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醒》
作者:羅伯特勃萊
我的血管中有艦隊出發,
水道中響起細微的爆炸聲,
海鷗穿梭于咸血的風中。
這是早晨。整個冬天國土都蟄伏著。
窗臺鋪蓋著毛皮,庭院擠滿
伏著的狗,和捧著厚厚的書本的手。
現在我們醒來了,起床,吃早飯!
從血液的港口中升起呼喊,
霧,還有桅桿,陽光下木滑車的碰擊聲。
現在我們歌唱,在廚房地板上輕輕跳舞。
我們的整個軀體猶如黎明的港口;
我們知道主人離開我們去了白日。
董繼平譯
羅伯特·勃萊(Robert Bly)(1926-),美國“深度意象派”的代表詩人,已出版十多部詩集,三十多部譯詩集。主要詩集有《身體周圍的光》、《從兩個世界愛一個女人》等。
以勃萊為代表的“深度意象詩“試圖通過短促的意象跳躍深入到心靈深處的某一不受邏輯思維控制的契合點,在此特定瞬間,內在的意識和外在的世界融合成有機的整體,產生一個新的超現實的理想境界,從而架起了連接意識和無意識的橋梁。
所謂“深度意象”是在埃茲拉龐德所開創的“意象派”詩歌理論基礎上發展而來,“深度意象是靈魂深處的投影像,而非眼睛看到的圖像”(勃萊語),1974年,勃萊在與EkbertFaas的談話中解釋了他的看法。他認為,“深度意象指示的是心靈中的一個地理位置”,“包含著心靈的能量與運動”的意象。勃萊說:“讓我們把詩歌想象成動物。動物奔跑時帶著鮮明的流動的韻律,它們也有身體。意像就是身體,心靈能量在其中自由地運動。心靈能量不可能在沒有意像的陳述中運轉良好。”這種模糊的隱喻性理論陳述是勃萊詩歌主張的典型特征。
勃萊的詩歌理論是講得玄之又玄的,但如果僅僅從他這首詩歌所描述的內容看,不過是其生活場景的一個片段,詩歌中體現出的主要獨特之處在修辭手法上:
我的血管中有艦隊出發,
水道中響起細微的爆炸聲,
海鷗穿梭于咸血的風中。
開頭部分描寫了作者夸大了并以意象手法進行了修飾的自己的某種感官,
這是早晨。整個冬天國土都蟄伏著。
窗臺鋪蓋著毛皮,庭院擠滿
伏著的狗,和捧著厚厚的書本的手。
第二段是作者生活中環境與景物的描寫,同樣也是使用了夸張的意象手法進行修飾。后面兩段與此類似,而結合整首詩歌以及《蘇醒》這個標題可以發現,作品描述的其實就是作者起床時的感受。
盡管在修辭上有一定的新意,問題是這樣的內容可以帶給文學什么意義或者價值,將自己生活中的一個片段用高深的文藝理論指導下的詩歌技巧修飾一下,單薄的內容復雜的形式,這樣的詩歌有什么意義?
如果說當初埃茲拉龐德創建意象派理論為美國的詩歌領域開辟了一條道路的話,在這條路上進行探索而又聲稱繼承了意象派理論的后繼者顯得就遜色多了,龐德起碼在構建文藝理論之前,起碼還是研究了當時的詩歌領域技法的弊端并在深入借鑒中國詩歌基礎上提出的詩歌理論的改進,而勃萊所提出的深度意象派理論除在技法上炫技,理論上玄學化,而在內容上幾乎看不到有任何實質上的進步。
如果把詩歌認為就是形式,無異勃萊的形式要比龐德復雜,問題是用如此復雜的形式表現的是平淡無奇的日記體內容,形式的意義何在?不過奇怪的一個現實是,勃萊成功了,不僅如此,其詩歌理論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勃萊借助玄之又玄的詩歌理論把大量空洞無物的日常生活詩歌包裝成頗具先鋒色彩的詩歌作品,借助復雜炫目的形式取得了成功,投機主義在詩歌領域是行得通的,再貧乏的內容只要包裝手法高明都有可能糊弄一大票人。
現代詩歌由于理論的繁雜規則的高度自由,也使得很多打著各類XX主義旗號的詩歌理論大量泛濫,而一些形式上復雜怪異的作品也得以借著深奧理論的包裝而大行其道,如果形式唬人,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人無法一眼看清詩歌的價值與優劣,對其難以判斷,如果勃萊只寫了少數的幾首作品,這一投機的做法還有可能不會被看出馬腳,而大量的幾乎都是技法玄之又玄,而內容都停留在作者的日常生活上的詩歌作品使人發現,這不過是用一種模式對作者日常生活的無限復制。
為這樣的作品賦予價值是十分牽強的,而從文學史上發展的眼光觀察,某一詩人的日記所能夠為文學發展提供的推動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