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高處不是為了看,是為了聽】
那年風起太行,水漲黃河。
百姓不安,草木躁動,天象混沌。
有人說:“天要變了。”
有人說:“人心要散了。”
當時掌王位者,姓伊祁,名放勛。
他不說話,不設法,不召眾,
只是獨自一人登上太行山頂,
站了整整三日。
第一日,風急。
隨臣問:“陛下在看哪邊亂了?”
他沒回,只伸出手指向天邊——那風不是刮,是嘶喊。
第二日,雨至。
隨臣撐傘,他揮手拒絕。
雨水濕透衣襟,腳底爛泥寸寸陷入。
他只說了一句:
“天地要說話的時候,人就該閉嘴。”
第三日,云靜,水退。
他閉目良久,終于下山,輕聲道:
“天的話我聽完了,人心還沒順。
接下來得找一個,能讓老百姓也靜下來的人。”
這時候,沒人知道他將要破古例,不傳子。
他回朝,退位前只留下幾句話:
“坐得高,不等于分量重。
傳子,是傳骨血;傳位,要傳得起天命。”
后來,四岳舉賢,遍訪九州,選中一人:舜。
他不是貴族,不是名門,
只是一個能讓家里暴父啞口、村里惡弟收聲的人。
堯見他,不問才,不問德,
只與他同坐一案,看他寫一封給父親的家書。
讀完,他放下筆,說:
“我不問你怎么管天下,
我只知道——你能讓一個家里不打架,
你就有本事讓天下少打幾仗。”
傳位之日,無儀仗,無鼓樂。
堯把玉璽、王冊、青銅斧,一件一件遞給舜。
最后他只問了一句:
“你聽天了嗎?”
舜沉聲回答:
“我先聽人。人靜了,天就聽得見了。”
堯笑了,從位上起身,走向黃河之畔。
那一夜,雨落不驚雷,風起不驚禽。
他望著水面,輕聲念道:
“我這一生,沒把天治好,
但我聽得見它,
也教得出下一個聽得見它的人。”
《史記》稱他為“圣人之君”。
《聽天錄》記他為:
不是最能治國的,
而是那個最先閉嘴,認真聽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