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二次創業規劃
- 任正非:用戶選擇的不是產品而是公司
- 程東升
- 1043字
- 2016-01-05 14:22:13
任正非說:
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我們已制訂了第二次創業規劃,我們將在科研上瞄準世界上第一流的公司,用10年的時間實現與國際接軌,這個目標我們分三步走,3年內生產和管理上實現與國際接軌,5年內在營銷上實現與國際接軌,10年內在科研上實現與國際接軌。這里,我要說的是,我們所謂的營銷國際化,不是在國外建幾個工廠,把產品賣到國外去就夠了,而是要擁有5~6個世界級的營銷專家,培養50~60個指揮戰役的“將軍”。我們現在正在建設一個較大規模的工廠,廠房的長度是300米,寬度是180米,總面積達13萬平方米。我們已投資1000萬人民幣引進MRPⅡ的軟件,這個管理軟件通過我們1~2年的消化和提高,將使我們的企業管理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達到國際水準。同時,投資2.5億元,引進先進的加工生產設備,對各種調測設備實行引進與研制相結合。
華為從成立開始,目標就是要做國際領先企業,要創立國際品牌。這從華為兩字的含義——“中華有為”也可以看出來。1995年,華為開始從農村市場向城市市場轉型,當年銷售額15億元;同年,華為開始走向海外市場。1995年5月,華為的C&;C08機一舉進入兩個國家和一個發達地區(與香港和記黃埔簽訂合同,為其提供固定網絡解決方案,進入香港),出口實現零的突破。2004年,經過正式評估測試,華為被選為KT(凱易悌,Korea Telecom)的多媒體整合傳輸網示范工程(2.5G/10GMSPP)的核心骨干網多服務支持平臺(MSPP)設備的供應商。KT是韓國第一大固網電信公司,因此,此次項目評估測試引起了韓國業界的普遍關注。參與評估測試的除華為外,還有UT斯達康。韓國媒體認為,這將給韓國國內通信設備市場帶來一場洗牌戰。隨著華為的進入,韓國業界核心通信設備一直由歐美廠家壟斷的局面將被打破,中國供應商將加大對韓國市場推廣產品的力度。在此之前,華為曾經直接供應過首爾部分地區的TDM光傳輸設備,但被選為韓國下一代光傳輸設備的核心裝備的供應商,這還是第一次。
另外,華為曾通過與3Com的合資公司向韓國3Com公司供應過全球容量最大的核心設備“Switch 8800”。韓國一業界專家表示:“中國企業的優勢已不僅僅是基于低成本的價格優勢,其技術實力已達到全球先進水平。中國企業的產品在價格和技術上都具有很高的競爭力。”
2005年,華為的銷售額達到453億元。其中海外市場達到32.8億美元,海外市場首次超越國內市場。2007年,華為已經在多個領域領先,華為正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