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政府總共十三個州:幽州、并州、涼州、司隸、冀州、兗州、豫州、青州、徐州、荊州、益州、揚州、膠州。
行政方面:中央與地方,中央里面就是三公、九卿、尚書臺,其中三公和九卿是解決門面問題的官員沒有實際的權力,尚書臺就是皇帝的辦公秘書,代皇帝起草文件、施發號令;地方就是刺史(牧)、郡守(相)、縣令(長)
軍隊:中央軍和地方郡的部隊還有邊防軍
其中中央軍又分為北軍和南軍,北軍大概5000人分別由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各統千人;南軍負責宮廷禁衛,由光祿勛統領,下屬虎賁、羽林等郎官,兵力約2000人;還有就是城門校尉守衛洛陽十二城門。執金吾巡邏京城。
地方軍:郡國兵,由太守和都尉統領,平時治安戰時出征。
邊防軍:東漢主要是對抗涼州的羌、并州和幽州的鮮卑、烏桓所設置軍隊。大家熟悉的董卓和公孫瓚、馬騰、邊章就是邊防軍。
軍隊的統帥的核心就是三級制:將軍、中郎將、校尉。
行政的核心三級制:刺史、郡守(相)、縣令(長)
這些都是臺面上的權力分配,真正波瀾都在臺面之下,我們慢慢會深入
洛陽朝廷把全國劃分成十三個州,派刺史去監督,相當于刺史代表的皇帝,初始還沒有州牧。面對朝廷衰落的這種局面,各州的地方官跟幽州都差不多開始私設武裝了,又加上黃巾起義,地方郡守那三五千兵根本無法抵擋。自己兄弟劉焉給朝廷了一個夾帶私貨的建議,就是成立州牧,與其放任地方自己設立武裝,不如朝廷直接擴大刺史的權力,搞一個州牧去成立朝廷可以直接管轄的武裝。這個建議朝廷還是部分接納了,第一批派了幾個情況比較嚴重的州比如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璋、徐州牧陶謙、豫州牧黃琬。
封建社會,所有的既得利益都要落到土地、礦產和人口上去,所以臺面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整天在爭爭吵吵、你死我活,實際上都是為了臺面下邊的那些利益,沒有幾個人是真正為了朝廷。這些人物的奮斗結果就形成了地方上的豪強大族所控制的生產單元。比如農業里的田莊、手工業的原料的鹽鐵礦,還有就是士族對知識和思想的控制。
不管是誰來統治社會都繞不開這些實際的掌控者,地方豪強和世家大族的弱點就是,由于當時的生產力不發達限制了他們的勢力范圍不會特別大,但就是這種大大小小的經濟塊填充了皇帝與普通人之間的縫隙,他們向上可面皇帝,向下管理大眾,導致皇權對它又愛又恨。整個中國的封建史,其實就是皇帝和地方豪強的博弈史。
東漢的這些塊狀經政體大致有:
扶風馬氏:從馬援到馬皇后,后轉經學的馬融,漢末馬騰、馬超、馬岱;
扶風竇氏:從劉秀期竇融歸漢,封涼州牧、曾孫漢章帝的皇后和大將軍竇憲;
弘農楊氏:東漢安帝時期有著關西孔夫子的楊震(太尉)和他的后代楊秉(太尉)、楊賜(太尉)、楊彪(太尉)、楊修;
汝南袁氏:從漢明帝劉莊始一代袁安(司徒)、二代袁敞(司空)、三代袁湯(太尉)、四代袁逢(司空)袁隗(太傅)、五代漢末袁紹袁術;
潁川郭氏:漢章帝時期的郭躬(廷尉)、二代郭鎮(廷尉)、三代郭禧(太尉)、四代郭鴻(司隸校尉)、五代郭嘉;
潁川韓氏:韓棱(司空)、韓輔(趙相)、韓演(司徒)、韓馥(冀州牧)
潁川荀氏:荀淑八子、東漢末期的荀彧;
清河崔氏:師從鄭玄的崔琰是冀州士族的核心人物,先支持袁紹后轉曹操;
太原王氏:王允(司徒)、到了魏晉變的很繁盛;
下邳陳氏:經學起家后至靈帝時期的陳球(太尉)、陳珪(沛相)、陳登;
等等。
當這些家族面臨社會的動蕩的時候,各自都會有自己的選擇,他們的選擇最后就決定了他們的沉浮。就拿扶風馬氏來說,到了馬騰和馬超時期,他們決定與曹操對抗到底,最后全族被滅,扶風馬氏就剩馬騰、馬岱少數幾個跑去蜀漢。有些家族選擇正確,能在歷史中名留很長的時間,像司馬家族的司馬懿后來能為晉朝的建立創下基業。這些豪門士族從東漢末期到唐朝末期是歷史的走向的實際掌舵者,大部分人認為是黃巢把他們徹底剿滅了。
王莽時期西漢政權的沒落,就是因為這些世家大族的崛起,控制了西漢的土地,于是王莽想通過自己的新政來收回歸中央管轄,但遭到了這些人的反對,其中光武帝劉秀就是其中之一,后來王莽失敗了。親身經歷者劉秀哪里還敢動這些人的利益,所以東漢政權就是建立在皇權和世家大族的聯合之下的政權,這種不穩定的基礎導致了東漢政權至漢章帝后就動蕩不安。
第一階段是皇權與外戚之間的拉鋸戰,內耗特別嚴重;第二階段別的世家豪族在不斷成長,皇權不但面臨外戚的威脅還要面臨其它豪族的威脅,所以才有的桓靈二帝的黨錮運動;第三個階段就是窮苦大眾活不下去要造反,黃巾起義打掉東漢朝廷的最后一點資本;第四階段一個邊疆軍閥董卓就可以一錘定音,把東漢的供桌砸的稀爛,就剩一塊'漢骨舍利'--漢獻帝;第五個階段就是后來曹丕把東漢最后的舍利骨也扔了,東漢實體徹底消失在茫茫的歷史之中。
再往下一層就是最脆弱的貧苦大眾,起初他們中的小部分人可能還擁有一點土地,抵抗風險的能力很小,稍有不慎自己的那點土地就會被豪族兼并,最后流離失所,這些人當中有能力有體力的被豪族士家的莊園收納成為農奴和兵源,沒能力沒體力的人只能流浪,等到荒年災年,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要被餓死,白骨累累、尸橫遍野。東漢末期,桓、靈、少、獻就處在這種情況之下。
哪里有尸橫,哪里就有起義的市場,張家三兄弟當然要充分地開發,一句“蒼天已死,黃天當道”,東漢大地就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