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淺析希尼詩歌《圣人開文和烏鶇》
- 歐美現(xiàn)代詩歌評論
- k2152
- 1823字
- 2025-07-18 10:05:25
《圣人開文和烏鶇》
作者:謝默斯·希尼
還有一個圣人開文和烏鶇的故事。
圣人跪著,兩手伸直,在他修道院的
小房里,房間狹小,所以
他一只向上翻著的手便伸出了窗子,僵硬得
像一根橫梁,一只烏鶇落下來
在上面下蛋,定居,筑巢。
開文感覺到鳥蛋的溫暖,那小小的胸,縮進
翅膀、伶俐的頭和爪,他發(fā)現(xiàn)自己
被聯(lián)進了永恒的生命之網(wǎng),
他感動得滿心憐憫:現(xiàn)在他必需舉著手
像一根樹枝在日曬雨淋下好幾個星期
直到小鳥孵出,直到它們被喂養(yǎng)到羽毛豐滿學(xué)會飛翔。
不管整個故事是怎么想象出來的,
想象你自己就是開文。哪一個他?
是忘了自己的他,還是從脖子到刺痛的手指
一直處于痛苦中的他?
他的手指麻木了嗎?他仍然到感覺到他的膝蓋嗎?
或者地下沒有生命的虛無
蔓延上來穿過他?他的靈魂是否出了竅?
孤獨而清晰地映在深深的愛河上,
“吃苦而不尋求報償,”他祈禱著,
他以他的整個身子在祈禱
因為他忘掉了自己,忘掉了烏鶇
并且在河邊忘掉了河的名字。
(吳德安譯)
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1939-)愛爾蘭詩人。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95年,由于他的詩“具有抒情詩般的美和倫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跡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華”,希尼由于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xiàn)實歷史的奇跡。”而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
詩歌以第三人稱敘述描寫了一個事件,圣人開文在祈禱時一只烏鶇落在他的手上筑巢,開文因此而感動,雖然他要保護鳥巢必須要付出幾個星期都保持舉手姿勢不能動的狀態(tài),但是這依然使他“感動得滿心憐憫”。
隨后詩歌突然表示,這只是一個故事,而且要求讀者:“想象你自己就是開文”。
在詩歌中希尼提出了一系列有關(guān)痛苦與信仰的問題:
一直處于痛苦中的他?
他的手指麻木了嗎?他仍然到感覺到他的膝蓋嗎?
或者地下沒有生命的虛無
而在這時,情節(jié)又突然回到了詩歌前面描述的故事中,并表明圣人開文的觀點:“吃苦而不尋求報償,”他祈禱著,
由于沒有更多的背景資料,圣人開文是誰,有什么歷史背景無法得知,烏鶇在詩歌中似乎是弱小生命的象征。
圣人開文在祈禱時烏鶇落到他的手臂上筑巢具有一定的宗教神啟性質(zhì),而這一異象所帶給開文的感動其內(nèi)核卻并非宗教的而是對生命的感悟:
開文感覺到鳥蛋的溫暖,那小小的胸,縮進
翅膀、伶俐的頭和爪,他發(fā)現(xiàn)自己
被聯(lián)進了永恒的生命之網(wǎng)
宗教能否帶給人對生命的感悟?這個問題令人深思,因人出于自身功利性價值觀的訴求在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下并不需要對于自己無關(guān)的生命的價值進行思考,對生命的感悟?qū)τ谧匀蝗硕允敲撾x現(xiàn)實的。
而希尼在詩歌中通過構(gòu)建一個宗教場景而讓這一感悟的異象發(fā)生,進而請求讀者代入其中進行生命感悟的體驗。
圣徒開文要保護烏鶇必須要忍受痛苦,如果你是開文你將如何選擇?這被置于一個宗教故事的背景下讓人思考。但是作者其實并未給予讀者思考的空間,因在詩歌末尾作者描述了開文對于這一思考給予的解答:
吃苦而不尋求報償
乍一看這種情感似乎類似于宗教情感,而前文的故事也罷提問也罷不過是將讀者引入到這一宗教情感的思考上。宗教情感確實對于現(xiàn)實世界而言確實是超功利的,但宗教情感的直接對象是上帝或神祇,無論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都有死后的世界,而一切善舉在死后世界會得到相應(yīng)的報償,因此傳統(tǒng)宗教中的超功利情感其實本質(zhì)上也帶有功利性,而這一點在希尼這首詩歌中則無體現(xiàn)。而希尼的詩歌中圣徒開文所產(chǎn)生的情感是弱小的自然生物。人對于弱小動物生命的珍視與感悟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宗教情感,而其實是一種人文主義情感,而詩歌對于這種情感的表現(xiàn)更多是采取宗教模式對其進行的演繹,詩歌中希尼提出了一種精神價值,把對自然生命的尊重作為一種偉大情感推出,而在宗教故事的背景下其實所表現(xiàn)的是人性超功利的一面。
這使得詩歌具有較高的精神指向,不過在利用宗教背景演繹這一題材的手法上,個人認為,這樣的寫作容易造成誤讀,在詩歌末尾描寫了圣人開文對于祈禱的專注而忘掉了自己與他所保護的對象以及周遭的客觀世界,這使得詩歌中所體現(xiàn)的人文主義情感很容易被認為是宗教情感,而將這首詩歌定義為宣教類型的詩歌作品。
對于不具備理性的思考能力與價值判斷力的讀者,在讀這首詩歌時恐怕容易將這種對生命題材的演繹與對宗教虔誠性的表現(xiàn)混為一談,個人認為這是這首詩歌在手法運用上的一個缺點。
不過對于感悟生命而使人具備崇高的感情,脫離開宗教背景而進行純道德上的演繹是十分困難的,宗教固然具有一些思想上的局限性,但是如果不利用宗教作為背景,這一生命感悟主題將如何才能更好的推出?
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