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陽!陽陽!醒醒!”
急促的呼喚聲將他從噩夢中拉回現實。相陽猛地睜開眼睛,發現自己正躺在床上,母親沈靈焦急地站在床邊,手里拿著一條毛巾。窗外的天已經亮了,陽光透過窗簾縫隙照進來,在被子上投下溫暖的光斑。
“你昨晚又做噩夢了,渾身都在發抖,還不停說胡話。”沈靈用毛巾擦拭著他額頭的冷汗,語氣里滿是擔憂,“是不是工作壓力太大了?要不今天請個假休息吧?”
相陽坐起身,后背的白襯衣已經被冷汗浸透,貼在皮膚上冰涼刺骨。夢里班加羅爾的風雪和寒冷仿佛還殘留在感官里,他甚至能清晰地回憶起雪花落在臉上的觸感和咖喱味英語的語調。“沒事媽,可能是有點累。”他接過毛巾擦了擦臉,努力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些。
但內心的驚濤駭浪卻久久無法平息。他掀開被子下床,顧不上洗漱就抓起手機,屏幕上的時間顯示早上六點半。他快速穿好衣服,白襯衣的扣子都扣錯了一顆,抓起公文包就往外走。
“早飯都做好了!”沈靈在身后喊道。
“來不及了媽,我得趕緊去單位!”相陽的聲音從門口傳來,隨后是關門的聲響。
清晨的街道還很安靜,相陽一路小跑趕到地鐵站,車廂里寥寥無幾的乘客看著他略顯狼狽的樣子,眼神里帶著好奇。他卻無暇顧及他人的目光,腦海里反復回放著夢里的場景:班加羅爾的雪景、主持人的話語、北極渦旋崩潰的警告……這些畫面與他之前研究的冰川融化、溫鹽環流減弱等現象串聯起來,形成一條令人心驚的邏輯鏈。
沖進氣象局辦公室時,同事們還沒來上班。相陽反手帶上門,幾步沖到自己的工位,手指因為緊張有些顫抖,好幾次才按中電腦電源開關。屏幕亮起的瞬間,他直接在搜索欄輸入“北極渦旋印度降雪”,敲擊回車鍵的手指用力得發白。
搜索結果瞬間彈出,最新的研究論文和氣象報告鋪滿屏幕。相陽點開國際氣象學會的最新研究,標題赫然寫著《北極渦旋穩定性與中低緯度極端天氣的關聯分析》。他跳過引言部分,直接翻閱核心內容~北極渦旋的強度指數自 2020年起持續下降,2024年冬季達到歷史最低值,其邊界的波動性顯著增強,多次出現“分裂”和“南下”現象。
論文中的示意圖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過程:正常年份的北極渦旋像一個完整的圓形,將冷空氣牢牢鎖在北極圈內;而 2024-2025年的渦旋形態則支離破碎,多個“冷渦子”從主體分離出來,向中緯度地區移動。其中一個巨大的冷渦子穿過歐亞大陸,直達南亞次大陸,與印度的暖濕氣流交匯,最終引發了這場史無前例的降雪。
“印度下雪絕非偶然。”相陽看著論文中的數據圖表,喃喃自語。圖表顯示,當北極渦旋的強度指數低于某個臨界值時,中低緯度地區出現極端寒潮的概率會增加 80%。而 2025年初的指數已經跌破這個臨界值,這意味著北極渦旋的失衡正在加劇。
他繼續往下翻閱,看到關于北極渦旋崩潰后果的分析:渦旋的穩定性依賴于北極地區的溫度梯度~極地與中緯度地區的溫差越大,渦旋邊界越穩定;反之,隨著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升溫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即“北極放大效應”),這種溫差逐漸縮小,渦旋的“墻壁”變得脆弱,容易出現裂縫。當裂縫擴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北極渦旋的進一步崩潰,導致更大量的極地冷空氣不受阻擋地南下。
相陽調出北極溫度變化曲線,紅色的線條從 20世紀末開始持續上揚,近十年的上升斜率陡峭得令人心驚。北極海冰面積的衛星數據更是觸目驚心:1979年 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約為 700萬平方公里,而 2024年 9月已降至不足 300萬平方公里,減少幅度超過 50%。海冰的減少導致北極地區吸收更多太陽輻射,進一步加劇升溫,形成惡性循環。
“這就是連鎖反應。”相陽的指尖劃過屏幕上的曲線,“冰川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溫鹽環流減弱影響熱量輸送,北極放大效應削弱渦旋穩定性……整個氣候系統就像多米諾骨牌,一張倒下,后面的跟著崩塌。”
他點開印度氣象局發布的實況監測數據:印度北部的北方邦氣溫降至零下 7攝氏度,打破了 1901年以來的最低紀錄;首都德里連續三天出現降雪,這是自 1947年獨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南部的卡納塔克邦(班加羅爾所在的邦)出現凍雨天氣,農業部門報告稱,當地的咖啡和香料作物大面積凍傷,預計減產超過 60%。
新聞圖片里,印度民眾在雪中的反應令人心酸:北方邦的貧困家庭因為沒有足夠的保暖衣物,不得不在街頭點燃垃圾取暖;拉賈斯坦邦的駱駝和羊群在暴風雪中凍死,牧民們守著牲畜的尸體失聲痛哭;班加羅爾的 IT公司緊急調整辦公模式,允許員工居家辦公,因為道路結冰導致公共交通完全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