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 本草新編
  • 陳士鐸
  • 2592字
  • 2015-11-11 11:05:49

或問干姜既能通氣,用干姜足矣,何以又用蔥耶?曰∶蔥性亦散氣者也。單用干姜,恐通氣有余而通脈則不足,單用蔥,恐通脈有余,而通氣又不足。合而用之,氣通又不傷脈,脈通又不傷氣,兩相濟而成功,何傷氣之足憂乎。

或問干姜炒熟入于健脾藥中,謂能補脾以生氣,然乎?曰∶干姜溫熱,原有益于脾氣,何在炒熟始能補土以生氣。但干姜性走,脾氣不獨受其惠。一經炮制,則干姜守而不走,獨留于脾中,諸經不得而奪之,自然較生用更效也。

白芥子

白芥子,味辛,氣溫,無毒。入肝、脾、肺、胃、心與胞絡之經。能去冷氣,安五臟,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氣,消癖化瘧,降息定喘,利竅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補能升,助諸補藥,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頻用半夏、南星以耗氣,所不解也。

白芥子善化痰涎,皮里膜外之痰無不消去,實勝于半夏、南星。半夏性燥而爍陰,南星味重而損胃。獨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損肺、胃、肝、心之氣,入于氣分而實宜,即用于血分而亦當者也。

或疑白芥子止能消膜膈之痰,而不能消胃肺之痰,似乎消肺之痰必須貝母,消胃之痰必須半夏也。而誰知不然。夫膜膈之痰,統胃、肺而言之也。胃、肺中之膜膈,尤善藏痰者也。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處無不盡消,況且肺、胃淺近之間,豈有反不能消之理。試看瘧疾,正痰藏于膜膈之中也。用白芥子一兩,炒為末,米飲為丸,一日服盡,而久瘧頓止,非消痰之明驗乎,瘧止之后,神氣不倦,非消痰而不耗氣之明驗乎。故白芥子消痰,實勝于貝母、半夏,誰謂肺、胃之痰不能消也。

或謂白芥子雖消膜膈之痰,未必氣之不耗,天下安有消痰之藥而不耗氣者乎?曰∶白芥子實不耗氣,能安五臟。耗氣則五臟不安矣,豈有五臟安而耗氣者乎。其余消痰之藥,或安肺而不安胃,或安胃而不安肺,總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臟也。此所以實勝于各消痰之藥耳。

或疑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氣,然用之而痰仍未消,是消膜膈之痰,未可全信也。曰∶白芥子只可消膜膈之痰,而腎中之痰,不能消也。服白芥子而仍有痰者,宜補其腎,腎足而痰自化,何疑白芥子非消膜膈之痰乎。

或疑白芥子消陰分之痰,不消陽分之痰,然乎?曰∶非也。芥子陰分、陽分之痰,無不盡消,不必分陰陽也。但腎經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則盡消而無疑矣。

或問白芥子即芥菜之子,人食芥菜,覺消食之甚多,是白芥子大能消食,似未可多食也。

誰知芥菜消食,而芥子消痰,各不相同,不可疑其菜,而戒其子也。

或疑白芥子消膜膈之痰而不耗氣,發明幾無遺議,但不知膜膈之痰在于何處?曰∶在胃脘之上下之中,而不在胃脘上下之外。雖痰分五臟六腑,要皆存于胃脘膜膈之中。白芥子善消膜膈之痰,亦于胃脘中消之,豈各入五臟六腑而后消之乎。

萊菔子(即蘿卜子)

蘿卜子,味辛、辣,氣溫,無毒。入胃、脾二經。卻喘咳下氣甚神,解面食至效。治風痰,消惡瘡,善止久痢,除脹滿亦奇,但宜少少用之。補氣之藥得之,而無大過之憂。利濕之劑入之,而有善全之妙。多服則損氣,久服則傷陰也。

或疑蘿卜子能治喘脹,然古人用之于人參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參原是除喘消脹之藥,萊菔子最解人參,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參之除喘消脹,乃治虛喘虛脹也。虛癥反現假實之象,人參遽然投之,直至其喘脹之所未能驟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服者有之。雖所增之喘脹,乃一時之假象,少頃自然平復,然終非治之之善。少加蘿卜子以制人參,則喘脹不敢增,而反得消喘消脹之益,此所謂相制而相成也。

或問蘿卜子專解人參,用人參而一用蘿卜子,則人參無益矣。此不知蘿卜子,而并不知人參者也。人參得蘿卜子,其功更補。蓋人參補氣,驟服氣必難受,非止喘脹之癥也,然得蘿卜子,以行其補中之利氣,則氣平而易受。是蘿卜子平氣之有余,非損氣之不足,實制人參以平其氣,非制人參以傷其氣也。世人動謂蘿卜子解人參,誤也。

瓜蒂

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凡邪在上焦,致頭目、四肢、面上浮腫,與胸中積滯,并下部有脈、上部無脈者,皆宜用瓜蒂以吐之也。

或問瓜蒂可療黃膽,吾子略而不言,何也?夫黃膽之癥,多從下受,用瓜蒂吐之,是從上療之也,似乎相宜。然而,黃膽乃濕熱壅于上、中、下三焦,下病而止治上,將居中焦于不問乎,此瓜蒂不可治黃膽亦明矣。余所以作缺疑之論矣也。

或問瓜蒂能去鼻中息肉,子亦不論,是何說乎?曰∶鼻中生息肉者,因肺中之熱也。用瓜蒂以吐去痰涎,則肺熱除,而鼻火亦泄,似乎相宜。然而,肺熱雖移熱于鼻,上吐以泄鼻中之火,勢必中傷肺中之氣。肺氣既傷,胃氣自逆,肺心反動其火,火動鼻中,更添熱氣,前之息肉未消,而后之息肉又長矣,予所以削而不道也。至于瓜蒂性易上涌,不宜輕用,不獨鼻中生息肉也。若胸中無寒,胃家無食,皮中無水,心中無邪,以致諸虛各癥,均宜慎用。誤用則禍不旋踵矣也。

蔥,味辛,氣溫,升也,陽也,無毒。入足陽明胃經,及手太陰肺脈。疏通關節,祛逐風邪,理霍亂轉筋,治傷寒頭痛,殺魚肉之毒,通大小腸,散面目腫浮,止心腹急痛,去喉痹,愈金瘡折傷血出疼,搗爛炒熱,傅之血止。安娠妊,塞衄血,除香港腳奔豚之邪,療蛇傷蚯蚓之毒,功專發散,食多神昏。病屬氣虛,尤勿沾口。可為佐使,而亦可為君臣。大約為佐使者內治也,為君臣者外治也。外治宜多,內治宜少也。

蔥有益而亦有損。益者,通氣而散邪。損者,昏目而神奪也。北人喜食蔥,往往壞目,習俗使然,不能禁耳。

蔥善通脈,仲景夫子所以制通脈湯也。蓋蔥空中而善通氣,通氣即通脈也。溫其里之寒,解其表之熱,故脈之不通者即通。世人疑用蔥以散邪,則失用蔥之意矣。

韭(韭子)

韭,味辛微散,氣溫性急。溫中下氣,歸心益陽,暖膝脛,和臟腑,除胸腹 癖痼冷,止莖管白濁遺精,活血解毒。少用則有益于腎,多食則有損于心,蜜食殺人,不可不戒。

韭子善止遺精,功勝于葉,然亦不可多用也。

或問《神農本草》云病患可久服韭,而吾子曰不可多食,豈神農非歟?嗟乎。《神農本草》因傳世既久,遠落誤傳耳。夫韭性辛溫,尤善通利。雖曰益腎,未免消多于補,多食能令人神昏,正傷心之明驗。此予所以戒之也。

大蒜,味辛,氣大溫,有毒。入五臟。解毒去穢,除瘧辟瘟,消肉消食,止吐止瀉。外治涂足心,可以止衄。此物亦可救急,但不宜多食,過傷損胃脾之氣耳。

古人云∶蒜有百益,其損在目。然而損不止在目也。耗肺氣,傷心氣,動胃氣,消脾氣,伐腎氣,觸肝氣,發膽氣,此人之未知也。但有損而有益,祛寒氣,辟臭氣,止逆氣,解毒瓦斯,除瘧氣,消肉氣,此則人之所知也。兩相較之,損多而益少,未可謂益百而損一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玉县| 萝北县| 晋中市| 两当县| 桃源县| 涿州市| 黄山市| 沙湾县| 阜南县| 沂南县| 南和县| 宜昌市| 若尔盖县| 寿宁县| 土默特左旗| 尉犁县| 积石山| 信丰县| 慈溪市| 东丽区| 定安县| 龙门县| 揭西县| 万山特区| 社旗县| 根河市| 仪征市| 阳朔县| 兴仁县| 永吉县| 张掖市| 宣恩县| 祁门县| 阿拉善右旗| 平阳县| 华坪县| 庆元县| 华坪县| 双牌县| 武鸣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