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前面提到的,《新青年》之以“運動”的方式推進文學事業,講究策略,追求效果,相對忽略細致入微的學理分析;而在具體欄目設置上,又創造性地采用作為“思想草稿”的“通信”,以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隨感錄”,刻意營造桀驁不馴的形象。思想方式與文體創新,二者配合默契,共同挑戰根深蒂固的傳統中國。撇開孔教之是非、古文之死活,單是這種激進的反叛姿態,便引起很大的爭議。前面略為提及陳獨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就像前面提到的,《新青年》之以“運動”的方式推進文學事業,講究策略,追求效果,相對忽略細致入微的學理分析;而在具體欄目設置上,又創造性地采用作為“思想草稿”的“通信”,以及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隨感錄”,刻意營造桀驁不馴的形象。思想方式與文體創新,二者配合默契,共同挑戰根深蒂固的傳統中國。撇開孔教之是非、古文之死活,單是這種激進的反叛姿態,便引起很大的爭議。前面略為提及陳獨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