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明頌》(《天問》)
- 華娛唯一太陽
- 書荒仙人
- 2492字
- 2025-07-17 00:01:00
這首歌,改編自后世的《玉盤》。
當時,春晚一出,沈善登就頭皮發麻。
這樣的歌曲,放在十幾年、二十年后,也是很難得的。
每次聽,都很震撼!
將《月盤》改編成《大明頌》,費了他很多心思。
.......
“日月日月,你們為何懸于屋頂上?你們為何白白送輝光?你們為何有時流火有時清涼?有時相伴有時躲藏?”
以孩童視角發出好奇的疑問。
然后旋律漸強。
......
“你們可曾浸染金陵霜?你們可曾照徹漠北射天狼?你們可曾見證洪武揮戈復九方?”
問的是天上的日月,照亮的是歷史上的大明中國。
是的大明中國,而不是明朝。
歷朝歷代,都是以中國自居,明朝從來不會自稱自己是明朝、大明,都是中國。
大明中國的締造者,朱元璋,自中華民族廢墟中崛起,自破敗中走出,一手擎住了倒塌的乾坤,梳理了顛倒的秩序。
無愧于民族英雄!
......
歌詞“殘甲化春江”。
不做任何自我歸罪,沒有將大一統視為循環。
這也是事實,大一統,特別是高合法性的大一統,之后能有百年、兩百年的和平。
能孕育無盡生機,迭代技術。
同時,也暗合了中華“化干戈為玉帛”的哲學傳統,以及“和諧”的追求。
破壞從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
“大明大明續華章!煌煌圣火耀八荒!”
更是如同利劍出鞘,稚嫩的童聲,生出了一種驚濤拍岸的感覺。
再到“大明大明,那赤幟正獵獵飛張!”
形成時空交匯之感。
“赤幟”可以視為元末明初的紅巾軍,也可以看做近代史的紅色旗幟。
如果說朱元璋是將中華民族從老年帶回了壯年,也有一個人,是在中華已經破碎,列強分尸之后各自鎮壓的情況下,完成了返老還童。
不僅返老還童,還脫胎換骨。
以新生之姿戰勝當世最強!
從救亡圖存、亡國滅種,到三分天下!
玄幻小說都不敢寫的劇情,真實上演。
.....
當然,這種應和并非偶然。
“喚來鯤鵬鳥,展翅九天上。”
化用了《逍遙游》,也化用了《念奴嬌·鳥兒問答》“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
寓意騰飛。
......
歌曲轉入第二節。
“鑄鐵玄甲與燧龍吐焰誰比較強悍?”
鑄鐵玄甲是鍛造工藝,燧龍吐焰是火槍火炮。
象征當世最強的軍事與科技的硬實力。
也代表時間線往前推進,“殘甲化春江”后戰爭傷痕終被文明韌性治愈。
在大一統穩定和平的基礎上,發展出來了更高的技術。
.....
“永樂大典與鄭和寶船誰比較璀璨?”
從洪武到了永樂,不管是永樂寶典還是鄭和寶船,都是當世璀璨的文化。
既有文,又有武。
而且不同與其他文明,大明中國的大航海、地理大發現,并沒有帶去殖民、瘟疫和屠殺。
大明中國只是去看了看,發現果然沒有自己過得好。
如果再細究。
大明中國有能力大航海,已經站在了一定科技基礎之上,而這樣的科技基礎,并不是以掠奪其他民族和地盤實現的。
即,不經過殖民掠奪和屠殺,也能夠實現科技進步。
“鄭和下西洋”和“西方地理大發現”,形成鮮明的對照。
從動機、過程和結果,將西方那套“不管如何,殖民掠奪帶來了現代科技”的敘事給徹底否定。
也打破了海盜勝于農耕,海洋文明勝于農耕文明鄙視鏈。
當然,也是如此,“鄭和下西洋”題材,意義深遠,這才是第一次地理大發現,只是西方中心史觀猖獗,西方勢大,以至于子孫不能給祖先正名。
同時,也是兩種文明、邏輯、道路、模式。
要想拍好,就要戳破虛偽西方的面皮,要有推倒西方敘事的意志,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文明,否則很難拍好。
......
“日月日月,是什么血脈自唐虞三代起挽狂瀾?”
形成了歷史的唱和。
“唐虞三代”是指古代中國的堯、舜、禹三個時期,代表深厚的文化正統性和延續性。
一方面大明中國自認為,唐虞三代中國之后,他才是最正統的。
另一方面也是中華歷史的傳承脈絡,可以追溯到“中華文明源頭、圣王時代”。
并且都是真的,不是講故事。
.....
“令山河重鑄,令金甌無殤!”
點名了大明的歷史地位,重造了山河,增加了歷史厚重感。
歌聲之中,除了豪情,還帶著一絲絲叩問。
這個叩問,是對宇宙,對日月,也是對當下。
畢竟。
當下山河依然有一塊缺口,金甌并未完整。
所以,引出了下文。
......
“日月日月,那天宮是否有答案?那巨龍落塵何時還?那雄雞何時唱響未竟的詩篇?”
巨龍還、雄雞唱響,實際上是一個問題,也就是中華民族復興何時實現。
結合前文的“唐虞三代挽狂瀾”帶著歷史的厚重與不屈;
“山河重鑄、金甌無殤”的斬釘截鐵;
以及后文“錚錚向星漢!”的堅定決心。
無不表面這個疑問,向天地、祖先和歷史詢問,并非迷惘和無助,更多是對未來的期許,充滿了無畏的探索與豪情。
龍游淺灘只是暫時!
未竟的詩篇一定會完成!
......
“大明大明承天罡!煌煌圣火耀八荒!”
到此,副歌再次爆發,比第一次更加磅礴,展現了大明的壯闊。
“大明大明,這江山已重煥新妝!紅日照神州,萬世沐朝陽!”
“紅日照神州”形成了歷史的回響。
“萬世沐朝陽”是美好的祝愿,也是正在進行的回答。
在農業時代中華文明能夠實現百年、兩百年的和平,在物質豐富的工業時代,以中華之智慧,可以實現千年、兩千年,乃至于更久的和平和安康。
大明中國,和平的環境,帶來了科技進步,發展到了當世第一。
工業中國,理應更強。
后世,從西方資本邏輯,似乎已經到了極限,但是從東方來看,不過才剛剛開始。
農業時代中國的生活水平的下限能達到其他地區的上限,工業時代達到了嗎?
農業時代中國向天掙命,幾代人去治理江河。
工業時代,山移完了嗎,海填上了嗎,黃河這個不聽話的媽,當上稱職的母親了嗎?‘
總不能農業時代,隨機肘擊自己的孩子,工業時代還肘擊,這不是白發展了!
至于說,某些人制造的本子焦慮。
一個無主權的戰敗國,也配!
......
后面的副歌再度爆發。
“大明大明承天罡!煌煌圣火耀八荒!大明大明,這江山已重煥新妝!紅日照神州,萬世沐朝陽!”
更加的堅定,仿佛天地共鳴,情緒推向最高潮!
只剩下童音,凝聚收束,匯聚成為最強音,以孩童之聲,宛若金鐵交鳴,留下一個斬釘截鐵、充滿堅定與自豪的合唱。
“大明大明!嘿!大明!”
如同戰陣最后的沖鋒號角,響徹云霄后余音回蕩。
......
沈善登要以《繡春刀之日月重開》敲開電影行業的大門,《日月重開大明頌》必須要將電影精神完全包含在里面。
唯有震撼所有人,特別是韓三平,才有機會。
所以,他要這首歌,聽起來震撼人心。
再以清澈嘹亮的童聲合唱,直擊心靈。
聽到“再來一遍”的要求,似乎,成功了!
筆記本播放器已經播放完畢,但那聲音帶來的沖擊卻遠未消散。
最后一個音符落下,余音在狹小的會議室里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