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8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3737字
  • 2015-10-09 16:10:20

此下大文第五顯因廣大相。以前照理無二。顯其甚深。方堪成佛廣大之因。以隨一一因皆稱法界性。故文殊般若即攝相歸體。普賢法界即秘密重重。增長趣求下即依教趣求。然有增長二字。意顯前諸知識但求菩薩之因行今直求佛果。故云增長趣求一切智慧。此一句總標所求者一切智慧。及佛果也。次廣大悲下二十五句。乃總觀圓因。皆是趣佛之因并是普賢解脫境界。故結云觀察等。以上所求之因皆普賢圓因故。故不同前諸知識位位各別故也。下即聞普賢名字行愿等。由善財普觀法界。故得即聞普賢之名。此即聞二字貫下行愿等諸句。此中聞者。非從一人多人聞之。即稱法界而聞。其行愿諸地等十二句。即普賢位中圓融所攝諸地也。由聞前人法。故渴仰欲見。下明欲覩其人先須修觀者。以普賢法界圓妙果境非散心可見。故須修觀。故即于此金剛藏菩提場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座上。此下正明修觀。先指所觀處也。然金剛藏者即等覺后心。依佛果覺。名金剛心。亦即如來藏心。故云金剛藏。此金剛藏心即佛果地。故云菩提場。此即如來所證。故云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華藏莊嚴世界依之建立。故云蓮華藏座。此即普賢所證之法界。故于此而觀普賢。故疏云約表即于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起一切因陀羅網普賢境界。為心觀也。此一句乃顯能觀之觀。下文云起虗空界廣大心等。至如來十力究竟心。有十一句。皆稱普賢境界而起觀心。故后得見。由善財作如是普觀心故。一者以自善根力。二者如來加被力。三者普賢同善根力。故先得十種瑞相。次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佛剎清凈。至周遍法界是為十。為正覩希奇。于中前十句見瑞相。次又見十種光明下十種光明。光中所見一一塵中有微塵數等光明網等。乃見世界之塵中微細境界。此顯業用。然皆是普賢依報之剎。善財由作如上普觀。但見普賢依報剎土希奇之境。未見正報之身。故見此十種光明。起必見普賢之心。于時重起觀增修。普攝諸根。一心求見普賢菩薩。起大精進。即以普眼觀普賢體。以遍法界為身。乃至入如來境。住普賢地。有五行經。明重起觀智。此乃總攝諸觀。故后乃得見也。故次時善財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坐。嘆云最為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三世佛。此一見普賢。即知智慧難思。此乃一念頓證。故疏科此下明見聞證入。然此大經一部。判此一品為依人證入。善財至此。乃真實證入。因圓果滿究竟于此。然此一科自下有一百六十四行經。至皆悉同等止。通明證入境界。然此大段分為二科。先通顯得益因圓。至末后當是之時下四行經。明果滿齊佛。于得益中。初見身得益。即下文見普賢身一一毛孔下有三十六行余經。明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出生種種無盡身云廣遍法界。實則重重無盡。文中略列二十重。此皆從前善財渴仰欲見十心之所出生。乃至于一切佛剎現成正覺成一切智。是知各由自心所見分齊。爾時善財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徧喜。然此上但見毛孔所出。未見所含。下文重見所含云。重觀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皆有三千大千世界中世界眾生。六道四生。上至諸佛眾會道場。十法界依正等事。悉皆明見。且不止一個三千世界。如見此世界。則十方所有無盡世界。一一皆見十方三世。各各差別不相雜亂。此顯帝網無盡。十玄門中微細相容。純雜無礙之境。盡在一毛孔中。如是一切毛孔一一皆然。故下文云如于此毗盧遮那如來所示現乃至十方世界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身一一毛孔皆如是現。有九行半經。結通周遍。疏云。末結塵中普賢。是知前則身中包含法界。廣無邊故。顯其普義。今則全此含法界身。潛入塵中調柔無礙。明其賢義。內外周遍故名普賢。此上但見普賢勝身。下文明得深益云。善財見普賢如是不思議大神通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等十波羅蜜。有十一行經。明得深益之事。既得智度。已彰地滿。況十表無盡。上從見普賢身已來至此。通明見身益。下明摩頂益云。善財既見是已。普賢菩薩即申右手摩觸其頂。既摩頂已。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乃至一切智凈光明。有八行經。明得益之事。次如于此娑婆世界下至亦皆同等。即前一一塵中所有普賢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是知不但普賢遍一一塵。即善財亦同遍此。即顯善財親證。故云三昧。次下爾時普賢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力不。如此問者。顯因深廣。故因深則果厚。意顯善財但見普賢所證境界果德之妙。而不知深因所致。將示其因。故特問之也。故下普賢告言。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求一切智等。至大菩提心。有十七行經。別明求菩提心。于中結云。未曾一念不順佛教等。以顯離過成德。次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下至此無有盡三行余經。通明悲智之行。次明求法之行云。我法海中無有一文一句不是舍轉輪王而求得者。又云。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等。往昔求法因緣。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有六行經。別明求法之行。以一文一句尚無不舍。況全部耶。意謂我求法之行難且久故。所以因深。故得果廣大也。故下結因成果云。我以如是助道法力等十種力。乃結因深。以因有得果之功。故皆云力。次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法身。及得無上色身。靡不欣樂。此結所成之果。上自普賢問善財已來至此。有三十四行經。通顯因深廣。次下汝且觀我如是色身下明觀用無涯。然顯用無涯。而指觀色身者。意在要見色身果體。大用無涯。即當知修廣大因之所感也。故次云。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此即顯因深也。言無量劫難見難聞者。即令生難遭想。慕果生因。故下明難聞難見者。以暫見即得不退之利益故。次或有眾生下明得善根成熟之益。次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于三菩提得不退等。乃至必得生我清凈身中有十四行余經。明難見聞得益之事。故次總結云。汝應觀我此清凈身。然普賢必欲善財觀我身者。以毗盧遮那法身非身。即普賢法界以為身故。若入普賢身。即窮毗盧法身之境界。故令善財觀身。使證入也。若非普賢身以顯。又于何處見入果海也。故善財之所證入者。但入普賢身耳。此意疏未明顯。而經義甚明。故次下文云。爾時善財觀普賢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佛出興。及種種莊嚴。及演種種法等事。各各不同。此則一毛孔中含三世間。又見普賢于毛孔所現一一世界海。出無數佛化身。教化眾生。此見普賢出生大用。善財又見自身于普賢身內十方世界教化眾生。此見自身等普化。此上八行半經則總顯入不思議法界矣。下文校量顯勝。通顯善財到此因圓。有十九行半經。分為四段。初云親近佛剎塵數知識所得善根智慧。比普賢一毛孔功德百千萬億亦不能及一。此校量善根超勝。次從發心下明入普賢毛孔剎海中。校前未見已前所入即一念所入已超前不可說倍。次于普賢毛孔剎中行一步。即過不可說佛剎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際。不可窮盡。況其中種種差別莊嚴。亦無邊際。乃至一一剎海。佛海。菩薩眾會海。眾生海。及調伏眾生海。菩薩所住甚深自在。所入諸地。諸道如是等海無有邊際。然此中所舉者。剎海佛海菩薩海三種。其實已總包初會十海之問。意愿最初不知者。乃毗盧果海中十種海。故特舉而問之。然前九會之文。已答十海之因緣。且但言說未顯證入。今善財因圓。于普賢一毛孔中。悉已超過前所不知。其深證法界可知。次云善財于普賢毛孔剎中。或于一剎經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彼此無有出沒。念念周遍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得菩提。此見善財所證者廣大之如此。斯則無邊剎海。自他不隔于毛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此善財因圓不踰普賢一毛孔。所謂一生頓圓曠劫之果也。華嚴經四分。末為依人證入。是則初會所舉之果。勸大心眾生依之修證。今末后第四依人證入則善財所證之法。即是初會所舉之果海無邊。今但經文略結。其實已盡于十九行半經內。以文不能盡陳。故后結于十四等中。故次經云。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愿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行等。正覺等。神通等。法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此上十四種等。則無所不等矣。

補義云。疏科此四行經。明位滿齊佛。釋云因圓果滿。義當等覺。以因位既滿。更無所修。故但說等。若以此判為等覺。則與前品初判普賢一人名顯因廣大相。謂始覺同本。圓覺現前。稱周法界。無不包含。如是則此位圓覺現前。即當入妙。今云即當等覺。似有相違。蓋此言等者。乃平等之等。非齊等之等。以果海離言。故但云等耳。故后偈贊佛德難思。即嘆善財之所等。以善財所證。乃平等法界。故借佛德以贊之。

上明見聞證入竟。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

汝等應除諸惑垢

一心不亂而諦聽

我說如來具諸度

一切解脫真實道

出世調御勝丈夫

其心清凈如虗空

恒放智日大光明

普使羣生滅癡暗

如來難可得見聞

無量億劫今乃值

如優曇華時一現

是故應聽佛功德

隨順世間諸所作

譬如幻士現眾業

但為悅可眾生心

未曾分別起想念

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唯愿得聞如來世尊真實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具修諸行。體性清凈。所有言說皆悉不虗。一切如來共所稱嘆。作是念已深生渴仰。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

佛智廣大同虗空

普徧一切眾生心

悉了世間諸妄想

不起種種異分別

一念悉知三世法

亦了一切眾生根

譬如善巧大幻師

念念示現無邊事

隨眾生心種種行

往昔諸業誓愿力

令其所見各不同

而佛本來無動念

或有處處見佛坐

充滿十方諸世界

或有其心不清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奉新县| 无棣县| 富裕县| 马公市| 固始县| 南召县| 中阳县| 应城市| 小金县| 宽城| 古交市| 松阳县| 泌阳县| 垫江县| 桦甸市| 和平县| 卫辉市| 澳门| 来安县| 拜城县| 铅山县| 英吉沙县| 措勤县| 高安市| 始兴县| 鸡泽县| 宜良县| 丽水市| 扶绥县| 错那县| 伊吾县| 隆化县| 汉沽区| 迁西县| 仁怀市| 比如县| 秦安县| 泰兴市| 大洼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