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吳wú
- 百家姓(語文新課標課外必讀)
- 蕭楓主編
- 1361字
- 2015-04-15 17:29:39
【歷代名人】
吳起:戰國時著名軍事家。
吳廣: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
吳敬梓:清代小說家,《儒林外史》的作者。
吳襄:清代大臣,著作家,安徽青陽人,字七云,號懸水,1661年生。康熙52年(1713年)中進士,由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對詩文尤其喜愛,無書不讀。晚年因患有眼疾,目難久視,常常令后人或者侍人為他朗誦。他曾任《明史》、《八旗通志》等書的編修總裁,并著有《錫老堂詩抄》15卷,《錫老堂文集》5卷,《畿輔河渠考略》2卷,1735年去世。
吳震生:清代戲曲家,安徽歙縣人,號可堂,寄寓浙江杭州,1692年生。曾任刑部主事,與歷鶚交情很深。雖然為官刑部,但是對戲曲獨有情鐘,創作了大量的戲曲作品。其主要著作有:傳奇《換身榮》、《天福降》、《世外歡》、《秦洲樂》、《成雙譜》、《樂安春》、《生平足》、《萬年稀》、《鬧華州》、《臨濠喜》、《人難賽》、《三多全》、《地行仙》等,合稱《玉屋書屋十三種傳奇》,又名《太平樂府》,清代乾隆年間刻本刊印,現多家圖書館有收藏,1752年病逝。
吳澄:清代康熙乾隆年間著名醫學家,安徽歙縣人,字鑒泉,號師郎。少年時期勤奮好學,熟讀經書,特別喜愛《易經》。后因多次應試不中,隨棄文學醫。他關門閉戶,攻讀醫書達十年之久,并拜師學習,能博采眾長,結合臨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醫療技術,治好的病人不可記數,一時名聲大振。后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匯集各家學說,于乾隆四年(1739年)著成了五十卷的醫書《不居集》,并刊行于世。這是一部中國醫學史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直至今日,仍然是中醫學不可不讀的著作,并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作用。另外,他還留下《傷寒癥治明條》,《推拿神書》,《易醫會參》,《師朗醫案》等著作。
吳蔚光:清代著作家,安徽休寧人,寄籍江蘇常熟,字哲甫,號執虛,自號竹橋,別號湖田外史,1743年生,乾隆45年(1780年)中進士,官禮部主事,后因身體不佳,辭官回歸家鄉(常熟),居家20多年,潛心讀書著述,并將家中書樓命名為“素修堂”,擅長古文,詩詞尤佳。主要著作有《古金石齋詩前后集》六十卷,《素修堂文集》二十卷,《小湖田樂府》十四卷,《杜詩義法》八卷,《唐律六長》四卷,《寓物偶留》四卷,《毛詩臆見》四卷,《春秋去例》四卷,《讀禮知意》四卷,《方言考據》二卷,《洪范音諧》二卷,《詩余辨訛》二卷等。1803年病逝。
【姓氏溯源】
吳姓有兩種來源:一是出自姬姓,始祖為周代的泰伯,曾在江蘇無錫一帶建立吳國。二是出自虞姓,相傳周文王封仲雍的后代于虞國,虞人中后來有姓吳的。
據史書記載,泰伯和仲雍的父親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季歷,他聰明又很有才干,泰伯和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于是便自動讓位,他們趁父親有病時,遠奔東南沿海一帶,不再返回陜西。
由于當時江南還很落后,泰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的人便擁護泰伯為領袖,建立吳國。
吳國的都城在今江蘇蘇州,占據今江蘇、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區,后吳國傳到了夫差時,被越國所滅,吳國的子孫四處避難,為不忘故國,以國名為姓,就是吳姓。
吳國滅亡后,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發展繁衍,成為吳姓重要的一個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東、河南等地,一部分隱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帶。后來經過戰亂、做官、遷徙等,吳姓在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