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創(chuàng)辦新明邸報
- 大明:暴君朱允炆,朕即天命
- 港城119號
- 2078字
- 2025-07-18 15:36:06
“問得好。朕所慮者,亦是此三點?!?
朱允文說著,沉默片刻。
“爾等皆知朝廷邸報吧?”
眾人點頭。
翰林院的周文博立刻補充道:
“回陛下,邸報由通政司匯編,五日一輯,多為奏章摘要、官員任免、朝廷詔令。以單頁或?qū)φ郯碎_印制,驛傳各省?!?
“京官人手一份,民間亦有抄報房抄錄售賣,約十文錢一張。”
“不錯。然其弊端,爾等可知?”
朱允文目光掃過眾人。
徐敬漢再次開口:
“學生斗膽妄言。一來,內(nèi)容枯燥,多為官樣文章,百姓不喜亦不懂,故而最多在京城內(nèi)部流傳。”
“二來,出報周期過長,五日一輯,消息滯后?!?
“三來,雕版印制,費時費工,成本不低,售價十文,于小民而言,過于奢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百姓多不識字,縱有邸報,亦如廢紙?!?
這徐敬漢幾乎將朱允文心中所想說了出來。
“正是如此!”
朱允文贊許地看了徐敬漢一眼。
“故朕欲令新明社,亦辦邸報!然非舊邸報,乃《新明邸報》!”
“首要之變,在于內(nèi)容!”
他站起身,踱了兩步:
“百姓愛看你通政司摘抄的奏章嗎?愛看那些干巴巴的人事任免嗎?不愛!他們愛看什么?愛聽故事!愛看熱鬧!愛新奇之物!”
“所以,新明邸報上,必要的朝廷政令、新政解讀、前線捷報,要用白話寫出來。”
“此外,為了引人注目,還可以刊載引人入勝的演義,扣人心弦的小說,朗朗上口的話本。”
“將朝廷的意志,新政的好處,潛移默化地融入這些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之中,如此,百姓才會愛看,才會主動去傳!”
這個想法如同閃電劈開迷霧,讓眾人眼睛一亮!周文博興奮道:
“陛下圣明,以故事載道,寓教于樂,此乃妙法!昔日孔子刪詩,亦存鄭衛(wèi)之風,取其觀民風、知得失之意!此法古已有之……”
然而,徐敬漢的眉頭依然微蹙,他再次躬身:
“陛下此法,確能吸引識字之民。然如學生方才所言,天下小民,識字者不過十之一二。他們或許會為聽一段精彩故事,去茶樓花費幾文銅錢,但要他們花費十文去買一份可能看不懂的邸報,恐怕是難事?!?
“再者,若按陛下所言,在邸報上刊載話本小說,篇幅必然大增。雕版所需時日、所用梨木、匠作工錢,皆數(shù)倍于舊邸報。這省錢廣布四字,恐更難實現(xiàn)。”
朱允文微微一愣。他確實忽略了明初識字率的殘酷現(xiàn)實。
小說話本再吸引人,對文盲來說也是天書。
成本問題更是卡在喉嚨里的硬骨頭。
他腦海中飛速轉(zhuǎn)動,娛樂化加官方化的思路沒錯,但需要更直接、更普世的載體……
忽然,一個念頭如同火花般迸現(xiàn)!
圖畫!視覺沖擊力最強的圖畫,是個人幾乎都能看明白。
朱允文嘴角勾起一絲神秘的笑意:
“識字者少,那便讓不識字者,看圖亦能懂其意!”
“看圖?”眾人皆是一愣。
“秦逵!”朱允文朗聲道。
“取大張宣紙來!再備筆墨!”
很快,筆墨紙硯在御案上鋪開。
朱允文挽起龍袍袖子,拿起一支飽蘸濃墨的筆,在雪白的宣紙上揮灑起來。
他下筆極快,毫無章法,卻又充滿力量。
但朱允文并非寫字,而是畫畫。
眾人屏息凝神,伸長脖子看著。
只見朱允文筆下,先將偌大的白紙分割成一個個小小的方塊。
第一格:一位身披華麗甲胄、手持方天畫戟的英武漢子,傲然立于轅門之下。
第二格:漢將紀靈與劉使君劉備兩軍對峙,劍拔弩張。
第三格:呂布張弓搭箭,目光如電,箭頭直指遠方轅門。
第四格:畫戟小枝上,箭羽猶自顫動!呂布豪邁大笑,兩軍將士目瞪口呆。
……
朱允文還在關(guān)鍵處配上了簡短的文字:
“溫侯止戈!”
“看吾神射!”
“箭中畫戟小枝!”
“罷兵言和!”
一幅生動的“轅門射戟”連環(huán)畫躍然紙上!
暖閣內(nèi)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看呆了。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直觀、如此生動、如此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
即便是目不識丁之人,看著這幾幅連貫的畫面,也能大致明白發(fā)生了何等驚心動魄的故事、
“此乃……呂布轅門射戟?”徐敬漢第一個認出來,失聲叫道。
“正是!”
朱允文放下筆,指著畫作。
“此非丹青妙筆,朕稱之為連環(huán)畫!”
“取其意趣詼諧、敘事明快之意,以此法,將故事畫于紙上,線條簡單,示意清晰!”
“即便一字不識,看圖亦能明了大半情節(jié),若輔以簡單文字說明,或由識文斷字者在旁講解,更是事半功倍?!?
他環(huán)視眾人,目光炯炯:
“以此連環(huán)畫之法,刊于新明邸報之上,一則,圖畫直觀,婦孺皆懂,遠超文字,二則,新奇有趣,必能引人爭睹,還可將新政之利、燕逆之惡、忠義之勇,盡付畫中?!?
“其傳播之速,影響之廣,遠非舊邸報可比!”
滿堂皆驚!
看著御案上那幅雖然筆法稚拙卻充滿動態(tài)和故事感的“轅門射戟”,所有人都被這前所未見的形式震撼了。
“妙!妙啊陛下!”
“陛下天縱奇才!竟能創(chuàng)出此等奇法!”沈文淵也激動不已,“有此圖畫,新明邸報必能深入市井閭巷,婦孺皆知!”
王承業(yè)更是興奮得搓手:
“若以此法講述忠臣孝子、抗燕義士的故事,宣揚新政好處,其效何止百倍于枯燥文字?!?
暖閣內(nèi)充滿了年輕人由衷的贊嘆和欽佩之聲,氣氛熱烈。
然而,驚嘆過后,徐敬漢那務(wù)實的聲音再次響起:
“陛下,此法雖妙絕,然成本之困,依舊難解啊。”
“陛下此畫,雖只數(shù)筆,然要將其精細雕琢于梨木之上,所需工時,恐怕數(shù)倍于雕版文字。”
“一幅畫便需數(shù)日之功,若每期邸報皆需新畫數(shù)幅甚至十數(shù)幅,這雕版之費,耗時之久,人力之巨,恐非新明社初創(chuàng)所能承受?!?
“再者,紙張耗費亦將大增,售價若高,百姓依舊難購;若低,則虧空巨大,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