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殿下,大孫還行
- 大明:開局為朱棣獻上避坑指南
- 余秦唐
- 2209字
- 2025-06-19 08:06:08
“殿下。”
“殿下可曾記得當初,在下有言,史冊記載,殿下曾言太孫為‘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燕王朱棣點點頭,回道:“本王記得。”
顧誠這才繼續道:“殿下,史書記載仁宗為太子,失愛于成誼。”
“其危而復安,太孫蓋有力焉。”
“太孫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
“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他引用的乃是清朝大臣張廷玉對朱瞻基的評價之言。
說白了。
就是使勁兒地夸。
對于朱瞻基唯一的一點兒污點,也就是用銅缸炙死了他二叔朱高煦一事,閉口不提。
或者說,顧誠覺得不太適合在這時候道出這件事情來。
然而,燕王朱棣昨晚已經看過了顧誠所寫的書卷,對于朱瞻基這唯一的污點,也是了然于胸。
故此,朱棣直接摳字眼,問道:“先生所謂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此乃何意?”
燕王朱棣原本以為顧誠會按照其書卷上所寫的內容全盤托出,誰知道,顧誠卻盡是撿好的說。
對朱棣耿耿于懷了一個晚上的那件事情,是只字不提。
顧誠只好開口道:“這強藩自然是朱高煦、朱高燧二人,以及其他幾位藩王。”
“便是殿下以后打進南京、登基為帝,也一樣會繼續削藩。”
“畢竟……。”
有一些話不用明說,朱棣也應該明白的。
他自己就是藩王起兵謀反,奪了自家大侄子的皇位。
如此一來,朱棣登基為帝,自然也擔心其他藩王也學著他,開始起兵謀反。
朱瞻基登基為帝,漢王朱高煦就直接明著謀反,率兵想要攔截從南京回北平的朱瞻基呢!
藩王權柄太大,也是洪武朝遺留下來的禍根。
朱元璋原本是打算想要讓自家的兒子給自己戍邊,也想要老朱家的人掌控邊軍,以防武將形成藩鎮割據的場面。
畢竟,就算是藩王謀反,就算是天下亂了。
可中歸是自家的子孫在爭奪皇位。
不管是誰打贏了,再一次坐在了皇位上,那天下也是姓‘朱’!
不得不說。
朱元璋這一手算盤打的非常響!
可惜,事不遂人愿。
他的這種分封,看似合理,實際上非常不合理。
也頂多就安穩太平個一代兩代。
也就是朱標若是還活著,以太子之身份繼承皇位。
那他活到老,藩王們也只能跟著一起熬。
誰也不敢公然謀反。
喊什么清君側、誅奸臣這等口號,也沒用。
師出無名,就是師出無名!
朱標一聲令下,不說和他很親的淮西老將,就是朱棣這位四弟,都會帶兵勤王,維護朱標的皇位之穩固。
可當朱標死了、朱棣也死了。
那這下一代的藩王們,可就各有異心,很難安撫,也肯定不會再那么聽話了。
所以說,皇子戍邊,并非長久之計!
燕王朱棣聽完顧誠所言,輕輕地皺了一下眉頭,隨即很快舒展開來。
顧誠再一次左顧而言他。
看來,今日想要讓顧誠說出朱瞻基所做的那件事情來,是不太可能了。
也是,自己終于是抱上了大孫子,本就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卻因為自己昨夜手賤,非要去看顧誠所寫的書卷,看到了朱瞻基所做的那件事情,以至于現在無法釋懷。
心中猶如壓著一顆大石頭一樣,十分難受。
那也是自己自找不快。
“嗯,如此說來,以后,咱的太孫和咱那兩個兒子,還是有了爭執?”朱棣再一次問道。
顯然,已經不再想著咄咄逼人,讓顧誠說出那件事情來了。
顧誠則是盡量瞞著這件事情,在朱瞻基剛剛出生的時候,不宜讓朱棣知曉。
“殿下,這般情況,也是在所難免啊。”
朱棣見到顧誠不愿意說,也不打算深究。
“如此看來,不管怎么說,咱的這位大孫子,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好皇帝,然否?”
顧誠連忙道:“殿下,這是肯定的。”
朱棣這才笑了笑。
而道衍和尚也注意到了燕王朱棣似乎在心中放下了什么,他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改變了。
前不久,那位雄心壯志、心懷大位的燕王朱棣,回來了!
“大師,先生。”
“如今本王已經坐擁北平府、永平府,通州、薊州、遵化、密云,也已經掌控居庸關、松亭關。”
“然而,本王還是擔心遼王、寧王,此二位藩王手中,可是掌握著騎兵精銳啊。”
“便是不被本王所用,那也不能由其前來攻打北平吧?”
道衍開口道:“殿下奉天靖難,如今已經傳到了京師。想來按照顧施主所言,朱允炆必然會派出老將耿炳文。”
“殿下不如先行按照顧先生之所言,擊敗耿炳文,為我軍造勢。”
“等到耿炳文兵敗,朱允炆換將之時,殿下立即前往大寧,想辦法,誘使寧王出城,以假亂真,讓其被迫和殿下一起奉天靖難!”
道衍早就已經想到了如何解決遼王、寧王這兩位靠近北平的藩王。
在他看來。
遼王駐守遼東,手握遼東衛所五萬兵馬。
可遼王朱植未必愿意出兵勤王,這位太祖第十五子,在治理遼東,抵御高麗、蒙元上確實有功績。
但是這些功績都是老將郭英帶著人打出來的,并非是朱植親自帶兵作戰,這位王爺年少,聽到周王、湘王等人的遭遇,必然對朱允炆削藩心有芥蒂。
他必然不會愿意在這時候,幫著朱允炆平叛。
唯有寧王朱權聰慧有加,身處大寧卻還能有建樹,非一般的親王。
顧誠也想起史冊記載,朱棣如何巧賺寧王朱權的大寧軍,擁有了朵顏三衛這支蒙古人的精銳騎兵,道了出來。
燕王朱棣聽完,瞬間信心百倍。
“此計甚妙!”
這種能知曉未來之事的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
就好像是一場考試,你已經提前知曉了答案一樣。
燕王朱棣此時此刻就是這個心情了。
道衍和尚也捻著佛珠,開口道:“阿彌陀佛,殿下得顧施主,便是龍從云、虎從風,從此扶搖直上,必得大位!”
顧誠則是連忙謙虛道:“大師謬贊了,真要算起來,此計也應該是出自于大師之手。”
他自己有著幾斤幾兩,還是很清楚的。
燕王朱棣和道衍兩人都知曉他的身份,他也不過是劇透歷史罷了,又不是真的獻計。
可不能搶了道衍的功勞。
這黑衣僧相,別看一臉和善的樣子,心中卻也比較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