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佛法四果十地謬。
道經度國王品云。天尊告純陀王曰。諸得道大圣眾至恒沙如來者。莫不從凡夫積行而得也。十仙者無量無數眾。亦有一興而致一仙。復有從凡而得其住。所以者何。功高則一舉。功卑則十升。十升者十住處階級而往。從歡喜至法云。相好具足現身金剛。于是大王小王聞天尊說法即得四果。又案度身品云。尼干子于天尊所聞說法解定。便獲須陀洹果道。又云。玄中養于靈鷲山中說五部尊經。度人無量。又云。與太和先生于檀毒山中大度王民。號曰沙門。案文始傳云。老子在罽賓國。彈指引諸天王及羅漢五通飛天大眾一時俱至。遣尹喜為師。又云。得道菩薩為老子作頌。又靈寶智慧罪根品云。恒沙天人聞法得道已成如來。此等妄說既多。為謗亦甚。所以然者。佛之與道教跡不同。出沒隱顯變通亦異。道以自然為宗。佛以因緣為義。自然者無為而成。因緣者積行乃證。是以小乘列四果之梯。大乘顯十等之級。從凡入真具有文證。未知道家所列四果十地。名與佛同。修行品次未見其說。又復道家所修。或有吸氣以沖天。或飲水而證道。或聞法以飛空。或餌草而尸解。行業既殊證果理異。或云。九重天。或云。三萬六千。或云。八十一天。或云。六十大梵。或云。三十六天。或云。三十二帝。或云。二十八天。或云。二十四帝。或云。一十八天。或云。九真天王。或云。九氣天君。或云。欲界六天。或云。四方氣君。或云。三元三天。或云。九宮天曹。或云。玉清大有。或云。玄都紫微宮。或云。三皇太極。諸如此類略件其目。未識此天為同為別。為重為橫。為高為下。為虛為實。修何業行而能升陟。服食何草而得往生因緣次第未聞其說。然后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則虛妄之情見矣。
道經未出言出謬。
按玄都觀道士等所上一切經目云。取宋人陸修靜所撰之者。依而寫送。檢修靜舊目。注上清經有一百八十六卷。其一百一十七卷。已行于世。從始清以下有四十部。合六十九卷。未行于世。檢今經目。并云見在。修靜經目。又云。洞玄經有三十六卷。其二十一卷。已行于世。其大小劫已下有十一部。合一十五卷。猶隱天宮未出。檢今經目并注云見在。陸修靜者。宋明帝時人也。以太始七年。因敕上此經目。修靜注云。隱在天宮未出于世。從此以來二百許年。不聞天人下降。又不見道士升天。不知此經何因而來。昔文成以書飯牛詐言王母命至。而黃庭元陽以道換佛。張陵創造靈寶。以吳赤烏之年。始出其上清起于葛玄。宋齊之間乃行。鮑靜造三皇經。當時事露而寢。文成致戮于漢朝。鮑氏滅族于往昔。今之學者仍踵其術。良可悲矣。漢劉焉傳稱。張魯祖父陵桓帝時客于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其子衡。衡為繼師。衡傳子魯。魯為嗣師。號曰三師。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后號祭酒。聚合丑徒頻為非據。三人之妻。號為三夫人。陵為蟒蛇所螫。弟子亦相次餧蛇。皆云。白日升天。欺詐妖妄傳記所明也。案姚書云。上代已來。至于符姚。皆喚眾僧名曰道士。魏太武時。有妖人寇謙之。欺詐誑惑自號天師。始偷道士之名。私易祭酒之稱。案禮良弓之子必善為箕。良冶之家能為裘者。以其事類然也。若陵道實樸素。其子孫何所承稟。妖誑若此。又案三元品經稱。積善之人。則有積善子孫來生其家。積惡之人。則有不善子孫來生其家。張陵既白日升天。有何不善而招此妖妄子孫也。穿鑿之端。皆此類知矣。
道士合氣謬。
真人內朝律云。真人曰禮法男女至朔望之日。先齋三日入朝師入私房。來詣師立功德。陰陽并進命聽許立功訖出。日夜六時常立功德。又案真人內禮。道家內侍律稱。不得失內侍之序。不得貪外道失中御之教。不得好外交接失內養之禮。不得好在前失內修之事。老子曰。我師教我金丹經。使我專心養玉莖。三五七九還陰精呼吸玉池入玄冥行道半守升太清。又云。老子曰。我師教我通師精會食金丹升太清我行三五住七九呼吸太玄生門口堅守玉池拜道母。赤松子曰。我師教我金丹經。使我專心養玉莖三五七九還陰精呼吸玉池入玄城行氣半守升太清。又真人內禮詣師家行道律云。行氣以次不得任意。排丑近好抄截越次。又道士禮律云。玄子曰。不鬲戾得度世。不嫉姤世可度。陰陽和合乘龍去。赤松子曰。木升仙開生門真人紫府開腸戶。
甄鸞笑曰。昔年二十之時。心好道術。就諸道士。先行黃書合氣三五七九男女交接之道。四目四鼻孔兩口兩舌四手。令心正對陰陽。法二十四氣之數行道。真決在于丹田。唯以禁秘為急。不泄道路。不得更相嫉姤。行者災厄皆除。號為真人度世延年。交夫易婦唯色為先。父兄立前不知羞恥。自稱中氣真術。今民間道士常行此法。以之求道有所未許。
敘天尊及化跡謬。
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云。天尊過去世是道民。姓樂名凈信。由供養道士得成天尊。右玄真人者。過去時施比丘財帛飲食。今成真人者。是亦不可。何者道有十號皆自然應化。天尊先天而生。不由業行而得。本無父母不稟陰陽。何有過去修因今成無極。自相矛楯偽妄可知。若實氏族所生。何為傳記不載。靈寶度命經云。天尊出游西河之邊。坐弱水之上。口吐五色之光。普照諸天四方。邊國普見光明。長幼男女皆往稽首。天尊口吐五篇真文。宣示男女者。今略詳之。所以然者。赤縣神州大人坐處。城邑聚落戶口眾多。天尊誠心計應平等。何為遠游邊國近舍中華。為是神力所不周。為當夏民劣下堪化縱其劣也。不應劣彼邊夷。邊夷既蒙圣力而垂容中土。何不降慈光而現德。若不能來此即是無靈。但構虛談還成詭論比來商人行往蕃使經過共所未詳絕無蹤緒。智慧罪根經云。不得輕師慢法傲誕三寶。第十二戒云。不得竊取佛經妄宣道要。
十二門論云。寂寂融真際。蕭蕭游智河。一入大乘海。孰量千劫多。超陵三界外。慈心出世羅。
佛為無心宗。亦是有物因。立功無定主。本愿各由人。虛懷濟群品。泛愛本來均。
諸子為道書謬。
檢玄都觀經。自稱道家傳記符圖論等。總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其二千四十卷見有本計須紙四萬五十四張。其一千一百五十六卷。是道經傳及符圖。其八百八十四卷。是諸子論等。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披檢道士陸修靜答宋明帝所上目錄。其目及本今并未見。
養生經一部十卷(彭祖修撰) 神仙傳一部十卷(抱樸子葛洪修撰) 列仙傳一部十卷(劉向修撰) 夷夏論一部五卷(道士顧歡修撰) 莊子一部十七卷(莊周所出葛洪修撰) 抱樸子一部二十卷(葛洪撰) 廣成子一部四卷(商洛公修撰) 尹文子一部二卷(劉歆修撰) 淮南子一部二十卷(漢淮南王劉安撰) 文子一部十一卷(文陽所撰) 列子一部八卷(列寇所撰) 抱樸子服食方一部四卷(葛洪撰錄) 崔文子經一部七卷(崔文子撰) 鬼谷子經一部十三卷(鬼谷先生撰) 服食禁忌經一部五卷 黃帝龍首經一部五卷(玄女皇人等說) 治練五石一部八卷 怪異志一部十二卷 興利宅舍法一部五卷 治病經一卷 說陰陽經一卷 日月明鏡經一卷 太玄鏡經一卷 案摩經一卷 崔文子肘后經一卷 陶朱變化術經一卷(陶朱公撰) 彭祖記經一卷 養性經一卷(彭祖等雜出) 定心經一卷 鬼谷先生變化類經一卷 師曠為西宮子授藥經一卷 九宮蓍龜序經一卷 導引圖一部一卷 河圖文一部九卷(何承天等修撰) 芝草圖經一卷 芝草圖六卷 鄒陽子經一卷 江都王思圣一部二卷 道德玄義三十三卷(孟智周修撰) 必然論一卷 榮隱論一卷 遂通論一卷 歸根論一卷 明法論一卷 自然因緣論一卷 五符論一卷 三門論一卷。
右八論陸修靜撰。
道士所上經目。皆云。依宋人陸修靜所列檢修靜目中。見有經書藥方符圖等。合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本無雜書諸子之名。而道士今列乃有二千四十卷。其中多取漢書藝文志目妄注八百八十四卷為道經論。據如此狀理有可怪。何者指如韓子孟子淮南之徒。并言道事。又復八老黃白之方。陶朱變化之術。翻天倒地之符。辟兵殺鬼之法。及藥方咒厭。并得為道書者。其連山歸藏周林太玄黃帝金匱太公陰符陰陽書五姓宅圖七十二葬書等。亦得為道書乎。案修靜目中并無前色。今輒集之。彼將何據。笑道論云。妄注諸子三百五十卷為道經也。若有依據。何以前后注列不同乎。且人之有惡恐人知之。己若有善慮人不見。所以道士自書云。不受道戒者不得轉讀。道經即如此狀。道有何丑慮人知乎。若道士所注。以諸子為道書者。民中諸子悉須追入已不。案陶朱者即是范蠡也。范蠡親事越王勾踐。君臣悉囚于吳堂。食屎飲尿亦以甚矣。又復范蠡之子被戮于齊父。既有變化之術。何以不能變化免之。案造立天地記。稱老子托生幽王皇后腹中。即是幽王之子。又身為柱史。復是幽王之臣。化胡經言。老子在漢為東方朔。若審爾者。知幽王為犬戎所殺。豈可不愛君父與神符令君父不死耶。又漢武窮兵疲弊中國天下戶口至減太半。老子何忍不與其符令用辟兵。以此驗之咒厭之方。何其謬歟。何其謬歟。玄都館經目錄云。道經記符圖論。凡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二千四十卷。已有本見行。其四千三百二十三卷。指陸修靜目錄。既無正本。何謬之甚也。然修靜為目已是大偽。今玄都錄復是偽中之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