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高觀投資框架
買一些股票,耐心等待上漲,然后賣掉。如果股票不漲,那就不要買。
——威爾·羅杰斯(Will Rogers),
美國幽默作家與社會評論家
新冠疫情的暴發給了我寫書的時間,我的妻子麗爾的鼓勵讓我最終開始動筆。在那段日子里,我去不了亞洲,無法與高觀投資者會面,也未能出席美國奧杜邦學會(National Audubon Society)的董事會會議。在各處受限的環境下,麗爾仍耐心十足地傾聽我這個初次執筆的作者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
本書記錄了高觀投資30余載風云際遇。它是我獻給所有高觀長期投資者的一份薄禮,是他們構筑了我們的“高觀社群”,讓我們得以傾注熱忱投資于亞洲這一方興未艾的地區。在此,我衷心感謝過去幾十年始終對高觀投資給予鼎力支持的所有同僚、高管、顧問和朋友。
不是我自夸,如果能夠穿越回而立之年——那個時候我還在探索構筑高觀投資框架——我正希望能讀到這樣一本書。
本書意在解答兩個簡單的問題:
(1)高觀投資是如何成功的?
(2)高觀投資如何能確保未來的成功?
30年來,我們以14.3%的速度持續增長,平均每年的表現較大盤高出6.5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我們為高觀投資者帶來了14.2%的回報。在我們的基金規模從小型擴增至中型,又發展為大型的過程中,我們始終跑贏大盤。以前我選股時,我們每次的表現都更勝一籌,現在我幾乎不選股了,而我們的表現依然出類拔萃。
唯一合乎邏輯的可信解釋便是,我們的成功源自對高觀投資框架始終如一的貫徹,這讓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
本書以細膩的筆觸詳述從未披露過的高觀投資框架(見圖0-1)。通過了解環環相扣的六大要素,高觀社群中的投資者能夠輕易掌握高觀投資框架的本質。然而,在這一歷程中的精彩故事、波折經歷、有趣的人物和公司、慘痛教訓與歡樂時刻,卻鮮為人知。

圖0-1 高觀投資框架
? 高觀投資框架脈絡
本書內容分為四大部分:
(1)熊市:此部分講述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高觀投資在亞洲經濟瀕臨全線崩潰之際歷經的浮沉。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總結了在熊市中幸存的重要經驗教訓。
(2)高觀投資框架:此部分介紹了高觀投資理念,以及其如何依托高觀投資的商業操作,交付出色成果。我們將首次解讀如何為投資者和公司實現安全邊際。
(3)高觀投資在中國(1985—2021年):此部分追溯了高觀投資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夢,到近年來投資全球企業翹楚的發展歷程。
(4)高觀投資之聲:高觀投資委員會的四名成員圍繞重要投資課題,分享各自的洞見。
? 如何講述高觀投資的故事
我們立足四個部分,將高觀投資的故事娓娓道來。
第一,書中收錄了有關公司、高管、員工以及重大事件的精彩故事。生活其實就是一連串的故事,而故事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我和合伙人們確實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高觀投資框架建立的過程中,失敗案例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同樣不容小覷,因此我們也將分享曾遭受的挫折。
書中除了慘痛教訓和選股失敗的故事,還穿插著對“亞洲新贏家”的介紹——它們是高觀投資過去30年里投資的一些翹楚。
第二,我希望《鑄就》能夠成為一本相對嚴肅的投資書。經典投資著作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對我的職業生涯和高觀投資的成功都大有裨益。讀書和人際交往幫助高觀投資獲得了眾多良師益友和好書:老羅蘭士(Richard H. Lawrence, Sr.)、喬納森·布什(Jonathan Bush)、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彼得·林奇(Peter Lynch)、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麥嘉華(Marc Faber)、約翰·特萊恩(John Train)、利昂·利維(Leon Levy)、大衛·史文森(David Swensen)、約翰·聶夫(John Neff)、約翰·博格(John Bogle)、杰里米·格蘭瑟姆(Jeremy Grantham)、《杰出投資者文摘》(Outstanding Investor Digest)、特許金融分析師必讀的《經典:投資者選集》(Classics: An Investor’s Anthology),以及科恩(Cohen)、津巴格(Zinbarg)和澤克爾(Zeikel)的《投資分析和投資組合管理》(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杜邦模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能夠站在這些巨人的肩頭,高觀投資倍感自豪。
以上以及眾多未能提及的良師益友讓高觀投資像一塊海綿一樣迅速、大量地吸收著養分,并最終助力塑造了高觀投資框架。我的父親和喬納森·布什控制管理資產規模的方式無疑推動了高觀投資的法定認購上限的設立。麥嘉華對熊市的描述指導著我們度過艱難時期。約翰·聶夫對投資組合構建的思考方式影響了我們近30年。《杰出投資者文摘》上翔實的公司分析方式展示了我們需要對所持股份了解到何種細致入微的程度,這對高觀投資而言至關重要。如此等等。
我并不期待自己能寫出一本投資巨著,但我希望“高觀投資理念與商業操作”“亞洲新贏家”“售股的藝術”,以及講述我們慘痛教訓的故事能夠為當前以及未來的投資專業人士略盡綿薄之力。
第三,我很高興《鑄就》給了我一個平臺來感謝杰出的亞洲高管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他們出色地管理著企業,與他們一起工作是一種享受。我非常敬佩當代亞洲企業家。當然,我也遇到過目中無人的自大狂和利欲熏心的管理者,但總體而言,亞洲的首席執行官們不僅直覺敏銳、聰明,而且有勇有謀、高瞻遠矚。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優秀的企業領導力是一種天賦,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逐漸認識到,這是一種通過辛勤工作從頭培養起來的技能。因此,這么多“亞洲新贏家”的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四,本書將節選高觀投資季度報告中的內容,這些摘錄與所討論的主題直接相關,并且都是在事件發生時寫下的。我希望這些實時報告能夠提供準確的歷史視角,以及只有第一手資料才會具備的洞察時效。其中的一些節選內容經過了適度編輯,以使其更加清晰明了,但保持原意不變。
? 高觀投資的高管團隊
要講述高觀投資的故事,就必須先介紹我們的高管團隊。他們是讓一切成真的關鍵。我們的團隊規模不大,但目標明確,才華橫溢,兢兢業業,具有完美執行高觀投資框架的能力。高觀投資的資深高管團隊成員包括:
? 合伙人兼首席投資官:史懷正(James Squire)
? 合伙人:馮良怡(Leonie Foong)
? 合伙人:梁鴻標(William Leung)
? 合伙人兼首席運營官:莫艾倫(Alan Morgan)
多年來,對經典投資著作、杰出投資者和高潛力公司的專注與熱情,將高觀投資的員工緊緊凝聚在一起。
高觀投資框架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平臺,整個團隊共同努力收獲的成就遠大于任何個人獨立取得的結果。我們一致認為,公司基本面分析對于投資決策而言至關重要,對團隊精神的推崇讓我們能夠在亞洲各地穩健投資。
然而,團隊的成功也不應掩蓋個體為高觀投資帶來的多元化個性、經驗和優勢。我們共同面對著充滿刺激、趣味和挑戰的工作,所有人都積極貢獻、熱烈討論、用心傾聽并相互尊重。本書講述的不是“我”,而是“我們”。誠然,我在1991年創立了高觀投資有限公司,并構建了高觀投資框架的核心組成部分,但其執行和所取得的成就都是“我們”的功勞。
? 經驗教訓
出乎意料的是,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一些在高觀投資30多年投資管理業務歷史中,僅有耳聞但未知全貌的情況:
? 錯誤是用來學習的最好機會。
? 香港為我們提供了茁壯成長的肥沃土壤。
? 熊市是我們必須大顯身手的重要時刻,在熊市中切不可錯失良機。
? 亞洲新贏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07—2013年的中國熊市中不斷涌現,為高觀投資帶來了超額收益。新贏家如亂世英雄般崛起,展示了強大的亞洲企業領導力。
? 短期的成功固然可喜,但長期持有才是游戲的關鍵。高觀投資30多年的歷史,正是全體高觀人最引以為豪的所在。
? 我們首次定義了什么是“高觀投資安全邊際”,在我從事投資管理業務的40多年來,一直沒有對這一概念進行深入梳理。
? 而且我們發現,成功的資產管理公司在實現卓越業績的同時,還需要通過有效的商業操作向股東交付業績。
? 香港,我們的家
我在1985年來到香港,當時正值亞洲有史以來變革最劇烈的時期。我常說,與其說我聰明,不如說我幸運。在1985年的香港,我的幸運超乎想象。當時的香港,企業家云集,是冥冥之中吸引著我的夢想之地。
就在1984年,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隨著香港回歸被提上日程,許多香港人移民溫哥華,而我卻認為這是香港即將大放異彩的信號。
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轉變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向,我們也一步步見證著這位“總設計師”成為20世紀最受高觀投資尊敬的領導人之一。
經濟特區的建立,標志著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發生巨變。香港的企業家們率先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 * *
我們的故事從這天講起: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歸中國的前夜。當天晚上下著大雨,麗爾和我還有朋友們在我們位于太平山頂的公寓里開派對,等待著香港回歸中國時刻的到來。
我當時并不知道兩天后泰銖就會貶值,生活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我從未經歷過的,當然也沒有做好準備。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即將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