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我中了?
- 1978:我的電影時代
- 人懶覺大
- 2172字
- 2025-07-19 23:23:29
清晨。
北影廠小食堂。
陳兵和曾唸平正啃著包子,王福林打好早餐走了過來,陳兵一瞅還挺豐盛。
有菜肉包子、油餅、油條和豆漿,一看像是四五人份的。
“王導,這么多吃得完么?”
王福林將早餐放在桌上,笑道:“你們要沒吃飽可以拿兩個去吃。”
“那我可不客氣了!”
“我也不客氣!”
這段時間大家伙合作很愉快,跟王福林早就混熟了,陳兵笑著就要上手拿,扭頭發現身后還站著一男二女,突然站了起來。
他看著王福林,疑惑道:“王導,這三位是?”
曾唸平這時也站了起來,尷尬一笑。
王福林向他們介紹,三人都是電視臺領導,這一時期為了節目改革做了許多措施,后來組織拍攝四大名著,給后世留下了不少津津樂道的經典作品。
那位長相和藹的女士叫阮若林,頭發花白的是戴臨楓,另外一位是《西游記》的導演楊結。
陳兵哪可能不認識,單純讓王福林主動說出來。
“哎呀,坐下坐下,大家吃早餐嘛!”戴臨楓跟陳兵握手,坐在了他身旁。
剛咬開一口包子,戴臨楓看了過來,欲言又止,王福林笑著說明來意。
原來是《文匯報》的文章,昨日電視臺臨時開了個會,會上討論電視發展和臺里節目改革的事情。
戴臨楓無視各種爭議,親自拍板讓《口吃》通過。
阮若林露出了和藹的笑容,輕聲道:“小陳同志,上回你跟老王提的意見我們都聽說了,你認為電視劇將迎來黃金時代,如果我們拍攝電視劇,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呢?”
陳兵喝了口豆漿。
與電影不同,電視劇起初并不受重視,一開始是撿電影行業淘汰的攝制設備,相比之下有些像后娘養的……
80年,央視拍攝《敵營十八年》,電視臺人員編制都不齊全,全是王福林拿著十幾萬的資金,在各大制片廠里摸出來的拍攝經驗。
往后又拍攝了許多上下集的單元劇積累經驗,這才在82年決定啃一啃《紅樓夢》。
這一時期還處在吃皇糧階段,年底的大會還未召開。
后世電視臺諸多玩法肯定沒法說,他連收費廣子都不敢提!
陳兵只點出了人員編制的問題,建議剛開始可以嘗試拍上下集的單元劇積攢經驗,熟練了再上手連續劇。
戴臨楓笑道:“那你看《窗外》、《口吃》適合改成電視劇嗎?”
“電視與電影不同……”
陳兵搖了搖頭,思索著道:“其實可以先從人民群眾熟悉的故事入手,傳統戲劇中的經典劇目適合改編,像《鍘美案》、《竇娥冤》這一類的肯定不缺乏觀眾!”
眾人洗耳恭聽,陳兵簡單地講了些,點到了電視劇的優勢,比起電影更適合拍成長篇,王福林和楊結拿本子記。
“好好,年輕同志就是心思活絡,這一說就有了工作思路!”
“行了你們忙,就是隨便聊聊,讓老楊跟隨你們拍攝,我們倆先回去了!”
初次見面,戴臨楓和阮若林沒有談太深,吃完早餐到攝影棚逛了一圈,也看不出所以然來,跟著便離開了。
《窗外》的主要角色有三個。
一對新婚后剛分配住房的夫妻,一個喪偶幫兒子照看孩子的中年婦女。
選演員的事情陳兵沒有多摻和,他畫好故事板交給曾唸平和王福林,拍攝的事情逐漸放權。
最終敲定由唐囯強和李秀明演新婚夫婦,唐囯強拍完《哦,香雪》回來,還帶來了王好為的信,催促陳兵快回去,說是他不在劇組的進度慢了一截。
李秀明將會成為明年北影的三朵金花之一,也算是早期推出的“明星”概念。
她的演員生涯十分成功,后來下海經商就更厲害了,九十年代創辦“大家寶”薯片,樂事剛進京城最大的對手,后來被收購。
中年婦女的演員,大家伙意見不一。
王福林一開始打算選演員俞平。
這位60年代開啟演員生涯,中途遭遇家暴停止事業,到74年拍攝《南征北戰》復出。
年輕時好看,笑起來有小姨子味兒,跟何賽飛似的。
但眼下不過38歲,陳兵嫌她看上去不夠老氣,試了妝容不像喪偶婦女。
陳兵帶著王福林在廠里轉了兩天,都沒有物色到適合的,直到于藍女士到攝影棚視察,王福林覺得可以改劇本人設,拜托謝鐵黎上門協商。
由于再三保證拍攝時長不會超過兩周,身為廠領導的于藍最終同意了。
八月中旬,劇組再次進入到攝制階段。
與此同時,《文匯報》發布的文章開始發酵,整日都收到大量電影評論家的來稿,理論之爭越發激烈!
數日前白景盛發了篇文章,主張電影與戲劇徹底切割,要淡化敘事!
又一日,張俊祥的文章刊登,觀點是反對完全摒棄戲劇傳統,認為電影應吸收文學和戲劇的敘事優勢!
還有張暖欣和邵牧君等人的觀點也完全相反,電影發展方向的爭議越發公開化,只有《文匯報》笑著把錢掙了。
陳兵每日待在招待所寫稿發文章,幾乎不管拍攝,名義由曾唸平和王福林導演,但謝進又來了!
他對《窗外》這個故事很喜歡,觀察了兩天后終于忍不住,開始發揮他的本能,指手畫腳!
謝鐵黎一見那還了得,他也要參與!
二謝你一言我一語,做大導演習慣了都有自己的那一套……
王福林不可能任由他們胡來,最終敲定老老實實地按陳兵畫的故事板來拍!
這一日,陳兵攢了三張匯款單,正打算去趟銀行,途徑攝影棚的時候拐了進去,曾唸平對他擠眉弄眼。
“陳兵,有位洋妞找你!”
這一時期,洋妞并不是什么壞稱呼。
大多數農村地區保留著早期的說法,像水泥叫洋灰,煤油燈叫洋燈,紙煙稱洋煙,土豆還有叫洋芋的……
京城稍好些,但有些事物仍保留著類似的說法。
陳兵抓著耳朵,沒聽錯吧?
攝影棚內,一位黑色蓬松卷發的白人女子正和謝進導演相談甚歡!
“您好,您就是陳兵?”
“對,您是?”
“我叫瑪麗·杜哈曼……”
謝進打斷道:“應該叫杜阿梅,你看我剛給取的名字,你又忘記了!”
“對對,以后我的中文名字就叫杜阿梅!”
杜阿梅將一封信交到了陳兵手上,謝進拍了拍他的肩膀。
“哎呀陳兵,你這小子,《棋逢敵手》在瑞士的電影節獲獎了!”
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