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全名:劉協
別名:漢獻帝、董侯、劉伯和
字:伯和
謚號:孝獻皇帝(曹叡謚)、孝愍皇帝(劉備謚)
封號:渤海王、陳留王、山陽公
年號: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民族:漢族
出生地:雒陽宮
生卒年:181-234
逝世地:山陽公國
陵墓:禪陵
在位時間:189-220
父母:父,孝靈皇帝劉宏;母,靈懷皇后王榮
后妃:伏壽、獻穆皇后曹節等
點評:聰慧隱忍,一生傀儡,見證漢亡,禪位曹丕,終得善終的末代君主。
性格:聰慧隱忍,無力回天
漢獻帝劉協:漢朝最后一個皇帝
一、早年受寵
劉協的母親王美人,名王榮(后來追謚為“靈懷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將王苞的孫女、王章之女,身姿容貌豐潤美麗,聰明機敏而有才智,能書會計,以良家子的身份而且容貌合乎標準被選入掖庭,成為貴人。光和三年(180年)中夏,靈帝臨幸王美人,王美人因此懷孕。當時主宰靈帝后宮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被選入宮并當了皇后,性格強忌,后宮莫不震懾。因此當王美人懷著劉協時,怕招惹何皇后,就偷偷地服用墮胎藥,但是胎兒安穩不動。王美人又多次夢見自己負著太陽而行,于是再也沒有想打掉胎兒的念頭。
光和四年(181年)癸巳,王美人生下劉協。何皇后于是派人鴆殺王美人。(《續漢書》記載,三月八日,王美人口渴喝下米粥,之后去世。《漢獻帝春秋》則記載劉協出生十多日后,何皇后妒殺王美人。)靈帝勃然大怒,意欲將何皇后廢黜。宦官們一齊為何皇后求情,靈帝才放過了何皇后。
劉協這時尚未足月,歸入掖庭,暴室嗇夫朱直擁養,獨擇乳母。一年多后,靈帝之母董太后親自撫養劉協。靈帝因為覺得這個兒子很像自己,取名為“協”。自此,劉協就依董氏為外家,被稱為“董侯”。劉協三歲,靈帝憐憫他年幼失去母親,又思念王美人,于是作《追德賦》《令儀頌》來寄托哀思。劉協八歲時,能讀詩書。
漢靈帝數失皇子,他的兒子只剩下何皇后所生的皇子劉辯與王美人所生的劉協。劉辯從小寄養在民間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比劉協年長。群臣曾上表請靈帝立太子,靈帝認為劉辯舉止輕浮,沒有威儀,不可以作為人主,但其母何皇后得寵,何皇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又位高權重,因此猶豫不決,一直未立太子。劉協自小在永樂宮長大,由董太后悉心撫養,董太后多次勸靈帝立劉協為太子,何皇后也因此記恨董太后。
二、亂中繼位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重,遺詔將劉協托付給宦官上軍校尉蹇碩。四月,漢靈帝去世,蹇碩欲搶先立劉協為帝并誅殺大將軍何進,被其麾下司馬潘隱出賣而未果,劉辯遂即位為帝,是為漢少帝。何皇后改稱為何太后,臨朝處理政務,何進與太傅袁隗共同輔政,國家大權已為何進掌握。劉協疏幼,年少居喪,哀感百官,見者為之感慟。劉協在四月受封為渤海王,又在七月改封為陳留王。
靈帝死后,內宮宦官和朝中重臣展開了爭權奪利的斗爭。光熹元年(189年)四月,蹇碩欲聯合趙忠等宦官謀殺何進,趙忠等人反而幫助何進對付蹇碩,何進派黃門令捕殺蹇碩,接管其軍隊;接著何進又與董氏相爭,在五月收捕驃騎將軍董重,逼董太后回到河間,董太后憂怖而死。八月,何進謀誅宦官事敗,張讓、段珪等宦官殺死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虎賁中郎將袁術和何進的部將帶兵反攻,一下子又殺死兩千多人。張讓、段珪等無力還擊,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趕來后,張讓、段珪跳入黃河自殺。閔貢扶著劉辯和劉協先到雒舍。之后劉辯獨乘一馬,劉協與閔貢共乘一馬,從雒舍南行,公卿百官奉迎于北芒阪下。在回宮途中,在北邙山迎面遇上董卓率領的步騎奔騰而來。董卓與劉辯對話,語不可了;又與劉協對話,問起禍亂的來源,劉協卻對答如流。董卓認為劉協比劉辯賢能,又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后同族。于是從這時起,董卓就想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皇帝。
回到京城后,朝廷大赦天下,改元昭寧。董卓的軍隊完全控制了局勢。他先逼少帝策免司空劉弘,自己身居其位;接著,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開會,議改立陳留王劉協為皇帝。百官大驚失色,懾于董卓的淫威,誰也不敢表示反對。九月初一日,董卓宣布廢黜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改元永漢,時年九歲。從此,劉協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
三、受制董卓
劉協登基后,董卓自封為相國,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權。董卓的軍隊在洛陽劫掠財物,奸淫婦女,無惡不作。
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朝廷下詔,除去光熹、昭寧、永漢三個年號,恢復中平年號。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討伐董卓的名義紛紛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關東,所以史稱“關東聯軍”。許多地方豪強響應了這次起兵,帶著自己的私兵萬里相赴,自此正式拉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關東軍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董卓于是在本月十二日(190年3月6日)指使弘農國郎中令李儒毒殺弘農王劉辯。
二月十七日,董卓下令遷都長安,焚燒雒陽宮廟,令京城百姓全部遷入關中,而董卓自己仍然留在雒陽的畢圭苑中。這時,司徒王允主持具體政務。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漢室,身邊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員。三月五日,車駕到達長安。長安自赤眉之亂后,宮室焚毀,劉協當時只能居住在高廟、京兆府舍中,后來,劉協進入未央宮。
當時的關東聯軍,有人認為漢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劉協幼弱,是被董卓擁立,又不識母氏所出,而宗室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以袁紹、韓馥為首的諸侯建議立其為帝,更聲稱“西名有幼君,無血脈之屬”、“帝非孝靈子,欲依絳、灌誅廢少主迎立代王故事”,這個建議遭到了袁術、曹操的反對。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韓馥遣使勸劉虞即尊號,劉虞始終不接受。韓馥等人請劉虞領尚書事,劉虞又不許。之后,劉虞派人出使長安,當時劉虞的兒子劉和在朝廷擔任侍中,劉協見到使者大喜,想憑借劉虞的力量還都雒陽,就派劉和潛出武關求援,但劉和先后被袁術、袁紹控制,求助劉虞的計劃也以失敗告終。這一年,董卓自封太師,孫堅率軍攻入雒陽,董卓退往長安,留下諸將分屯諸縣抵御關東軍。董卓入長安后,僭擬車服,乘金華青蓋,又大封自己親信,宗族內外并居高位。此時關東其余州郡牧守正熱衷于互相兼并以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張地盤,無意西討董卓。長安方面就轉而依靠內部的力量來推翻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仆射士孫瑞、中郎將呂布密謀刺殺董卓。呂布本為董卓的親信,兩人曾結過義父子關系。董卓性格暴烈,有一次呂布為一樁小事違背了董卓的意圖,董卓拔出手戟就向呂布投去。呂布慌忙躲開,事后又向董卓俯身請罪,才算作罷。由此二人有了隔閡。四月,劉協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朝中百官。董卓身穿朝服,乘車入朝。從軍營到皇宮的道路兩側警衛密布,左側是步兵,右側是騎兵,戒備森嚴,由呂布等在前后侍衛。王允命士孫瑞自己書寫詔書交給呂布。呂布讓同郡人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衛等十余人冒充衛士,身穿衛士的服裝,埋伏在北掖門等待董卓。董卓一進門,李肅舉戟刺去,董卓內穿鐵甲,未能刺入,只傷了他的手臂,跌到車下。董卓回頭喊呂布,但被呂布刺死。董卓死后,王允錄尚書事,呂布晉升為奮威將軍,二人共同主持朝政,并令張種為使撫慰山東。
四、李郭亂政
王允得手后,打算解除涼州眾將的兵權,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賈詡等人人自危,于是起兵作亂,攻打京師。六月一日,長安城淪陷,太常種拂、太仆魯旭、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戰死,吏民遇害者有一萬多人,呂布戰敗逃走。
王允帶著劉協到宣平城門樓上,對著李傕等人問道(一說是劉協問李傕):“臣子無作威作福,而放兵縱橫,這是想干什么?”李傕回復:“董卓忠于陛下,而無故被呂布殺害。臣等為董卓報仇,不敢作逆。等事情結束后,我們自會前往廷尉處受罰。”于是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等人皆為中郎將。李傕等人圍住門樓,共表請王允出來,又問:“太師何罪?”王允無奈,只得下樓。
本月七日,李傕將黃琬、王允全家處死,百姓聞之莫不流涕。劉協也為王允而感慟。
當初,王允上奏:“太史令王立,說《孝經》六隱事,能消除災邪,有益于圣體。”劉協認為:“聽聞王者應該修德,不聞孔子制《孝經》,憑此能驅除災邪。”王允固請:“王立學識深厚,此圣人秘密神奧,實行也沒有損失。”劉協于是同意。常在吉日,王允與王立入宮,為劉協講誦孝經一章,以丈二竹簟,畫九宮其上,隨日時出入。王允遇害后,王立便不再入宮講誦。
八月,令太傅馬日磾、太仆趙岐持節慰撫關東。
九月,李傕升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郭汜為后將軍、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被封為鎮東將軍,賈詡擔任尚書。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把持朝政,張濟則外出屯駐弘農。
初平四年(193年)正月,出現日食。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日晷過度,未有變化。”朝臣都慶賀,結果未晡一刻而蝕。尚書賈詡奏:“王立伺候不明,疑誤上下。太尉周忠,職所典掌,請皆治罪。”劉協下詔:“天道遙遠,事驗難明,況且災異應政而到,雖然能夠預見,又豈能保證萬無一失?而要歸咎于史官,更加說明我失于恩德。”于是避正殿,息兵、不理政事五天。
夏季時,大雨連下二十日,大風如同冬時。五月,劉協令侍御史裴茂訊獄,赦免了兩百多個輕罪的人。其中有被李傕陷害而下獄之人,李傕不愿赦免他們,于是上奏裴茂擅自放出囚徒,請求收捕裴茂。劉協不從,下詔:“災異頻繁出現,陰雨為害,使者奉命宣布恩澤,赦免輕罪之人,是順合天意,怎有解除冤結又怪罪他的道理?一切勿問。”
七月,由于大多數宮人缺少衣服,劉協想發太府絲織給宮人制作衣服,李傕不愿,說:“宮中有衣服,何必要再做?”尚書郎吳碩素來奉承李傕,便附和道:“關東還沒平定,國家費用不足,陛下寵愛之人穿的衣服,已經遠凌駕于群僚了。”尚書梁紹上書請治吳碩之罪,劉協以他受李傕寵愛而不許。
九月,朝廷為數十位儒生舉行考試(一說為七月事),成績優異者拜為郎中,次等者拜為太子舍人,下等者罷。劉協下詔:“孔子感嘆‘學之不講’,不講則學過的知識容易遺忘。現在有些老年儒生,已經過了六十歲,離開故鄉,為了謀生,學業荒疏。從兒童起開始入學,直至頭發皓白空手而歸,不得不在田間勞作,斷絕了入仕的愿望。朕甚為憐憫,那些依科被免的儒生,任命為太子舍人。”當時長安城中流傳了一首民謠,說:“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褰裳,當還故鄉。圣主愍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黃。”十月,太學舉行典禮,劉協臨幸永福城門(一作宣平城門),親自觀看典禮,賜博士以下各有差。
興平元年(194年)正月十三日,大赦天下,改元興平。十六日,劉協舉行加冠禮。二月一日,有司奏請立長秋宮,劉協下詔說:“皇妣(劉協生母王榮)宅兆未卜,三年之戚,禮不言吉。朕雖然不能終身思慕,但何忍言后宮之選?”于是太尉朱儁、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上奏:“春秋之義,母以子貴。應該改葬皇妣,追上尊號,按照以前穆宗(漢和帝)、敬宗(漢順帝)的事。”五日,劉協追謚母親王榮為靈懷皇后。七日,王榮改葬于文昭陵。
三月,馬騰與種邵、劉范、杜稟共同攻打李傕,劉協派人勸解,馬騰等人執意不從。李傕令郭汜、樊稠、李利出兵,在長平觀擊破馬騰軍,斬殺種邵等人。
戰后,李傕令郭汜、樊稠開府,與三公合為六府,參與選舉官吏。李傕等人各選用自己所舉之人,稍有違反就會生怒。主者深以為患,只得按順序選用他們所舉之人,先從李傕起,郭汜次之,樊稠次之。而三公舉薦之人,始終沒有起用的機會。
六月一日,分涼州河西諸郡為雍州。自四月至七月,未曾下雨,劉協下詔讓侍御史侯汶洗囚徒,赦免罪行較輕的犯人。這一年三輔地區大旱,谷價騰貴,谷一斛五十萬,豆麥一斛二十萬,長安城中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劉協下詔令主者賣掉廄馬一百多匹(一說兩百多匹),御府大司農出兩萬匹雜繒,與賣馬得來的錢一同賜給公卿、貧民,李傕說:“我邸閣里的物資少。”于是強行把這些東西帶到自己營中。
劉協又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倉米豆煮粥救濟百姓,但因為糧食不夠仍然有很多人餓死。劉協懷疑侯汶沒有如實用全部糧食賑濟災民,而是趁機侵占公糧,于是派侍中劉艾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兩盆,證實是侯汶作弊。于是,劉協派劉艾出去責問尚書:“米豆五升能做出兩盆粥,而百姓依舊疲乏,這是為何?朕憐憫他們!百姓不能過好,故部使者取出米豆,希望對此有益。御史卻未有體恤過,該當如此嗎?”尚書令以下都前往省閣認罪,上奏收捕侯汶考實。劉協下詔:“未忍至于理,可杖五十。”之后,長安城中饑民得到了救濟。
五、權臣相爭
興平二年(195年)二月,李傕殺樊稠,與郭汜在長安城中各自擁兵相攻。三月,安西將軍楊定與郭汜合謀劫持劉協,事情泄露,李傕便先派李暹率兵包圍皇宮,用三乘車迎接天子,劉協乘坐一車,貴人伏壽乘坐一車,賈詡、左靈乘坐一車,其余人步行跟隨。當時司徒趙溫、司空張喜聽聞此事,都離開府第跟隨劉協。乘輿離開后,李傕的士兵進入殿內鈔掠宮人、御物。同日,劉協到達李傕營中,李傕又放火焚燒宮殿、官府、民居。
劉協派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光祿勛鄧淵、衛尉士孫瑞、太仆韓融、廷尉宣璠、大鴻臚榮邵、大司農朱儁、將作大匠梁邵、屯騎校尉姜宣等十幾人前往郭汜營中勸和,郭汜卻把他們全部扣留。
四月,劉協以貴人伏壽為皇后,并拜其父伏完為執金吾。李傕手下中郎將張苞、張龍與郭汜合謀誅殺李傕。郭汜趁夜出兵,令軍隊弓弩齊發,箭矢貫穿了李傕的左耳,又射到了劉協的樓帷簾中。后來李傕手下大將楊奉前來救援,郭汜軍才退走。同日,李傕把劉協帶到北塢,只有伏皇后、宋貴人等人跟隨劉協。李傕設反關校尉監察劉協,隔絕內外。當時盛夏酷暑,宮人、侍臣之前不得攜帶谷米跟隨劉協,入門又有禁防,不能外出購買。侍臣忍饑受渴,劉協請求李傕給五斛粳米、五具牛骨,以賜宮人、侍臣。李傕說:“朝晡之時已經上過飯了,還要米做什么?”于是只送來幾具放了很久的牛肉牛骨,都已經臭到不能吃了。劉協大怒,想要責備李傕,因侍中楊琦勸諫而止。
五月,李傕想把劉協遷移到黃白城。當時司徒趙溫因受到李傕猜忌而被關在塢中,他得知此事后,寫信責備李傕,李傕大怒,要斬殺趙溫,被從弟李應勸止。劉協聽聞趙溫責備李傕,對侍中常洽說:“李傕不明善惡,趙溫言語過激,實在令人擔憂。”常洽回答:“李應已經化解此事了。”劉協方才安心。
李傕覲見時,身上帶著三把刀,手上還拿著鞭子。劉協身邊的侍中、侍郎見到李傕攜帶武器覲見,都感到擔心,也持著刀劍,先護衛在劉協身邊。李傕面對劉協,要么說“明陛下”,要么說“明帝”,經常向劉協說郭汜的壞話,劉協也只順從其意,李傕大喜,出去后說道:“明陛下真是賢主啊。”李傕雖然喜歡討好劉協,但仍然不想讓侍臣攜帶武器站在劉協身邊,便對人說道:“這幫人都握著刀,是欲圖謀害我嗎?”侍中李禎與李傕同州,兩人關系友好,李禎就對李傕說:“侍臣之所以持刀,是因為現在身在軍中,不得不持,此是國家故事。”李傕這才打消了懷疑。
閏五月,劉協令謁者仆射皇甫酈去勸和李傕、郭汜。郭汜接受詔命,而李傕不從。劉協得知皇甫酈勸說李傕時言辭過切,擔心他為李傕所害,于是讓他離開長安。十一日,劉協令左中郎將李固持節拜李傕為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六月,李傕大將楊奉與侍中楊琦、黃門侍郎丁沖、鍾繇、尚書左丞魯充、尚書郎韓斌、軍吏楊帛共同謀誅李傕,恰逢李傕因其他事殺死楊帛,楊奉便率兵投向郭汜。
同月,鎮東將軍張濟從陜縣來到長安勸和,劉協思念舊京雒陽,遣使向李傕請求東歸,前后十次方得允許。李傕、郭汜答應和解,許諾以各自的愛子做人質,李傕的妻子喜愛兒子李式,不愿以他為質。議和未定,之前受李傕邀請的羌胡兵馬前來,多次到省門窺探,說:“天子在這里面嗎?李將軍許諾給我們宮人美女,現在都在哪?”劉協深以為患,讓侍中劉艾對宣義將軍賈詡說:“您之前奉職盡忠,因此一直受陛下榮寵。如今羌胡為患,您應該為國家想想應對的方案。”賈詡邀請羌胡大帥前來飲食,并許諾加以封賞,羌胡滿意而離開。李傕勢力衰弱,只得答應和解,于是李傕、郭汜各自以女兒作為人質,并封為君,食邑。
六、車駕東歸
七月,劉協出長安東歸,車駕到達宣平門,即將渡橋。郭汜的士兵攔住橋問:“車上是天子嗎?”車駕不得向前,李傕的士兵皆拿戟護在乘輿左右,侍中劉艾大呼:“車上正是天子!”讓侍中楊琦高舉車帷。劉協對士兵說:“你們不退后,怎么還敢逼近至尊?”郭汜士兵方才撤退。車駕成功過橋,士民皆稱萬歲。夜間,車駕到達霸陵,張濟帶著飲食供給百官,李傕引兵出屯池陽。劉協以張濟為驃騎將軍,封平陽侯,假節、開府如三公;郭汜為車騎將軍,楊定為后將軍,封列侯;楊奉為興義將軍,董承為安集將軍,又追封乳母呂貴為平氏君。張濟回到陜縣,郭汜等人則跟隨劉協東歸。
郭汜建議讓劉協前往高陵縣,百官則認為應該前往弘農,大會商議不決。劉協讓尚書郭溥去請郭汜同意,郭汜不從,劉協感慨道:“祖宗陵墓都在雒陽,靈懷皇后的陵墓修好后,我未曾去看過一次。我夢想東歸,夜以繼日,而郭汜還想把我帶到西邊去嗎?”說罷,終日不肯吃飯。郭汜便提出:“可以先到附近的一個縣城里。”
八月六日,車駕到達新豐。張濟指使尚書徵召在河西擔任太守的劉玄入朝,想讓自己的親信代替。劉協說:“劉玄在郡多年,若有功績,則當升遷;若無功績,則當責罰,為何無故徵召他呢?”尚書于是向劉協謝罪。劉協將此事歸罪于尚書,又下詔:“張濟有拔車駕之功,何故不上表而請求私事呢?切勿問罪。”張濟聞知,免冠赤足前來賠罪。后將軍楊定請求讓侍中尹忠擔任自己府中的長史,劉協說道:“侍中是天子近臣,如果擔任不合適的職位,必會被關東笑話。之前在長安,是因為李傕專政。如今朕秉持萬機,豈可再次胡亂封官賜爵呢?”劉協時年十五歲,每事出于胸懷,皆如此類。
九月九日,劉協與公卿、近臣一同飲宴,在離席前,士孫瑞稱故司徒王允、故司隸校尉黃琬對國家有功,可聽允恭等葬。
十月一日,郭汜與黨羽夏育、高碩一同作亂,并指使其將領伍習趁夜燒毀學舍以威逼乘輿。當時火起不止,侍中劉艾建議到一個軍營里躲避火災,楊定、董承便帶兵將劉協轉移到楊奉營。夏育等人想阻擋乘輿,楊奉與楊定率軍迎戰,擊敗叛軍,斬首五千級,郭汜敗逃南山。
五日,車駕到達華陰,寧輯將軍段煨攜帶物資迎駕,請求劉協進入他的營寨。段煨與楊定有過結,迎乘輿時不敢下馬,只在馬上作揖。侍中種輯和楊定關系好,便聲稱段煨謀反。劉協問:“段煨前來迎駕,為何說他謀反呢?”種輯回答:“段煨迎駕不到邊界,拜禮不下馬,臉色有變,必有異心!”太尉楊彪、司徒趙溫、侍中劉艾、尚書梁紹等人說:“段煨沒有反意,臣等敢以性命擔保!車駕可進入他的營中。”董承與楊定又誣陷:“郭汜來到段煨軍營了。”劉協問:“你們怎么知道的?”左靈和文禎搶答:“是弘農郡的督郵得知的!”故而脅迫督郵說:“今天郭汜率七百騎兵進入了段煨營帳。”劉協這才相信,下令車隊停在路邊休息。
十日,楊定、楊奉、董承即將進攻段煨營寨,讓種輯和左靈請求下詔,劉協說:“王者攻伐,應該上參天意、下合民心。司寇行刑時,君王尚且應該廢食撤樂,而你們卻要朕為此下詔嗎?”種輯力請到夜半,劉協依舊不許,楊奉等人便擅自攻打段煨營寨,連續十多天無法攻克,而段煨依舊侍奉百官,終無二心。司隸校尉榮邵認為當以返回雒陽為重,不宜繼續攻打段煨,楊定記恨,便讓楊奉向劉協請求榮邵擔任自己副手,想趁機殺死他,劉協知道楊定用意而不許。最后下詔使侍中、尚書告喻,楊定等人便奉詔回營。
七、弘農大戰
李傕與郭汜后悔讓劉協東歸,便以救援段煨為由引兵追擊,實欲劫回劉協。楊定為郭汜軍所阻,轉而出逃荊州。十一月,車駕到達黃卷亭。同月初三庚午,行至弘農縣,張濟向楊奉、董承提出交換人質而將乘輿停留在弘農,二人不肯,向劉協請求繼續前進,張濟便聯合李傕共同劫駕。同日,雙方在弘農東澗大戰,王師大敗,衛尉士孫瑞、大長秋苗祀、步兵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聲校尉沮儁遇害。此戰中,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女眷輜重,皇室的各種器物典籍全部被丟棄。
車駕到達曹陽,楊奉、董承等人假意請和,暗中派人到河東請故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及匈奴右賢王去卑護駕。韓暹、去卑等率數千騎兵到來,與楊奉、董承大破李傕,斬首數千級,乘輿得以前進。
劉協令侍中史恃、太仆韓融攜帶詔書前去說服張濟。當時董承等人提議趁勝東進,劉協說:“李傕、郭汜自知罪惡深重,于是起兵冒犯,殘害吏民。可以等到韓融回來,再商議進退之事。”董承則堅持認為應該立即前進。
十二月,車駕繼續前進,董承與李樂保護車駕左右,楊奉、胡才、韓暹、去卑斷后。李傕再次發動追擊,在曹陽大破王師,光祿勛鄧淵、衛尉宣璠、少府田芬、御史鄧聘、大司農張義等人戰死。當時局勢混亂,李樂建議劉協上馬逃走,劉協拒絕道:“不可,舍棄百官而去,這是何等罪過!”
遭難之后,虎賁羽林衛士不滿百人,李傕、郭汜的兵士繞著營寨大聲呼喊,眾人都有離去的心思,李樂感到恐慌,想讓劉協乘船往東直接抵達孟津。劉協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孔子尚且擔心暴虎馮河之事,這并非安居之道。”太尉楊彪說:“臣是弘農本地人,從此地向東有三十六個險灘,不能讓陛下乘船冒險。”宗正劉艾附議:“臣以前擔任過陜縣令,也知道險灘的危險。以前這里有船夫,乘船仍有危險,何況如今還沒有船夫?太尉所慮極是。”董承等人贊同,于是打算渡黃河向北前往河東郡,令李樂連夜去對岸準備船只,并約定舉火為應。
船只準備妥當后,劉協與公卿步行出營,到達黃河邊。岸高十多丈,無法下去,公卿便商議讓韁繩系住劉協的腰放下岸邊。當時伏皇后的哥哥伏德認為韁繩不能系腰,于是提議自己手里的細絹代替。校尉尚弘用細絹把劉協背在身上,然后下岸,其余人或是從岸側匍匐而下,或是從岸上直接跳下,死傷數量已不得而知。到達河邊時,士卒爭相上船,不可禁制,董承與李樂便用戈擊打士卒,斬斷的手指落在船上,已經多到能用手捧起來。劉協登船后,同船共渡的僅有伏皇后、宋貴人、郭趙兩位宮人及楊彪、董承等數十人。
八、駕幸河東
劉協到達河東郡大陽縣后,止于人家,然后居住在李樂營中。行至安邑縣,河東太守王邑攜帶物資迎駕,劉協派太仆韓融回到弘農,向李傕、郭汜請和,李傕同意和解,于是釋放了擒獲的百官、宮人婦女,并歸還劫掠到的乘輿、器服。
當時蝗災大起,干旱無谷,后宮以棗菜為食物。劉協居住在棘籬中,門戶無關閉。劉協與群臣大會時,兵士趴在籬上觀看,互相鎮厭作笑。護駕諸將專權,有的人擅自將尚書拷打至死。司隸校尉出入時,民兵拿東西扔向他。諸將有的讓婢女前往省閣傳話,有的帶著酒食去請劉協飲用,侍中不準,就破口大罵,不能制止。又上表拜各營中民為部曲,索求饋贈。醫師、走卒皆封為校尉,御史無力刻夠所有校尉印,諸將就自己拿錐刻印,亂刻文字,有的人仍沒有得到校尉印,就先當官后授印。上下混亂,糧食殆盡,于是楊奉、董承、韓暹等人謀劃護送乘輿到雒陽。不久后,河內太守張楊從野王前來護駕,被任命為安國將軍。
建安元年(196年)正月,劉協在安邑郊祀上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安。當時董承、張楊依舊決定護送乘輿去雒陽,楊奉、李樂則反悔,因此諸將錯亂、互相猜疑,張楊回到野王。二月,韓暹率軍攻打董承,董承逃到野王依附張楊。韓暹屯兵在聞喜縣,楊奉與胡才又謀劃攻擊韓暹,因劉協勸解而止。
五月,劉協派人請楊奉、李樂、韓暹護送車駕到雒陽,楊奉等人聽從。六月,車駕到達聞喜,楊奉、胡才再次后悔,與李樂商議帶乘輿西還,于是假稱“應該去澠池東邊,以躲避匈奴。”劉協不從。車駕從北道出,靠著山向東面前進,沿路并沒有匈奴出現,李樂感到羞愧,離開了護駕隊伍。當時糧食缺少,張楊從野王前來迎接乘輿,賑給百官。
九、遷都許縣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一日,劉協在楊奉、韓暹等人的護送下回到雒陽,居住在已故的中常侍趙忠家中,又令張楊修建宮殿,張楊以自己護駕有功,于是將殿命名為“楊安殿”。八月八日,劉協進入南宮楊安殿,張楊回到野王,楊奉也出屯梁縣。十日,劉協拜張楊為大司馬,韓暹為大將軍、領司隸校尉,楊奉為車騎將軍。當時宮室燒盡,百官生活艱苦,依在墻壁之間。州郡各擁強兵,無人愿意前來。群臣饑困,尚書郎以下親自外出采稆,有的餓死在墻壁間,有的被吏兵殺害。而韓暹等人仗著護駕之功,肆意妄為,干亂朝政,董承深以為患,密召兗州牧曹操親自去雒陽。
同月十八日,曹操入雒陽進貢,給公卿以下分發糧食,并趁機上奏韓暹、張楊之罪,韓暹畏罪投奔楊奉。劉協以兩人有護駕之功,下詔不得問罪,又命曹操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同日,朝廷誅殺侯祈、馮碩、臺崇三人,以討有罪之臣;封董承、伏完、丁沖、種輯、鍾繇、郭溥、董芬、劉艾、韓斌、楊眾、羅邵、伏德、趙蕤十三人為列侯,以賞有功之臣;追贈沮儁為弘農太守,以表彰死節之臣。
當時雒陽殘破,劉協在曹操的建議下,遷都到豫州潁川郡的許縣(今河南許昌)。車駕東進,楊奉、韓暹率軍追擊,卻在陽城山峽被曹操伏擊大敗。九月,劉協到達許縣,居住曹操營中,設司營宗廟社稷。自遷都長安開始,朝廷混亂,直到此時王制節度才確立起來。劉協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不久后,又拜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遷都許縣后,劉協思念王允忠節,詔令改葬王允,遣虎賁中郎將奉策書吊祭,賜予東園秘器,贈予本官印綬,將棺槨送回原本郡安葬,封王允之孫王黑為安樂亭侯。又追論士孫瑞之功,封其子士孫萌為澹津亭侯。
劉協本人喜好文學,荀悅、荀彧、孔融常在宮中侍講,朝夕談論。
建安二年(197年),故太傅馬日磾、故兗州刺史金尚的遺體被運到京師。金尚生前不屈袁術,在袁術僭號后圖謀逃歸朝廷而被害,劉協嘉獎他的忠烈,下詔令百官吊祭,并拜其子金瑋為郎中;而馬日磾生前曲媚賊臣,因此未被禮葬。
從興平元年(194年)到建安二年(197年),四年內,咸陽蕭條。當時的三輔地區,自李傕郭汜相爭、車駕東歸后,長安城空四十余日,強者離去,弱者相食,兩三年間,關中再也沒有行人的足跡。建安二年(197年)十月,劉協遣謁者仆射裴茂督三輔諸軍討伐李傕。
建安三年(198年),裴茂率段煨等關西諸將斬殺李傕,并夷滅其三族。李傕的首級被送到許縣,劉協下詔將其高掛示眾。
十、不甘傀儡
當時中原地區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正進行著頻繁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孫策占據了江東,劉表占據了荊州,劉璋割據益州,韓遂、馬騰占有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劉協東還,無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幟。曹操搶先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遷都許縣后,劉協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只能“守位”,漢廷百官也只是“備員而已”。議郎趙彥曾為劉協陳述時局對策,曹操聽說后將趙彥殺死。其后曹操覲見劉協,劉協憤怒地說:“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按照漢朝制度,曹操這種“三公”帶兵覲見皇帝是有虎賁持刀挾行的,所以曹操聽到劉協這番話之后大驚失色,請求馬上離開,離開后顧視左右,汗流浹背,此后不再覲見劉協。
建安四年(199年),劉協不滿曹操大權獨攬,不甘心作為傀儡,乃暗下衣帶詔,令董貴人的父親車騎將軍董承連結天下義士設法誅殺曹操。董承遂與左將軍劉備、長水校尉種輯、議郎吳碩、偏將軍王子服等一起密謀。董承等人尚未行動,曹操就派遣劉備出征,攔截欲圖北上的袁術。
六月,袁術病死。起初,張讓等人劫天子出逃時,傳國玉璽被掌璽之人投入井中;后來孫堅入雒陽,得到玉璽,袁術又拘禁孫堅夫人而奪走玉璽。袁術死后,玉璽為徐璆所得。徐璆來到許縣,將其獻給劉協,自此傳國玉璽重歸漢庭。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帶詔事情敗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誅殺,董貴人也即將被處死,當時董貴人懷孕,劉協多次向曹操請求,仍不能保住貴人性命。伏皇后畏懼曹操,于是寫信給她的父親伏完,盡數曹操殘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夠效仿董承,鏟除權臣,但伏完始終未敢行動。
十一、漢末風云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劉協封皇子劉馮為南陽王,同月劉馮便逝世。九月日蝕,劉協下詔公卿各上封事,靡有所諱。
建安十三年(208年)六月,漢朝廢三公官,重新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劉協令太常徐璆持節,拜曹操為丞相。
建安十七年(212年),加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九月(一作七月),劉協封其子劉熙為濟陰王,劉懿為山陽王,劉邈為濟北王,劉敦為東海王。這一年,光祿大夫荀彧去世,劉協哀惜荀彧,祖日為之廢燕樂。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濟北王劉邈加冠戶外以見父母,劉協令給事黃門侍郎劉瞻兼任侍中,假貂蟬加濟北王。三月,漢朝恢復九州制,將天下十四州并為九州。省去司隸、并州、幽州、涼州、交州,于是天下為兗、豫、青、徐、荊、揚、冀、益、雍九州。五月,曹操使劉協封自己為魏公,以冀州十郡為魏國,并加九錫。
七月,曹操將女兒曹憲、曹節、曹華嫁給劉協,朝廷令大司農王邑帶著束帛玄纁五萬匹出使鄴城,其中年幼的暫時留在魏國,等到長大了再入宮。第二年,三人皆被封為貴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之上,令裴茂持節印出使,授曹操金璽,赤紱、遠游冠。十一月,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誅殺曹操的密謀敗露,曹操要挾劉協廢黜伏皇后,并代劉協寫好了廢黜伏皇后的詔書。接著,派御史大夫郗慮拿著詔書,同尚書令華歆一起帶兵入宮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宮中的夾墻里,被華歆拖出。伏皇后披頭散發赤腳走出,向劉協哭訴求救,劉協無奈地說:“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時候結束!”回過頭來對郗慮說:“郗公!天下有這道理嗎?”伏皇后被幽禁而死,劉協與她所生的兩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殺,伏氏宗族百余人被處死。
建安二十年(215年)正月,立曹操之女曹節為皇后。九月,曹操平定巴漢后,劉協以曹操典任于外,臨事封賞不宜拖延,遂下詔命曹操承制封拜諸侯守相。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令宗正劉艾持節拜魏公曹操為魏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四月,令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十月,又命曹操王冕用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魏國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漢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丞相府司直韋晃、京兆人金祎、吉本之子吉穆、吉邈在許都起兵,吉邈等人圖謀殺死丞相長史王必,挾劉協以攻魏、南援劉備,卻被王必與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擊殺。
十二、禪位去世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江東的孫權上書向魏王曹操稱臣,并稱說天命。曹操手下的臣子也借此機會陳說“漢祚已盡”,勸曹操順應天命,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庚子日,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繼位。三月,改元延康。其時,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舊布新,建立新朝,已經是人心所向。各種力量都在推動曹丕采取行動。那些曹氏部屬也在設想著如何彈冠相慶,如何分新朝一杯羹。魏王國的臣子前后數次勸魏王曹丕登基,劉協也不得已,將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屢次上書拒絕,在魏國的三公九卿、尚書令等皆上書勸進后,才表示接受禪讓。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日(220年11月25日),劉協退位,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于曹丕。辛未日,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延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大赦天下。
曹丕登基后,以河內郡的山陽縣,封劉協為山陽公,以山陽的濁鹿城為都,食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并允許在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劉協四個之前被封為王的皇子降為列侯。曹丕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丕還說了句客氣話:“天下的好東西,我當與山陽公一起享受。”
當時盛傳劉協退位后被殺,身在蜀地的劉備信以為真,便下令為劉協發喪,并追謚為“孝愍皇帝”。次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史稱“蜀漢”。
黃初四年(223年)十二月,曹丕賜曹節湯沐邑,又封劉協的女兒劉曼為長樂郡公主,食邑各五百戶。
青龍二年三月庚寅日(234年4月21日),劉協壽終正寢,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八月壬申日(9月30日),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禪陵。謚號為孝獻皇帝。下葬時魏明帝“制錫衰弁绖,哭之慟”,并立劉協的嫡孫桂氏鄉侯劉康為山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