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老實人朱高熾
- 大明:開局為朱棣獻上避坑指南
- 余秦唐
- 2287字
- 2025-07-18 06:35:09
“咚!”
“咚!”
“咚!”
北平城東,靠近河域的地方,有一座非常大的營寨。
在營寨中能聽到里面傳來厚重的打鐵聲音,有時候,還會有火炮轟然的聲音。
營寨的外圍則是有著一營的衛所士兵,平日里會操練,以及養馬等,實際上是負責營寨內的火器工坊的安全防御。
也相當于是看守著火器工坊,不僅僅是防止外面的人闖進去,也防止里面的人攜帶一些機密出去。
經過了兩個月的基礎設施建造,先把外圍的營寨建造起來。
有著柵欄,還有著望樓等。
然后再由這些衛所的士兵們建造火器工坊,從六個實驗工坊,再到實驗火炮的場地,再到工匠們生活的區域等。
全都是按照顧誠提出來的一些要求來建造,用他的話來說,這些火器工坊中的工匠,那才是國之大才,得好生地重視。
唯有他們受到尊重,生活的質量提高,才會忠心耿耿,并且全力以赴,研究火器。
人得有一個上進心。
這就是激勵機制,以環境來形成一種激勵,形成一種壓力,讓他們之間開始競爭。
這樣一來,朱棣才可能獲得更強大的火器。
說白了。
就是想辦法讓這些火器工坊的工匠們自己形成一個有效內卷,為了那個爵位,為了榮耀,為了錢財,為了福利待遇,想盡一切辦法來提高火器的質量。
如果還是和以前一樣,火器工坊的工匠們也都是世代為匠,只要是保住自家手藝,那就一直能吃這一碗飯。
雖然不能發家致富,卻也能養家糊口吧。
沒有了壓力,也沒有動力,更沒有有效激勵機制,他們就相當于是寺廟里面的和尚,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每天就好像是一個生產機器,就好比六百年后的車間工人,每天都是進入工廠,麻木地打鐵、分裝火藥等。
根本就沒有心思去研究火藥,也沒有心思想辦法,創造更強的火器。
所以,在顧誠的講解之下,朱棣、朱高熾父子倆也是想明白了,更是非常贊同顧誠的話。
從而建造了這么一座新的火器工坊,原本在北平城內西南一角的火器工坊并沒有拆除。
這里則是成為了研究院。
原本的一些研究器材等等,大部分都直接搬到了城外,留下來的則是一些簡單的器具。
不過嘛,這里更多的是一些更專業的火器人才,在一起討論紅衣大炮的可行性,討論如何制造其他類型的火炮。
相當于是以理論為主了!
還會負責編撰《神機秘要》手冊,整理記錄每一次研究火器的過程,以及順著顧誠指導的方向,進行深入研究。
“紅衣大炮的技術要求并不是很高,主要在于這個炮膛,需要用到百煉鋼?!?
“可如何讓百煉鋼塑形成為炮膛,就又有了一些難度?!?
“若是我們擁有著溫度非常高的高爐,可以直接熔化百煉鋼,再以泥模澆鑄,或許可行。”
“對了,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銅皮鐵骨?!?
“我們還可以在炮膛的外面鍍一層銅,試一試穩定性如何?”
顧誠嫣然成為了這火器工坊研究院的老師,在前面給工匠們講述著紅衣大炮的研究方向。
朱高熾則是在旁聽。
原本,朱高煦、朱高燧也來旁聽,卻沒堅持下去,只覺得這些課程實在是太枯燥乏味了。
火器確實是一個很強大的武器,在戰場之上,也確實是能夠發揮出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德州一戰,他們以火器直接打的李景隆毫無還手之力。
瞿能都被他們給炸死了。
可是,讓他倆兄弟來研究院這邊上課,那就是為難他們了,聽又聽不懂,學又學不會。
也就來旁聽兩天,就直接放棄了。
而朱高熾如今則是負責北平火器工坊,所以,他必須要聽,還要學。
對于他而言,現在每天要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火器工坊、后勤管理、兩府四城的政務,官吏考核、官吏任命、廣納人才等,那都是他的活兒。
朱棣現在就只管打仗,操練將士們。
朱高煦、朱高燧兩兄弟也只管享受,就好像是這些活兒本就應該是朱高熾負責一樣。
只能說,老實人,實在是太好欺負了。
顧誠講完了課之后,就讓朱高熾先離開,他則是繼續和工匠們一起研究,如何提高炮膛的質量。
首先就是解決材質的問題,銅皮鐵骨,那也要鐵的質量合格才行,最好能夠煉出百煉鋼。
紅衣大炮的炮膛呈前敞后閉的管狀結構,炮尾閉合處設有點火孔,炮身重心兩側裝有圓柱形炮耳,可調節俯仰角度,底部配輪式炮架便于移動瞄準。
彈藥類型又分為實心彈,純鐵鑄造的球形彈丸,主要用于摧毀城墻、艦船等堅固目標。
其次則是集束彈,內含數十顆小鐵球的炮彈,射程較短但殺傷范圍廣,專克密集沖鋒的步兵。
紅衣大炮發射的時候,炮手先用裹紗布的木棍清潔炮膛,再從炮口依次裝入定量黑火藥包及炮彈。
火藥需用填塞器(藥杵)反復壓實,確保燃燒效率。
通過炮尾點火孔插入鐵針,刺破火藥包暴露火藥,再插入引信(火繩)。調整炮口俯仰角度后,拉動引信繩點燃火藥。
這基本上就是紅衣大炮的所有材料,顧誠一開始提出了設想,然后工匠們在一起討論,根據早年的虎尊炮等火炮,進行了研究和完善。
顧誠也見到過一些影視劇里面,點燃了火繩,然后炮彈從炮膛里面射出來,直接砸在城墻上。
所以,早起的炮彈,并非是里面還帶著火藥的那種。
這也是為什么,火器工坊在一開始的研究,造出來的幾架火炮,都直接炸膛了的原因。
當然,這也是顧誠記憶有一些模糊,并非是這方面的專業人才,自然無法完全說出正確的鑄造流程。
好在,現在經過兩個多月的研究,總算是找對了方向。
“先按照這種設想的方向進行打造,造出來之后,再繼續找問題,然后進行改良。”
沒辦法。
六百年后的一些大型研究,那也是原本就有著一些專業人士,他們差的就是一個模型,一個定論。
而現在,北平火器工坊差的太多了,專業人才、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工具,甚至是一個模型都沒有啊!
那自然也只能是先按照設想的模型來鑄造,造出來之后,哪里不對改哪里了!
顧誠現在的工作也并不復雜,第一是給朱棣寫史冊,第二則是給他講講課,第三就是這火器工坊的顧問。
這不,剛忙完了火器工坊的事兒,給出了火炮的改良意見。
顧誠回到家,又要拿著寫有朱祁鎮、朱祁鈺兩位大明帝王的相關史冊,到了王府。
朱棣可是催更了好一段時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