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徐奮進家附近,幾人跳下板車。這是一片老舊的居民區,雖然算不上繁華,但處處都能看出城市化的痕跡。街道兩旁的小商鋪林立,來往的行人步履匆匆。
徐奮進領著他們走進一座四合院,院子里熱鬧非凡。幾個晾衣繩上掛滿了各色衣物,幾個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鬧,歡聲笑語不斷。
“老徐回來啦!”
“這是帶客人來了?”
“哎呀,稀客稀客!”
七嘴八舌的問候聲此起彼伏。徐奮進笑呵呵地一一回應,看得出他在這里人緣不錯。孫青山默默觀察著這一切,心中若有所思。這種人際關系網絡,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或許會有幫助。
把東西安置好后,徐奮進搓著手說:“青山,你們先歇會兒,我去燒點水,咱們喝杯熱茶。”
徐奮進的母親熱情地招呼他們進屋,忙前忙后倒水張羅。老人臉上的皺紋里滿是慈祥,眼神中透著對遠道而來客人的關切。
“大媽,別忙活了,順道給奮進哥捎個東西罷了。還有事要辦,這就告辭了。”孫青山婉拒了老人的好意,聲音里帶著一絲歉意。
雖然徐母熱情,但徐奮進大嫂的眼神里卻帶著幾分防備和輕蔑。她站在一旁,雙臂交叉抱在胸前,嘴角微微下撇,目光在三人身上掃視。這讓孫青山心里有些不舒服,他下意識地握緊了拳頭,又很快松開。
“青山,跟我去招待所歇會!”徐奮進追了出來,臉上帶著歉意。
孫青山沉默了一瞬,最終點頭答應。他能感受到徐奮進的善意,不想讓朋友難堪。
“青山,我這嫂子腦瓜轉不過彎來,你別介意。”徐奮進有些尷尬地解釋道,臉上的表情像是在為家人的行為道歉。
“沒事,你想多了。令堂待客挺周到啊?我們不吃飯是怕給你家添麻煩。你也知道我的飯量,一頓能吃空你們家鍋。”孫青山笑著拍了拍徐奮進的肩膀,語氣輕松地化解了尷尬。
來到招待所,三人拿出介紹信開了間房。房間雖然簡陋,但比起山里的條件已經好太多。孫青山坐在床邊,手指輕輕撫過粗糙的床單,心中涌起一種奇妙的感覺。
換下厚重的棉襖,穿上輕便的絨衣外套,孫青山感覺舒服多了。他站在窗前,望著外面熙熙攘攘的街道,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這座城市的氣息全部吸入肺中。
“走,哥請你們整點好吃的!”徐奮進邀請道,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
“好啊,早就聽說四九城的炸醬面了,這回可得嘗嘗。”孫青山欣然應允,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來到面館,孫青山也不客氣,一口氣干掉五大碗面條。他大口大口地吃著,臉上滿是享受的表情。不得不說,這炸醬的味道確實比自己做的香。濃郁的醬香混合著面條的勁道,在口中綻放出美妙的滋味。
“帶你們在老BJ轉轉。”徐奮進提議道,眼中帶著幾分自豪。
孫青山咽下最后一口面條,擦了擦嘴,笑著說:“不用了,我們自己轉轉就行。你趕緊回去處理那些山貨吧,等你忙完了再帶我們看房子。”
目送徐奮進離開,孫青山帶著小柱和鐵漢沿著復興路向東走去。街道兩旁的建筑鱗次櫛比,各式店鋪林立,路上行人如織,自行車鈴聲此起彼伏。三人走在人群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脈搏。
“青山哥,這里的人真多啊!”小柱感嘆道,眼睛四處張望,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好好干,以后你們也能在這買套房子,成為四九城的一分子。”孫青山笑著說,眼中閃過一絲憧憬。
“我可不敢想,沒工作光有房子也不頂用。還是跟著青山哥你在山里打獵采藥吧。”小柱撓撓頭,憨厚地說。他的話語中透著對現狀的滿足,卻也隱隱帶著對未知的畏懼。
“哈哈,買了房不一定非要住這兒。給下一代留個窩,總不能讓他們一輩子困在小柱里吧?”孫青山笑道,語氣中帶著對未來的規劃。
不知不覺間,三人已來到天安門廣場。廣場上人頭攢動,紅旗飄揚,莊嚴肅穆的氣氛撲面而來。
“這就是天安門啊,真氣派!”鐵漢忍不住感嘆,仰頭望著巍峨的城樓,眼中滿是敬畏。
孫青山眼珠一轉,有了主意:“來,我給你們拍幾張照片。回去找媳婦時拿出來,保管能騙到漂亮姑娘!”
“咱們得找個人幫忙拍照。”孫青山環顧四周,目光在人群中搜尋著。
正巧這時,一個穿著軍大衣的青年走了過來。他脖子上掛著相機,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
“哥幾個,要拍照嗎?”青年笑呵呵地問道,眼睛里閃爍著精明的光芒。
孫青山打量了對方一眼,見他一副老練的樣子,便點頭道:“正好,幫我們拍幾張。”
“沒問題!”青年爽快地答應了,“你們想拍哪里?”
“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還有毛主席紀念堂。”孫青山列舉了幾個地方,語氣中帶著一絲向往。
青年聽罷,拍著胸脯保證道:“哥們兒放心,更別提那些地段,把整個京城都翻個底朝天,我這相紙也夠用!”
說著,他拉開軍大衣,掏出兩部寶麗來,還從挎包里掏出幾盒相紙給孫青山看。孫青山暗暗點頭,這青年倒是有備而來。
“一塊錢一張,行不?”孫青山問道,眼中閃過一絲精明。
青年略一思索,回道:“一塊錢一張沒問題,不過得至少拍三十張。”
孫青山笑著掏出一把大團結,在青年面前晃了晃:“成交!先給我們仨來張合影,再一人一張單人照。”
就這樣,孫青山他們找到了一個免費的導游兼攝影師。青年的熱情和健談讓原本拘謹的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起來。
接下來的一整天,青年帶著三人游覽了天安門廣場周邊的景點,邊走邊給他們講解各處的歷史典故。孫青山聽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問。這青年果然是個活地圖,對四九城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
“你看那邊那座建筑,”青年指著遠處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說道,“那是天安門城樓,建于明朝永樂十五年,當時叫承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