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任武侯實驗中學附屬小學校長不久的一天,我在食堂吃早餐。一位年輕女教師走過來,說:“李校長,我昨晚夢見你了!”
我一下子感動起來——好純真的小學老師啊!我說:“謝謝!請問你叫……”
她說:“我叫楊芳。”
我問她夢見我什么了,她說夢見我給她講新教育。哦,我知道了,與其說她夢見我,不如說是夢見了新教育。
聽說武侯區成立了“李鎮西名師工作室”,楊芳找到我,請求我一定要收下她做徒弟。我說:“抱歉,名額早已滿了。”但她急切地說:“李校長,您就讓我做個編外徒弟吧!只要每次能夠參加您的活動我就滿足了。”
這樣,她果真成了我的編外弟子。
和一般小學老師一樣,楊芳特別單純。她說她之所以想跟著我學,就是看中了“李鎮西名師工作室”是用新教育實驗來引領教師成長的。“我沒其他想法,就想搞新教育,因為我想更快地成長起來。”
我是嚴格按新教育理念來要求工作室成員的:打造書香班級、締造完美教室、構筑理想課堂、專業閱讀、專業寫作……作為“編外弟子”,楊芳做得一點兒都不比別人差,甚至有些方面還做得更好。比如,她和孩子“共讀共寫共同成長”,一年來,她讀了30多本書,寫下3萬多字的教育隨筆,還開發了“舌尖上的川菜”“聽爸爸媽媽的故事”等家長參與課程。
不到一年,新教育讓楊芳有了更多的教育智慧,也讓她和她的孩子們享受到了成長的快樂和教育的幸福。新教育的種子在她的心靈深處慢慢開出花來。
一
江騰飛是個學習成績不好的男孩。在楊芳看來,比成績不好更令人頭疼的是,江騰飛對成績不好已經無所謂了。
要盡可能喚醒每一個孩子的希望,這是新教育的理念。楊芳沒有泄氣,她在等待,在尋找走進這個孩子心靈的機會。
一天,江騰飛要添加楊老師為QQ好友,楊芳“受寵若驚”,欣然接受。更讓她驚喜的是,她看到了江騰飛的QQ簽名——“如果世界上沒有不及格的試卷,那該有多好!”
這看似隨意的簽名,卻讓楊芳看到了他真實的內心。“我一定要幫幫江騰飛!”她在心里對自己說。怎么幫呢?楊芳想:孩子表面上對成績無所謂,但實際上又渴望“沒有不及格的試卷”,這說明他還是在乎成績的。那我就干脆給他一張及格的試卷吧!因為有時候,成功是成功之母。
批閱試卷時,面對江騰飛那錯誤連篇的卷子,楊芳一一手下留情,每道題都少扣一點兒分。結果,江騰飛及格了!
拿到60分試卷,江騰飛表現出從未有過的“意氣風發”。接下來,在老師評講試卷的課堂上,他一直坐得端端正正,聽得聚精會神。
楊芳喜上眉梢,隨即及時鼓勵江騰飛。楊芳堅信,只要孩子有了信心,就能迸發出學習的潛力。果然,自信的種子在江騰飛身上暗暗萌發,破土而出:他上課專注了,作業認真了……接下來的測試中,江騰飛憑自己的實力考了真正的60分!
“我要考到70分!……”江騰飛的QQ簽名后面加了無數個感嘆號。這是他的下一個目標。當初,這個分數看起來是那么遙不可及,甚至是奢望,但是對現在的江騰飛來說,卻像是近在咫尺。后來的事實證明,自信滿滿、學習勁十足的江騰飛的確做到了——他第一次考了70分!
“江騰飛,你能考到80分嗎?”楊芳乘勝追擊,試探性地問他。
他的大眼睛轉了幾下,好像有些拿不準:“這……”
“行,肯定行!只要你加油!你看原來你只能考三四十分,后來能考及格,現在還能到70分了,一切皆有可能啊!你說對嗎?老師和同學們都好佩服你!”在他猶豫的時候,楊芳使出渾身的力量鼓勵他。
“真的嗎?”他問楊老師。
“絕對沒問題!”楊老師斬釘截鐵地回答他。
江騰飛笑得合不攏嘴:“好嘛,我加油!”
楊老師得到了一個男子漢的承諾。
連續考了兩次七十幾分后,江騰飛終于攀上了他學習上的又一個高峰:考了80分!
江騰飛的高興可想而知,楊芳卻比他更興奮。江騰飛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楊老師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了教育的成就感。
她甚至感謝江騰飛,因為正是這個孩子的進步,讓她認識了一個樸素的教育道理:每個成績欠佳、習慣不好的孩子都是一朵待開放的花,他們內心深處都藏有一個美好的夢,教師要用心去幫他們開花、幫他們圓夢。
一個長期考試不及格的孩子,居然摘掉了“后進生”的帽子。楊老師的“絕招”其實很簡單,就是一次“弄虛作假”,但這是充滿人性之光的“弄虛作假”,因其體現出來的是對童心的尊重,對上進心的呵護。從長遠看,孩子學業的進步,當然不能完全靠老師的手下留情,但作為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策略,這樣的弄虛作假是有意義的,它是點燃孩子自信心的“引信”。
對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信心的失落比不及格的分數所造成的傷害更可怕。楊老師明白這一點,不惜用“虛假”的分數來重新點燃孩子心中快要熄滅的自信之火。分數是虛假的,但教育是真誠的,而且是成功的。
二
怎樣讓家長理解教育并參與教育,這是楊芳一直思考并探索的課題。新教育實驗倡導每個班級都要有自己的課程,楊芳便嘗試著請孩子的爸爸媽媽來到班上,或給孩子們講自己童年的故事,或給孩子們講與自己職業相關的知識,或者教給孩子們各種生活技能。這是楊芳開發的“家長參與課程”。
又到了班會時間。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主題詞:舌尖上的四川·抄手篇。
全班孩子興奮地齊讀黑板上的主題詞后,楊芳問大家:“你們知道咱們四川的抄手在其他地方叫什么名字嗎?”
“餃子!”“饅頭!”三年級的孩子很天真,答案很好笑。
“餛飩!”總算有個孩子說對了。
“是的,在哈爾濱、北京、上海等地都叫‘餛飩’,廣東叫‘云吞’,福建叫‘扁肉’。”楊老師說。
“抄手也叫‘扁肉’?”同學們哈哈大笑。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抄手文化,再親自動手包一包抄手……”楊老師的話還沒說完,教室里已經沸騰了。
楊老師提高音量:“下面,掌聲有請抄手大師彭叔叔上臺!”
“同學們,大家好!”小峰的爸爸大大方方地走上講臺,“今天我來給大家講一講抄手文化。我們成都的抄手是四川著名小吃,面皮里面包上肉餡,煮熟后加清湯、紅油和其他調料即可食用。準備做抄手需要哪些原料,大家知道嗎?”彭叔叔很快開始提問,和孩子們互動。
“姜!蔥!”“抄手皮!”“肉末!”同學們七嘴八舌。
“是啊,肉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選上好的豬大腿肉,鹽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新鮮的雞蛋也很重要,直接影響口感!”彭叔叔邊說邊拿出準備好的雞蛋打進肉末里,加上調料攪拌,開始做肉餡了。
“好香啊!”同學們驚呼。
“下面我講一講抄手的包法。大家左手拿面皮,右手拿筷子,先將肉餡放于面皮的中間,將面皮對折。記得要用筷子蘸點兒肉末粘在面皮的右上角,再拿著對折好的兩角,以中指為支撐點重疊,壓緊。”彭叔叔一邊說一邊示范,“你們看,包出來的抄手像什么?”
“像金元寶!”“像小船!”同學們興趣盎然。
彭叔叔把抄手的包法重新示范了一遍,又給同學們分好了小組,一聲“開始”后大家立刻爭先恐后地動起手來。最后,大家當堂就把包好的抄手煮來吃了!
不少同學在享受自己親手包的美味的同時,不由得感嘆:“小峰有這樣的爸爸,真幸福啊!”楊老師順勢引導孩子:“每個人的父母都有過人之處,大家今天回去找找自己爸爸媽媽身上的絕招!”
小峰平日里書寫很差,表現也不是很好,不是很自信,今天卻迎來了無數羨慕的目光,自信心大大增強。而小峰的爸爸平時算是個內向之人,每次老師找他交流孩子的情況時,他的話都不多,只是點頭。而今天他忙活了一個小時,贏得了大家的尊敬,他顯然也增強了自信,臨走前主動找到楊老師說:“楊老師,我們家長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指點喲!”
楊老師感到自己和家長之間的距離已悄然拉近。
而這樣的“家長參與課程”在楊老師班上已經成為常態:一位做廚師的父親曾來班上給孩子們講“冒菜”的知識;一位在食堂工作的母親曾被請到班上來,給孩子講自己每一天辛苦的工作,讓孩子們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位父親曾到班上來給孩子們講自己童年的故事,讓孩子們在今昔對比中珍惜今天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無論家長從事什么工作,也無論家長的文化程度是怎樣的,他們都能夠在楊老師的教室里成為讓孩子們佩服的教育者。
三
暑假里,楊芳和部分家長帶著孩子們到大自然賞花。
“哇!荷花!”剛到河邊,同學們就興奮地叫道。
軒軒媽媽立刻糾正:“這不是荷花,是睡蓮!”
“是睡蓮嗎?”大家議論起來。
軒軒媽媽接著說:“它們喜歡強光和通風良好的環境,在晚上花瓣會閉合,到早上又會張開,所以叫‘睡蓮’,也叫‘水中女神’。”
此刻,家長又成了孩子們眼中的老師。
雙雙說:“還可以叫它們‘水中睡美人’!”這真是一個富有浪漫情懷的女生。
“你們看!睡美人的葉子好像羊角啊!”小健好像發現了新大陸。
“什么?羊角?怎么會像羊角?”楊老師不明白平時頗有見識的小健何出此言。
“就是就是,真的像羊角!”麗麗也附和道。
“哪里像呢?”楊老師看了又看,實在是不解。
“楊老師你看!每片睡蓮的葉子都有一個缺口,就像‘羊角’!”孩子們認真地給楊老師解釋。
楊老師定睛一看,的確,每片睡蓮的葉子都有一個缺口,可大人們居然都沒有發現。孩子們真細心啊!
“不過為什么說是‘羊角’呢?”楊老師又問。
“是呀,你看,越小的葉子越像!就像喜羊羊的腳印!”孩子們說。
“哦!”楊老師恍然大悟,“你們說的是像羊的腳印啊!原來你們說的不是‘羊角’,而是‘羊腳’啊!可是我們一般不說‘羊腳’,說‘羊蹄’!”
大家笑成一團。
過了橋,一大片荷花池出現在眼前。
“同學們,你們觀察觀察,睡蓮和荷花有什么不同?”楊老師啟發大家思考。
“荷花的葉子和花伸出水面,而睡蓮的葉子和花浮在水面上。”心怡思考了一會兒,回答道。
“伸‘字和’浮字用得非常好!”楊老師大加贊賞,開始不動聲色地上語文課了。
“也可以說,荷花的葉子和花鉆出水面,睡蓮的葉子和花躺在水面上。”
“鉆‘和’躺很恰當!”楊老師繼續鼓勵。
“還可以說,荷花的葉子和花挺出水面!”
楊老師真是驚嘆于孩子豐富的創造力,繼續發問:“睡蓮和荷花還有什么不同?”
“睡蓮的葉子像羊蹄,荷花的葉子像一把傘!”孩子們說。
提到荷花的葉子,同學們認真觀察起來。突然,陽洋疑惑地問道:“楊老師,楊老師,為什么荷葉上的水珠不是很多粒,而是全都滾在一起?”
“就是就是!”陽洋的問題問出了大家的心聲。
“這個問題留著你們回家上網查資料吧!”
這時,對外界事物相當好奇的陽洋又指著一朵盛開的荷花喊道:“這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健反駁:“含苞未放的荷花才像尖尖角嘛!”“對!對!”大家都同意小健的看法,嘴里還不由得重復“含苞未放”這個對他們來說很是新鮮的詞匯。恰巧一只蜻蜓飛過,孩子們激動地喊起來:“早有蜻蜓立上頭!”
“楊老師,我們就在這里上語文課吧!”小濤十分天真地說。
看著一張張稚氣又興奮的臉蛋,楊芳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真是奇妙!面對草木花鳥,孩子們的眼前產生了許多關于自然界、自然美的遐想,并油然而生快樂。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孩子們豐富、真實的情感。周圍世界像一部有趣的書,作為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帶領孩子們去閱讀這本書。
四
新教育主張教師要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成長。楊芳就是一位愛思考的老師。
在她的博客中,有很多文章結合一天平凡工作的思考,或是對成功的分析,或是對失敗的追問。
在一篇《換藥為湯》的博文中,楊老師把厲言比作“藥”,把善語比作“湯”。她這樣對比分析“藥”和“湯”——
評講試卷時,思遠和思敏注意力很不集中,我揚言:“再不認真就要補考!”不過幾十秒鐘的時間,他倆又開始走神了。氣煞我也。這是“藥”的效果。
語文課上,思遠和思敏又在搞小動作。怒火噌噌噌地往我頭上躥,在即將爆發之際,我靈機一動,說:“這節課我們來比一比思遠和思敏誰更乖!”幾乎一整節課的時間,他倆都坐得端端正正……這是“湯”的效果。
測試前針對同學們粗心的情況,我出臺了“高壓”政策:必須認真讀題,因為沒有審題導致出錯,要接受懲罰。測試結束,十幾個人把“抄寫句子”看成是“照樣子,造句”。氣得我噴血……這是“藥”的效果。
“這節課我們來評選‘細心大王’!”我的話音剛落,教室里就炸開了鍋。“啊?細心大王!”“哈哈,怎么選喲?”我挑了幾道很簡單但是容易看錯要求的題進行專項訓練,評選的結果讓我很“為難”——我準備的獎品遠遠不夠!全班57個孩子,竟然沒有一個人出錯!這是“湯”的效果。
結論:把藥換成湯吧!如果不是非要吃藥的話。
“抄三年教案只可能依然是一名教書匠,而堅持寫一年反思則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楊芳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在期末的新教育實驗活動日里,楊芳面對前來參觀的老師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她說:“有一朵花開的時間需要去等待,于等待中細聽花開的聲音;有一盞茶濃的間隙需要去品嘗,在品嘗里靜觀茶葉的沉浮。一年的時間不算長,但我卻能清晰地看到潤澤未來的新教育,在孩子們身上煥發出來的活力。而我的生命,也因為新教育,變得美麗。”
讓生命因新教育而美麗,這也許就是楊芳的夢想。我已經并將繼續見證,楊芳讓自己的夢想開出美麗的生命之花。
201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