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托車產品領域,建設集團從深度消化吸收引進技術開始,邁出發展的第一步。技術引進為集團打下堅實基礎,在此之上,建設集團以穩健的節奏推進自主開發工作。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自主開發、聯合開發、委托開發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推動建設集團在摩托車產品領域不斷前行。
一、消化吸收及自主開發
回顧1980年至1995年這段時期,建設廠在摩托車開發領域的探索之路,主要圍繞著對雅馬哈技術的引進、消化及吸收展開。以這一堅實基礎為依托,建設廠逐步推進自主開發進程,其中小排量車型成為重點攻堅與突破的研發方向。
1980年,建設廠成功推出旗下首款摩托車JT50,這一具成果,正式拉開了自主研發的序幕。緊接著,在1982年至1984年期間,通過技貿合作的創新模式,建設廠引入了CY80彎梁車型摩托車。這一舉措為后續的技術沉淀與自主開發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1984年至1986年,為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建設廠專門設立了摩托車研究所。在研究所的潛心鉆研下,JS50Q-2車型成功問世。隨后,1988年至1989年間,JS50Q-4及其系列產品也順利推向市場。1990年至1992年,經過不懈努力,JS60的研發工作圓滿完成。1992年至1995年,建設集團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戰略調整,設立了開發部,原摩托車研究所并入開發部后更名為開發部二所。以此為契機,建設集團正式進軍踏板車領域,先后成功推出JY50QT以及60cc、80cc踏板車。同時,借助引進的雅馬哈先進技術,成功開發出JS150中排量太子車型摩托車。1995年,建設集團再次引入雅馬哈技術,合作開發出JY55T踏板車以及JY50QT/JY48T仿古車。
1995年至1997年,建設集團的摩托車研發步入了消化吸收深化階段。建設集團研發團隊對前期引進的技術進行了深入剖析與鉆研,成功開發出JS50QT-2、JS60T、JS80T等多款車型。1997年,研發團隊進一步挖掘雅馬哈技術潛力,成功推出JS125T、JS150-A兩款極具市場競爭力的車型。在1996年至1997年間,建設集團采取了雙軌并行的發展策略。一方面,持續引進雅馬哈技術用于基干車型的開發,并通過深度消化吸收技術,不斷拓展車型種類;另一方面,積極嘗試借助社會資源,開發符合市場趨勢的跟風產品。1997年,集團成功引進日本雅馬哈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JY110車型。1998年,基于CY80的成熟技術,開發出CY80-A、JS80-5等CY80系列化產品。在JY55T成功的基礎上,研發團隊進一步消化吸收日本雅馬哈技術,合作開發出JY50QT-2、JY60T-2、JS50QT-5、JS60T-5等多款車型。
1999年10月,建設集團迎來了技術研發體系完善的重要階段,正式成立技術中心。技術中心下設民品研究所(民研所)與綜合技術處(綜計處)。民研所主要承擔摩托車(含ATV)成車及發動機新產品的設計、設計定型等核心工作,是建設集團技術創新的前沿陣地。綜技處則負責標準化、情報信息、翻譯、技術推廣、科技檔案、計算機管理等技術支持業務,為建設集團的技術研發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保障。2000年7月,技術中心新設立檢測評價處(評價處)。評價處的主要任務是依據產品設計和生產質量一致性抽檢計劃要求,對摩托車整車、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進行嚴格檢測與試驗,并根據車型開發進程開展相應檢測工作,確保每一款產品都符合高質量標準。在此期間,2000年,集團在JY110的基礎上成功開發出JS100T車型;2002年,又成功開發出JS110-V車型。
在自主開發的漫漫征途上,建設集團努力開拓,在技術創新的廣袤天地中篤定前行。1996年,憑借深厚的研發功底與不懈努力,集團成功打造出搭載35cc二沖程風冷發動機的JS35LL助力車。1997年,成功開發出第一款越野車JS80PY。緊接著,JS125Y越野車也乘勢而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化的選擇。2002年,建設集團攻克技術難題,推出JS250ATV全地域四輪車。此款產品的誕生,填補了建設集團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在全力投入自主研發的同時,建設集團始終保持著對市場動態的敏銳洞察。在1997年,建設集團利用社會配套體系跟風開發,推出了JS100車型。1999年,JS50QT-10、JS100-8、JS125-12/A、JS150GA等多款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車型如雨后春筍般接連問世。2000年,建設集團繼續在摩托車研發領域深耕細作。JS100-3、JS125T-4A、JS125T-2等車型先后完成研發并成功推向市場。直至2002年,JS125-21、JS150-10等車型也相繼完成開發工作。
自2003年起,建設集團便精心推行新品工程,積極采用多種產品開發模式,穩健地推動產品研發與創新的前行步伐。
其一為與設計公司協同合作的開發模式。2003年之初,建設集團便與設計公司攜手開啟合作征程,雙方齊心協力,將全部心力傾注于JS110-B、JS125-4D等首批合作項目的深度鉆研與開發工作之中。
其二是產學研合作開發模式。建設集團借助委托開發、聯合開發、技術轉讓、成果共享、產教合作以及共建開發機構等多元路徑,逐步搭建起以企業為核心,科研院所廣泛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學研合作機制。自2003年起,雙方圍繞整車匹配技術、計算機仿真技術、舒適性定量評價方法、振動控制、排放達標以及噪聲控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有條不紊地展開合作研究。
其三為全新開發與改進開發有機融合的自主開發模式。在充分引進并深度消化雅馬哈技術,積累相當豐富經驗之后,建設集團積極且有序地開展自主開發工作。2003年,集團新設知識產權處,并組建產品改進一、二、三處,專門負責產品的改進開發任務。直至企業搬遷之際,已圓滿完成 50余款改進車型的開發、試制以及上市等相關事宜,成功達成全新開發與改進開發的深度交融,讓改進產品切實成為新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四是協同開發模式。2005年,建設集團開始探索協同開發模式,全力推動整機廠與零部件廠之間的協同開發工作。在2003年,憑借新品工程的有力推進,眾多新產品順利投放市場,進一步豐富并完善了建設摩托的車型品類。當年成功開發出JS50QT、JS110-3H、JS125-4X/4B、JS150-19、JS250ATV-A等多款車型。
2004年,集團新設立試制車間,主要負責新產品零部件的試制工作。這一年,成功開發出JS110-B/H、JS70Y/90Y、JS125-4V/4W、JS150Y-A等車型。2005年,技術中心評價處成功引入ISO17025標準,并正式成立摩托車檢測中心,精心構建起實驗室國家認可質量管理體系,最終成功獲取CNAS國家實驗室認可證書。該年度開發出JS400ATV、JYM110、JS125-F、JS200GY、JS80PY(F3)等車型。
在2006至2008年間,建設集團步入“五芯”戰略實施階段,主要聚焦于中高端和戰略性產品的開發。在此期間,開發出JS125-6A、JS125T-C、JS250ATV-5、JS110-J、JS250ATV-8等極具代表性的產品,同時推出JS110-C“3C”認證改進、JYM110/JY110/JS110-BF2“3C”認證改進、JS125-28A等改進產品。此外,還依照計劃穩步推進JS150-B、JS125-6C、JS110-K、JS400ATV-5(CVT、水冷)、JS700ATV等重點產品項目。
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999年12月,國家人事部批準建設集團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為集團在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領域掀開嶄新篇章。經過數月緊鑼密鼓的籌備,2000年4月,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建設集團正式踏上博士后培養與科研實踐的征程。
為保障博士后工作高效運行,建設集團迅速組建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員會,由公司總經理親自掛帥擔任主任委員,凸顯對該項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設立博士后管理辦公室并掛靠在人力資源部,專注處理日常管理事務,從細處著眼,為博士后工作的有序開展筑牢根基。在制度建設上,建設集團緊密貼合國家相關政策,深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制定了一系列詳盡且規范的管理規章制度。這些制度覆蓋了博士后從申請進站的嚴格篩選,到進站后的日常管理,再到出站考核的全流程,逐步構建起一套完備的管理體系,成功搭建起人才引進、培養及管理的順暢流程框架。
在博士后招收方面,建設集團主要采用與全國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站單位合作的模式,聯合開展博士后研究人員招收工作。具體流程為,工作站首先明確擬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的具體條件與要求,精心擬定研究課題和項目。隨后,各流動站單位依據工作站提出的標準推薦合適人選。建設集團對推薦人選進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正式招收其進站開展科研工作。此外,建設集團還充分考量實際需求,在與各流動設站單位充分溝通、達成共識后,可直接從國內外畢業的博士中選拔優秀人才進站。
對于博士后的培養、使用以及相關科研工作的指導和評價,建設集團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與高校博士后流動站攜手合作,共同選定專業人員組建博士后學科專業指導小組。每個專業指導小組都匯聚了相關專業、學科的權威專家、教授,以及建設集團內部的相關領導和專業技術人員,形成強大的指導陣容。高層次人才項目所在的基層單位,則承擔起對項目開展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任,并定期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客觀、公正的考核,確保項目穩步朝著預期目標推進。
2000年9月,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迎來首位博士后,其科研項目為“摩托車振動、噪聲控制的研究”。為讓博士后能夠全身心投入科研,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悉心關懷博士后的生活,貼心解決住房、飲食等生活難題。同時,依據課題實際需求,全力為博士后打造現代化辦公環境,配備先進科研設備,提供充足科研經費,并始終嚴格遵循課題科研經費專項管理、專款專用原則,為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支持。
2003年,建設集團依托國內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動站,積極探索創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模式,將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納入公司管理職能范疇。通過這一舉措,吸引眾多高層次科技管理人才加入公司,他們積極助力建設集團攻克關鍵技術和管理課題,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進程。博士進站后,建設集團會根據實際需要,為其安排適宜的行政職務,同時精心挑選業務精通、工作能力強且勤奮好學、積極肯干的企業技術骨干作為助手。以科研工作為核心,以高層次人才為學術帶頭人,建設集團成功培育出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技術和管理骨干,為建設集團的長遠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2004年11月,建設集團滿懷著對攜手發展的深切期許,與重慶海外聯誼會歸國博士分會正式簽署了全面合作協議,就此搭建起一座聯結智慧與創新的堅固橋梁。歸博分會猶如一顆光芒璀璨的明珠,成功匯聚了近百位海歸博士。在這個精英薈萃的群體里,有在學界備受敬仰、堪稱泰山北斗的長江學者;有于全國范圍內聲名赫赫、廣受贊譽的專家學者;更有多位在全國政協、全國人大舞臺上積極建言獻策的杰出委員。這些優秀人才成就非凡,多達78人次榮膺國家高官各類獎項,135人次全身心投入到國際國內各類國家省部委重大科研項目之中,他們所展現出的卓越科研實力與澎湃創新活力,著實令人贊嘆不已。
歸博分會在運作模式上獨樹一幟。建設集團精心籌備專業的工作人員,全力打造舒適宜人的辦公環境,配備完備齊全的辦公設備與辦公用品等軟硬件設施,并且主動承擔歸博分會日常運轉所需的辦公經費。這一系列努力,恰似精心構筑了一個溫馨且高效的服務港灣,為歸國博士們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而此次合作,就如同源源不斷的清泉,持續為建設集團輸送國內外前沿的科技信息,極大地促進了建設集團對外的技術交流與協作,為建設集團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從2000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到2009年企業搬遷這段時間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積極進取,全力推進了近30個項目,廣泛覆蓋產品研發、技術、品質及營銷、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項目管理等多個關鍵領域。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20余項企業技術難題,顯著提升了產品的科技含量,極大地增強了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有力地推動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創造出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眾多項目成果大放異彩。《摩托車振動、噪聲控制的研究》項目成果斐然,不僅助力建設摩托順利滿足國家新的噪聲標準要求,還開創性地構建了一套針對摩托車噪聲問題的分析方法,為后續深入探究企業摩托車振動噪聲問題積累了極為珍貴的資料;《ATV摩托車數字化產品開發及數據管理研究》精準為公司ATV摩托車的開發提供了關鍵的數據支撐;《旋葉式汽車空調壓縮機虛擬設計》成功打造出JSS-96旋葉式壓縮機的虛擬樣機,該樣機以系統仿真技術為核心,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壓縮機的運動學、動力學特性以及詳細的工作過程特性,為空調公司空調壓縮機系統的后續研究積累了大量數據;《空調振動與噪聲研究》成效顯著,使空調振動平均降幅達30%-40%,有效抑制了壓縮機的噪聲和振動,大幅提升了公司空調壓縮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現代企業標準化體系建立及其數字化實現》精心構建了一整套完善的企業代碼標準體系和規則,顯著提升了建設集團的管理規范化和信息標準化水平;《知識產權管理研究》成功填補了建設集團在知識產權領域的空白,為建設集團的產品研發與生產筑牢了堅實的法律屏障。
建設集團懷揣著熾熱之心,始終如一地悉心呵護博士后群體的成長軌跡,全方位、深層次地關切他們的發展。在助力博士后人才邁向卓越的征程中,建設集團傾盡全力,主動為那些成績出眾的博士后搭建申報榮譽稱號的橋梁,創造寶貴契機。
回首2003年11月,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載著殷切期望,不遺余力地舉薦一位在站博士后。該博士后憑借自身深厚扎實的科研功底,以及持之以恒的努力,成功摘取“國防科技工業百名優秀博士、博士后”這一極具分量的榮譽桂冠。同年年底,又有一位博士后以超凡的敬業精神與出色的工作表現,榮膺建設集團“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時光推進至2005年10月,另一位博士后因在科研領域的杰出貢獻,被授予“重慶市優秀博士后研究人員”的稱號。
在建設集團舉辦的各項意義重大的活動里,博士后們總是備受尊崇,作為貴賓被熱情相邀,身影頻繁閃現。2004年4月,在建設集團收購南雅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3000人簽字儀式盛典上,建設集團精心策劃、周全籌備,特意安排博士后們身著象征著淵博學識與崇高榮耀的博士服,儀態莊重地登上重慶人民大禮堂主席臺。那一刻,博士后們成為全場目光的匯聚點,一同見證了這一輝煌且令人銘記的歷史時刻。同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高官賈慶林蒞臨建設集團視察。在這極為難得的機遇下,博士后代表們有幸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這無疑是對博士后們辛勤耕耘的高度贊譽,也是對建設集團人才培養工作的有力認可。
2005年10月,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全國數量眾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脫穎而出,大放光彩。在全國1018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參與的激烈角逐中,成功嶄露頭角,榮獲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授予的“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榮譽稱號。這一榮譽影響深遠,在中國博士后制度建立20年的漫長歷程中,建設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書寫了獨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在當時,它是整個重慶地區、兵裝集團,乃至國防科工委唯一獲此殊榮的工作站。這份榮耀的背后,充分彰顯了工作站在博士后培養體系建設、科研項目推進及成果轉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及為行業發展所作出的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