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穩步地達到目的
書名: 1978:我的電影時代作者名: 人懶覺大本章字數: 2228字更新時間: 2025-07-16 22:21:01
“原來通過簡單的時鐘、電話元素能玩出這么多花樣!”
“簡單的布置也能營造出這么緊張的氣氛!”
二謝拿著小本子記,王福林問道:“就是觀眾會不會看不懂短片的內容?”
“我看不會,這部短片主要是展示拍攝手法,觀眾興許會認為是‘螳螂捕蟬’的故事!”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被拍的人正是自己!”
陳兵笑道:“其實不是,這是一個無限嵌套的故事,展示一個小創意!”
《害人蟲》原為諾蘭的處女作,就是一個拍蟲子的故事,其中無限嵌套的創意被很多人視作《盜夢空間》的起點。
為了減少時代爭議,陳兵把結尾稍作修改,最后增添了一個鏡頭表示主人公在睡覺,就跟后世許多懸疑電影一樣。
最后結尾一瞧,要么多了一行免責說明,要么就是精神病人的夢!
從籌備到拍攝完畢僅用六天,主要開銷在膠片上,攏共不超過一千元。
短片依舊靠剪輯,陳兵交代完細節,就讓曾唸平和付正義去頭疼。
場工正在收拾,二謝沒其他事情離開了攝影棚,王福林拉住了陳兵,從懷中掏出一個信封。
“這是第一部短片的稿酬和勞務補貼,你看看。”
“有多少?”
“短片劇本也就幾百字,稿酬按最高標準的千字7元計算。勞務補貼按北影廠標準的雙倍發放,6天共6元,一共13元。”
由于沒有坐班的硬性規定,電影廠人員借調政策相當混亂,比如他在這給央視拍片,北影廠一個月15元的補貼照樣算,央視同樣給一份錢,那邊還有北電的補貼。
這種情況直到八十年代后期,各制片廠入不敷出才想著開源節流。
陳兵直接收下,也沒點,看王福林整天跟在他后面記筆記,終于忍不住問道:“您整天都在記錄什么呢?”
王福林擦了擦汗水,笑道:“臺里沒有拍攝短片的經驗,就我一個人我得多學著點!”
央視方面借調了北影廠的員工,除了王福林外沒有再安排任何一人前來。
陳兵好奇地多問了一嘴,這才得知這一時期的電視臺只有做舞臺活動的經驗,拍攝方面找的制片廠,臺里人員編制沒有副導演,沒有場記,沒有專職美術,連服裝設計和道具設計都沒有,哪怕是庫房也沒有……
就這種苦哈哈的情況,王福林來找他的時候竟然敢說拍攝由電視臺完成,真是開了眼了!
“王導,拍之前我就說過了,短片雖短,但本質上仍屬于電影,這跟電視是兩種東西,恐怕你學習了也沒啥用吧!”
“那怎么辦?”
王福林一臉焦急,拉著陳兵問道:“陳兵你是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我們臺正在尋求節目改革,還打算安排人員出國考察呢!,你有什么看法講講?”
“行,那我講講我知道的,咱們國家電視的起步稍晚……”
這時,一位劇組人員從旁經過,陳兵抬高聲音,嚷道:“一個月前,北影來了位國際友人,叫馬可穆勒,廠里都知道!”
電影和電視被發明以來,影視的發展向來是互相影響,整個六七十年代,歐美電視業繁榮發展,倒逼了電影工業革命。
整個50年代,美國的電視機家庭擁有率從不足10%,直接飆升至90%,與此同時情景喜劇興起,催生了早期的“沙發土豆”。
這一說法在76年被提出來,確實很形象。
60年代美國各頻道開辟電影欄目,將好萊塢電影搬上電視,由于播放量過于龐大,影片不滿足電視網的播出時長,進而催生了較為粗制濫造的電視電影。
這些后世的常識目前國內知之甚少,影視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很有必要再寫一篇文章講述清楚。
王福林雙眼放光,一個勁在本子上記筆記,嘴上說道:“照你這么說,咱們國家的電視業有機會走上黃金發展時期?”
“隨著技術的突破,電視機必然普及,隨之而來的是蓬勃的影視行業:電視劇、電視電影、各類的節目等等,但短片不可能是,我建議您把目光放在電視劇的拍攝上,這是完全不同的!”
“電視劇、電視電影、各類節目……”
王福林挑重點的記,內心無比興奮,似乎看到了一條通衢大道就在眼前!
“對了王導,《口吃》劇本交上去了,臺里審核過了么?”
“呃……沒想到第一部拍這么快,我回去催一催!”
《口吃》更加完整,與國內電影的宏觀敘事不同,整部只講了一個有生理障礙的人嘗試走出自閉,最終尋找到同伴的故事。
結尾具備愛情萌芽的元素,電視臺內部有不同的意見,引起了爭論。
陳兵聳聳肩,實在不行第三部可以先拍,他也想好了,名叫《窗外》,創意來源于希區柯克的《后窗》,是希胖除了《驚魂記》外最受歡迎的電影。
整部電影懸疑性并不強,但這是一部純粹體現電影技法的片子。
主角瘸腿在家望向窗外,這是第一個片段。他看到了窗外發生的事情,這是第二個片段。第三個片段回到主角的反應。
這就是早期蘇聯電影理論“庫里肖夫效應”最為典型的運用方法。
《棋逢敵手》開啟電影發展方向的討論,《害人蟲》展示幾個手法和一個小創意,《口吃》展示視聽語言與人物情緒的聯系,《窗外》表明了電影之所以為電影藝術。
拍完之后,將其編寫成書,這讓他變得無比忙碌,但又十分充實,陳兵享受事業帶來的充實感!
見王福林仍在消化,陳兵抹身走開,剛回到招待所,一個電話打了進來,神神秘秘啥也沒說,就讓他到廠門口。
剛到大門口,一輛吉普車搖動車窗,露出了一個堅毅的面孔,喊道:“陳兵同志,上車!”
“哦,小莫同志!”陳兵認識他,是王領導的駕駛員,見過兩次總戴著墨鏡。
領導有事還用問么?不由分說先上車再說!
“我說你這個小同志,為什么不坐副駕駛上?”
“哎呀,這是65年的BJ212吧,好車啊!”陳兵一屁股坐在副駕后面,答非所問。
駕駛員無語,嚴格按照“踩摘轟踩掛”的步驟,駛離了北影廠。
這是一輛常規四車門的越野車,三擋手波箱,方向盤沒有助力,變速箱也沒有同步器。65年量產,教員曾坐過這一型號!
穿過來三個月,第一次坐汽車,陳兵左摸一下,右瞅一眼,好一會兒好奇勁過了,車行駛到新街口外大街,過了北師大東門。
他才問道:“咱們要去哪兒?”
“南竹桿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