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新增 佳作104—105
書名: 讓你的記敘生花:時師教你記敘作者名: 時師本章字數: 3375字更新時間: 2025-06-26 10:43:35
第105章 佳作104—105
【典題81】“打開”(2024年BJ卷高考作文題2)
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打開,發現新的自己;打開,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
請以“打開”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合理,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將題目寫在答題卡上。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
文題點撥
“打開”是一個動詞,前后可根據所補充的主語與賓語的不同而引出豐富的話題。考生可圍繞誰來打開、打開什么、為何打開、如何打開、打開后又如何等進行構思行文。導語提示了“個人成長需要打開視野,人際交往需要打開心扉,科技創新需要打開思路”三種情境,并以開放式結尾提示學生可以自由展開聯想。從“個人成長”“人際交往”“科技創新”三個角度,以“打開視野”“打開心扉”“打開思路”三個方面與前者分別呼應,揭示“為何打開”的問題。三種提示的情境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既包含學生個人成長經歷,又延展到國家科技創新的前沿話題;既引導學生快速建立生活經驗與作文題目的關聯,又啟發學生關注自身生活之外的更多的“打開”,展現自己不同的視角和生活體驗,以及在記敘類文本的寫作或創作上的才能。然后圍繞“打開”的作用和價值等方面,強調打開可以“發現新的自己”,可以“帶來新的氣象”。
值得注意的是,文題雖然開放性較強,也貼近生活,但要寫得深刻,寫出新意,所講的故事能吸引人,就要特別關注“打開”一語隱含的關系,在記敘中要注意根據材料中提示的領域和方面,圍繞“打開”構建好相應關系,比如誰“打開”,“打開”的對象是什么;比如與“打開”的對應“封閉”在寫作中如何體現,二者關系在敘述中如何處理;“打開”的前因后果是怎樣的等等。同時,還要圍繞“打開”將故事講“好”,講“好”的故事,如果文章寫人為主,要注意突出人物特點或內在的成長變化,如果文章是寫事為主,要突出故事中的情理或事理,故事有起伏,敘述有波瀾,體現文題暗含的價值導向。
具體立意,可以從以下角度思考:打開視野后,個人得到了成長;打開心扉后,助推了人際交往;打開思路后,促進了科技創新;打開XX后……
佳作104
打 開
我是千萬條通衢大道中的一條,由長安通往亞細亞,一直通向地中海。
仰望這澄澈的星空,我躺在了一片寂靜中,面前白玉般的明月照亮了我的身軀,頭頂著點點繁星,我漸漸陷入沉睡。突然,耳邊傳來陣陣馬鳴,陰風裹挾著刀劍撞擊的聲音直刺入我的耳朵。又是他們,我搖了搖頭,今晚,我又將被鮮血染紅。
一晃兩三年過去,這里爆發了大大小小十幾次戰役,但最近這兩個月頗為平靜。
不知過了多久,我被駝鈴聲喚醒,又來了一隊人馬。又要打仗了嗎?我想。可這次我猜錯了。這一隊人馬都騎著駱駝,身上并無甲胄,緩緩地從我身上走過。漫天黃沙,遮天蔽日,為首那人仍未停下腳步。我從他們的交談中得知,那人叫張騫,身負漢朝天子重任出使西域。他想把我變成一條經貿之路、友誼之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
可是,他命運不濟,竟被匈奴人抓了起來,受盡苦難,最后好不容易逃了出來,卻沒有折回到大漢,而是繼續向西前行。大漠千里,黃沙漫漫,駝鈴悠悠。幾年后,我載著他完成使命回到祖國。莽莽黃沙,他的足跡也被無情抹去,我確信,他不會再來了。可在那一天,我的耳邊又響起了清脆的駝鈴聲,從那飄來的蹄聲中,他帶著龐大的商隊來了。從那以后,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從我身上走過,終于不再有戰亂,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繁榮。
一晃兩千多年過去了,我被黃沙埋沒過,我因白骨累累荒廢過,但我承載著的這條商路從未間斷,它打開了中西交流的窗戶。一天,從東方,從張騫的故國,一條條鐵軌在我身上架設,一條條高速在我身上修筑,向西方延伸……一輛輛火車、汽車駛過,帶著友誼,帶著和平,帶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在中國的努力下,古老的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我的身邊,基礎設施從無到有,一家家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那些飽受戰亂、貧困之苦的人們,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發揮自己的作用,打開與西方交流的大門,過上了幸福生活。
而我這條絲綢之路,見證了興衰更替,見證了歷史滄桑,雖古老卻重新煥發生機,聯通世界,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用和平與富庶打開中西文化與經濟交流之門,續寫著我的未來……
簡評
以小見大,時代感強。坐著精心選擇了熱點話題“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巧妙地詮釋“打開,帶來新的氣象”這個寫作主題,暗合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切入角度新穎。
構思新穎,引人入勝。文章采用“非人視角”(絲綢之路)敘事,以第一人稱展開,賦予古絲綢之路以生命,強調了絲綢之路在促進和平與繁榮方面的作用。
行文有法,技巧性強。文章雖然是虛擬故事,但尊重歷史事實,在描寫中借助具有真實感的細節還原當時的歷史場面,在推進故事的同時,巧妙地呼應材料的核心主旨——每一次“打開”,都有一段故事。第二節通過星空、明月、馬鳴、刀劍聲的描繪,營造了一種靜謐而又緊張的氛圍,暗示了古絲綢之路上的戰爭與沖突。行文中有曲折,有波瀾。結尾對文章進行總結與升華,視角和思想高度不凡。表現出很強的寫作章法。
佳作105
打 開
“啪!”一張試卷重重地拍在我的課桌上,鮮紅的分數仿佛咧開嘴嘲笑著我的夢想。
看著它,我的心如墮冰窟,眼前,理想大學那所朱紅色的校門,在我面前緊緊地關上了。
我蜷起了身子,頭埋在雙膝之間,欲哭無淚,仿佛一只緊閉雙殼的蚌,只想徑直沉入幽深莫測的海底。
“蓉兒,我們出去走走吧。”父親和藹的聲音突然在頭頂響起,如此悅耳,又令我羞愧。
“我不行,別管我了,讓我一個人躲起來吧。”我沮喪萬分。
一陣暖意從頭頂傳來,那是父親的溫柔大手,“走吧,我帶你去個地方。”
原來是三蘇祠,這里離我的家并不遠,卻是第一次踏足。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斑駁對聯,讓我心中一動:“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杰一門”“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三蘇父子”濃墨重彩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可謂前無古,后無今。
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我和父親徜徉在三面環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嘆著“一門三杰”的曠世才情。
宦海沉浮,幾經貶黜,蘇軾的一生雖跌宕起伏、憂患實多,卻從未放棄對生命的歡歌。我憶起課本上的詩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聽,那是縱觀世間的通達;看,那是不畏浮云的瀟灑。
站在蘇軾畫像面前,我的委屈與不甘宣泄而出,感到自己挫敗的內心與先哲相連。這遺響于千古長風、流淌于文明長河的智慧,正敲響著我的心門。“蘇軾宦海沉浮,仍不易為民效力之志,這種生命哲學,一代代印刻在我們的骨血之中。”我暗忖。
從未枯竭的古井旁,我虔誠地掬起一捧清水,凈手凈心。驀然回首,迎上了身后父親關愛又有些擔心的目光,仿佛詮釋著蘇門家風的八個字:“孝慈仁愛、厚人薄己”。
“蓉兒,你的煩惱還在嗎?”父親關切地問。我淺笑著搖搖頭。看到父親如釋重負又極力掩飾的表情,這種無聲的默契,讓我感到心門洞開間,吹來一陣暖風。
目光摩挲著三蘇祠的一磚一瓦,一詩一畫,這片土地上曾真實存在這樣飽經風霜卻不屈服,歷盡滄桑風骨如初的人,而我亦是他們中的一員。我不禁脫口而出:“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暢然豁達,何懼一局一役之勝負,我自有我的天地。
打開,發現新的自己。那種力量,來源于身邊家人的關心呵護,汲取自傳統文明的精神力量,也是藏于內心的更深沉、更持久的生命哲學。
走出三蘇祠,我再度回望那副對聯,正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浩若江河行大地,依然風雨共名山!”
簡評
先抑后揚,引人入勝。文章結構清晰,情節安排巧妙。開頭以沉重的拿到試卷的低落情緒開場,隨著在三蘇祠的游歷,通過斑駁對聯、詩詞等元素,展現出了三蘇父子的偉大精神。作者與之產生共鳴,獲得了內心的洗禮和成長,情緒逐漸上揚,這種轉變自然流暢。
巧妙行文,主題深刻。全篇行文流暢自然,毫無突兀之感,讓讀者沉浸其中,充分領略到文章的魅力。從蘇軾的經歷中,作者深刻領悟到面對挫折應有的態度,從而提煉出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的主題,深刻,有內涵,有深度。
文辭優美,情感真摯:文章的語言如詩如畫,“心如墮冰窟”等表述極具感染力,生動地展現了作者考試失利后的痛苦心境。且情感的抒發自然而真實,讓讀者能深切體會到那種失落與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