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科普教育叢書:中醫穴位養生
- 張曉天 馬俊堅主編
- 790字
- 2025-04-29 18:07:05
第二節 按摩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適應證
骨傷科:
扭傷、落枕、頸椎病、肩周炎、膝骨關節炎、急性腰扭傷、慢性腰肌勞損、跟痛癥、骨折后遺癥等。
內科:
中風、面癱、頭痛、眩暈、心悸、失眠、郁證、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嘔吐、呃逆、泄瀉、便秘、脅痛、水腫、糖尿病等。
婦科:
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盆腔炎、產后乳少、圍絕經期綜合征等。
五官科:
耳鳴、耳聾、近視、鼻炎等。
二、禁忌證
1.懷孕婦女的腹部、腰骶部慎用手法刺激;部分穴位(合谷、肩井、三陰交)可能引起流產,不宜按摩刺激;其他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重刺激手法。
2.高熱者,患有急性傳染病者如急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骨與關節結核等,不宜按摩。
3.皮膚破損、感染或有嚴重皮膚病者,病損局部不宜按摩。
4.骨折者,病變部位不宜按摩,骨折后遺癥或骨折康復期除外。
5.出血性疾病或有活動性出血的部位,如胃潰瘍出血、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急性腦出血等。
6.嚴重的心臟病、惡性腫瘤部位,以及患有精神疾病情緒不平穩和酒后神志不清者。
三、注意事項
1.手法操作要熟練,用力要適中,先輕后重,由淺入深,嚴禁暴力或蠻勁損傷皮膚筋骨;手法應協調柔和,切忌生硬粗暴,應在所練手法有一定基礎時為他人進行按摩。自我按摩也應掌握一定的手法。
2.應選擇舒適體位,無論臥位、坐位、俯位,都應感覺舒適。
3.手、指甲要保持清潔。有皮膚病者不能給他人按摩,也不能讓他人為自己按摩,以防相互傳染。
4.治療時應避開骨骼突起部位,以免損傷骨膜。老年人的骨骼變脆、關節僵硬,兒童皮薄肉嫩,在按摩時不可用力過大。
5.穴位按摩過程中,如有不良反應,應暫停按摩,保證治療安全可靠。如出現發熱、發冷、疲倦等全身不適癥狀,屬正常現象,應堅持治療。
6.足部按摩后,不可用冷水洗腳,可用手紙擦去多余按摩膏,穿上襪子保暖。晚上睡前洗凈油脂,并用熱水浴足15分鐘。
7.飯后1小時內或腹脹時,劇烈運動和極度疲勞者,饑餓狀態,均不宜立即進行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