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研究內容

一、研究框架

當今風險社會的沖擊為城市的發展增加了更多的風險與危機,韌性強的城市能夠在承受擾動的基礎上,快速吸收這些擾動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過抵御、吸收、恢復、適應、學習進而做出恰當的調適并恢復到平衡狀態。本書圍繞“規劃—建設—運行”全過程理念進行城市安全韌性研究,應對城市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及脆弱性。具體有以下內容:

其一,構建城市安全韌性“鐵三角”發展框架。本書在公共安全三角形模型基礎上,提出了城市安全韌性三角形模型。其中,冗余性、多樣性、多網絡連通性、適應性主要體現為城市承災系統的結構特點,協同性、快速穩定性、恢復力、學習力是安全韌性管理重點關注的功能特性。

其二,構建“全周期管理”理念引領城市安全韌性治理框架。按照“全周期管理”的理念,可以把城市基層社會運行和治理各環節作為完整鏈條,從全過程視角進行總體設計,把危機管理的意識、理念與方法融于日常管理之中,構建一個包含常態治理與非常態治理在內的城市基層全周期管理閉環,實現常態治理與非常態治理的無縫對接和一體化。具體而言,要形成一個前期預警準備、中期應對控制和后期總結復原的城市基層全周期管理閉環。在這樣一個閉環中,前、中、后三個環節緊密相扣,各部門要做到權責明晰、科學配合,保證信息流通順暢。

其三,構建城市安全韌性治理運行框架。在系統韌性治理上,立足長遠主動消除各種潛在風險隱患。本著“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進行城市安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協同韌性治理上,堅持“一主多元”的治理結構。其中,“一主”,即堅持黨的領導,城市安全應提升社會韌性治理“一盤棋”的意識;“多元”,即充分發揮政府、經濟組織、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城市安全社會韌性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在動態韌性治理上,建立健全風險預警與應急響應機制。具體說來,就是要完善城市安全重大風險源識別、報告、研判、預警機制。在精準韌性治理上,實現治理資源有效下沉:一是健全城市安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二是引導治理資源有效下沉。在創新韌性治理上,有效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要建立和完善城市社會風險大數據信息監測預警平臺,對城市海量信息進行分析研判,加強對城市社會風險的篩查和識別,形成最優的風險治理方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葵青区| 张家口市| 台前县| 安庆市| 昌邑市| 长海县| 天气| 从江县| 灵武市| 那坡县| 内丘县| 纳雍县| 东安县| 哈尔滨市| 青铜峡市| 星子县| 滦南县| 乃东县| 拜泉县| 铜梁县| 沛县| 建始县| 通海县| 拜城县| 开远市| 化德县| 清流县| 白玉县| 隆德县| 巩留县| 班玛县| 泾阳县| 巨鹿县| 特克斯县| 水城县| 荃湾区| 达孜县| 蓝山县| 舒城县| 翁源县| 老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