵志品之二(2)

  • 出曜經
  • 竺佛
  • 3537字
  • 2015-11-13 16:18:17

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謂仙人者。得五通道在群最尊無有出上。內外清徹無有眾瑕。仙者亦名為象。長育形體獸中最大。執意剛強能卻眾敵。無數沐浴。所謂沐浴者八解正浴池。去諸塵垢無有結使。如來舒手手所及處塵垢不著。伺察惡人不得其便。是故說曰。仙人龍中上大仙最為尊無數佛沐浴是謂為梵志。

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都越一切諸法。審諦分明解世所有悉無所有。所謂流者。流有四名。一名欲流。二名有流。三名無明流。四名見流。渡此四流者。然后乃得無漏之行。羅漢辟支。猶尚思惟空無想愿忍暖頂法。雖可思惟有漏俗法意結所在。或有是時欲念無漏先念有漏。是以如來深藏則有大闕。如來大圣系意禪定從有至無。于無漏法觀未始有闕。得諸總持強記不志。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三無礙道及神足行。是謂如來所修之法。非羅漢辟支佛所修之法。是故說曰。所有盡無渡流無漏從此越岸是謂梵志。

無禪無說亦不念惡禪智清凈

是謂梵志

彼修行人不念惡禪。夫入禪之人。無言無說常思善法。設見罵詈但守其法。若得味相應禪及中間禪。執意守之無所嬈惱。能具足此行者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無禪無說亦不念惡禪智清凈是謂梵志。

比丘塳間衣觀于欲非真

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塳間衣有四種。一者發家著衣出家學者。二者檀越施衣受而守護。三者百納拾諸遺余。四者塳間污穢不凈。如來初學發家著衣。觀欲非真舍六萬夫人。棄轉輪王位。出家學道在閑靜處。坐樹王下。降伏魔王破十八億眾。能具此眾德者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比丘塳間衣觀于欲非真坐樹空閑處是謂為梵志。

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

是謂梵志

如來出世無事不知無事不包。無語無說者。永除狐疑不懷猶豫。諸煩惱結使永盡無余。逮甘露滅。能具此眾行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人無識知無語無說體冷無暖是謂梵志。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

是謂梵志

所以居家者。安處人民得自生活身者。眾結之屋室。是以圣人教人離家。在于閑靜求甘露滅。能具如是眾德者故曰梵志。是故說曰。棄捐家居無家之畏逮甘露滅是謂梵志。

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諦

是謂梵志

如來世尊光相炳著。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及二王人梵志七人。摩竭國王洴沙萬二千人。摩竭國界石室之中。釋提桓因萬二千天。拘尸那竭國。最后度須拔。佛滅度后當有羅漢出世。名曰優波掘。于其中間濟度眾生不可稱計。演說八道無礙之法。是故說曰。斷絕世事口無粗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遠逝獨游隱藏無形難降能降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興無涯之想散無邊之念。身形在此心在海表。人欲觀意知其形狀者甚為難克。心意流馳彈指之頃。過數千萬億江河山表。是以故說遠逝獨游。復有問者。心有十大地法心為十一。何以故。說遠逝獨游乎。報曰。心者恒逐因緣隨前任行。當心在色聲。爾時無有香味細滑法。當心在香。爾時無有色味細滑法。心在味。無色香細滑法。心在細滑。爾時無色聲香味法。心在法無上五事。當在色時心為法本。猶如王行羽儀賓從無不備有。但以王為名。此亦如是。心造因緣十法備有但不受名。亦如飛鳥飛行空中依其六翮。然但以鳥為名。此亦如是心之無形亦無窠窟。非是世人肉眼所見。依止五陰陰散則離非有形質。心之難化猶木鉆鋼。是以圣人遺教后生。欲降伏心者。晨用百藥中用百藥暮用百藥。空無想愿止觀滅盡。用療心病使得除愈。能具此者故曰梵志。是故說曰。遠逝獨游隱藏無形難降能降是謂梵志。

無色不可見此亦不可見

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

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

無色不可見者。何者心也。夫心興患與身招殃。猶若象馬剛強[怡-臺+龍]戾不調。有目之士加于捶杖。使知楚痛。然后調良人心為患。牽致地獄餓鬼畜生。雖得為人處在卑賤。顏色丑陋為人所嫉。是故說曰。無色不可見。此亦不可見解知此句者念則有所由覺知結使盡是世最梵志。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正欲降此弊惡之心。諸佛世尊慈慜一切。弘慈普蓋靡所不照。雖處于世無所染著。

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如彼行人為五欲所系。流轉生死之河。要須大圣指授。權宜從此岸得至彼岸。如來降形非事不豫。要接有緣后乃滅度。塹者憍慢之塹。能度此塹不為憍慢所系。能具此者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斷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欲

內自觀諸情自謂為梵志

能知如是者乃復為梵志

如彼行人不斷愛流四駛四淵者。進趣于道不亦難乎。如河暴溢必有所傷。梵志貪欲死趣惡道。是以如來誡以除貪。與說欲本污穢不凈。當斷諸邪使不流馳。能具此眾行者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當求截流。渡梵志無有欲。內自觀諸情。是謂為梵志。能知如是者乃名為梵志。

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

是謂梵志

先去其母者。愛心流馳以為源本。無漏意識能去斯病使盡無余。王者我慢也。二臣戒盜身見。盡勝境界者。一切諸結使。能去眾結之患故曰為梵志。是故說曰。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不捶梵志不放梵志咄捶梵志

放者亦咄

所謂梵志者。得阿羅漢道。不得以手卷刀杖加彼真人。不放梵志者此是真人。恒當供養衣被服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四事供養令不減少。咄捶梵志行惡之人。放者亦咄復是惡人。不留供養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能具此行故名為梵志。是故說曰。不捶梵志不放梵志咄捶梵志放者亦咄。

諸有知深法不問老以少

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

昔佛在世周旋教化。時諸比丘不廣多聞。爾時世尊便作是念。今諸比丘多有懈怠意不精勤。復自觀察當來過去三世之事。知當來世當有比丘。嫉妒恚癡不順道教。便興誹謗損如來法輕慢于師。亦復不敬說法之人。是以世尊觀察后世遺法中間。恐有老少共相上下尊卑不別。老恃耆艾少恃聰睿。老者自陳吾所目睹非卿所知。汝今所見如螢火蟲。少者自陳老頓嚚鹵情喪心塞知何可歸。如來教曰當自守戒。猶若事火梵志五處然火。晝夜承事不失時節。香華繒彩事事供養。是故說曰。諸有知深法不問老以少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歸命人中尊。亦如事火神。

諸有知深法等覺之所說

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

如來出現億千萬劫時時乃出。遭賢遇圣實不可得。人能守戒信不失儀。如祀火梵志。昔佛在世誡諸比丘。自今以后不得誦外書外道異學所誦習者。何以故。彼所陳說非真正義。亦復不是至道之本。是故說曰。諸有知深法等覺之所說審諦守戒信猶祀火梵志真誠歸命佛。

于己法在外梵志為最上

一切諸有漏皆盡皆無余

或復觀于痛皆盡皆無余

或復觀合會皆盡皆無余

或復觀因緣皆盡皆無余

于己法在外者。彼修行人觀了一切眾法。無事不關無事不知。猶若梵志知天文地理星宿災變皆悉觀了。一切諸漏皆盡無余。觀諸苦痛若好若丑。皆歸于盡。觀其合會必有離別因緣。暫有亦復歸滅。

猶若內法本梵志為在表

若使共床褥如彼婆鉤盧

所謂內法者。四諦真如一一分別不失次緒。梵志于內則謂為表。是故說曰。猶若內法本梵志為在表若使共床褥如婆鉤盧者。此婆鉤盧比丘出家以來。未曾與人說四句之義。正使與共同坐不聞說其正法。從生至老八十一缽和藍未曾畜。沙彌弟子及余使人。若為人鮮潔托志虛無系意玄寂。是故說曰。若使共床褥如彼婆鉤盧。

猶如內法梵志在表知生知老

轉當至死

所謂內法者不誑惑人。一向而無傾一向而無邪。唯有如來能越此境界。以盡其生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故說曰猶若內法梵志在表知生知老轉當至死。

日照于晝月照于夜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日照于晝者。當日天子初出之時。放億百千萬光明。使星宿月光無復光明。若復日沒之時。月及星宿皆共競明。俱有所照其明不同。猶若大將之士兩敵相向。揚威奮武決戰勝負。震赫精刃鐘鼓雷鳴。禪定之人移山飛岳海水揚塵手捫日月。有此神力不自稱譽。方此諸人雖有此德不及如來。佛出世間眾相具足。放大光明靡所不照。光明所及晝夜不絕。其見光者聾盲喑啞。考掠苦痛自然休息。是故說曰。如日照于晝月照于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梵志無有是有憂無憂念

如如意所轉彼彼滅狐疑

梵志無有是。意著于殊妙之法。見樂不以為喜。見憂不以為戚。如如意所轉恒自念善。彼彼自滅惡。得習圣諦分別諸使。是故說曰。梵志無有是有憂無憂念如如意所轉彼彼滅狐疑。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身知其苦痛

如來等正覺初成佛時。七日之中禪定正受思惟十二因緣。一一分別知起知滅。爾時如來即從三昧起而說斯偈。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

能解狐疑網身知其苦痛

如我所習積行所致。今日成等正覺實而不虛。梵志習入禪。去諸惡法悉壞狐疑網。于諸深法得無礙智。所念自在深知苦際。深知因緣合數之法權詐非實。略誦其要當觀因緣法。復當觀盡法。一切諸法皆由合數。一切諸法皆由于痛。當知盡滅不造有漏。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

遍照一切世猶日在虛空

法能成人非法不就。晝夜思惟不去胸懷。身口意行不妄有犯。能成就如此法。便能照一切法。以己所得盡施眾生。猶若明日處在虛空普有所照。其有睹者莫不蒙光。是故說曰。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遍照一切世。猶日在虛空。

出生諸深法梵志習入禪

能卻魔眾敵如佛脫眾垢

出生諸深法者。如來成等正覺。具足三十七道品之法。身口意行與無漏相應。降伏魔怨進卻時宜。如來等正覺脫一切結使。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板桥市| 镇平县| 海晏县| 许昌县| 舒兰市| 正定县| 临洮县| 台前县| 会理县| 公安县| 仪征市| 平陆县| 清涧县| 滨州市| 尤溪县| 阆中市| 寿阳县| 中江县| 英吉沙县| 郸城县| 靖州| 鄂托克旗| 大连市| 九台市| 阿拉善右旗| 桃园市| 台北市| 南郑县| 兴仁县| 盖州市| 华亭县| 长阳| 漳浦县| 长子县| 娄烦县| 成都市| 奉节县| 固原市| 平昌县| 通榆县| 黄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