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
- 從代遼開始到天可汗
- 清水魚魚
- 2095字
- 2025-04-20 08:00:00
“你說是吧合魯兄弟?”
“我蕭干最是惜才,沒有我蕭干當年求情,哪有常勝軍的今天。”
“能夠為皇帝陛下、為大遼帝國盡忠,是常勝軍的榮幸!”蕭干言之鑿鑿,耶律合魯點頭稱是,眸中有血光涌現。
“宋軍開始渡河了......”
與此同時。
張令徽死死盯著渡過的騎兵。
即便是有馬蹄聲的遮掩,亦是不敢大口呼吸,唯恐驚動宋軍。
如今麾下只有兩百騎兵,外加七千步卒,其中一大半都是還未見血的新兵。
而對面數千騎兵,軍容強盛,即便是偷襲,他也沒有必勝把握。
此時蕭干方面還沒有任何消息,他心中已經不抱希望,區區三十里,除非故意延誤,不然早該抵達才對。
他甚至想到了易州已經陷落,蕭干、耶律大石等人已經被宋軍包圍的可能。
即便是以卵擊石,他也要碰一碰,不然,即便他這點人馬逃離此地,沒有燕京作為根基,不過是孤魂游勇,遲早被宋、金給消滅。
白溝河北岸。
在楊世可的帶領下,其麾下數千輕騎已經全部渡河。
入目所望,果真沒有一個遼軍。
此時,即便是他亦有些難以置信,不禁發出疑問:
“我軍就這么渡河了,莫非遼軍真成了驚弓之鳥?”
高世宣忍不住上前,作為西軍老將,又是先鋒副將,有義務提醒主將。
當下沉聲道:“將軍,遼軍本應該派重兵防守河岸,如今卻是空無一人,以防有詐,不如告知都統制我軍戰果,讓經略相公老種將軍派兵前來之支援,守住此地,屆時將軍不管是前去招降遼軍,還是直接越過固安、盧溝河,直抵燕京兵臨城下。”
楊世可蹙眉。
沉吟少許,他看向身旁參謀,問道:“鶴壽,你怎么看?”
作為楊世可智囊,趙鶴壽勸進極為重要,此時見到眾人看來,趙鶴壽道:“將軍,可遣使告知都統制,同時也可遣一位將軍前往遼金招降。”
楊世可點頭,直接讓身旁親兵前去將此地情況告知種師道,隨后對身旁驍將趙明、趙德二人道:“趙將軍,帶領你麾下持黃榜旗前往固安等地招降遼軍。”
“末將領命!”趙明轟然應諾,直接率領麾下一部分騎兵前往固安方向。
“趙德,即刻巡視白溝河兩岸,查看是否有遼軍藏于蘆葦。”
“末將領命!”趙德同樣率部離去。
......
“都監,宋軍分兵了。”行軍司馬劉仲悄聲提醒道。
借著月色,張令徽同樣看到楊世可分兵舉動,當下朝著劉仲、甄五臣、劉舜仁道:“事不宜遲,由我率領騎兵在前,三位將軍隨后掩殺宋軍。”
“甄五臣在前!”
“劉仲居中!”
“劉舜仁在后。”
“三位將軍時刻注意我的旗語,一旦事情有變,后軍便前軍,馬上朝著涿州、燕京方向撤退。”
“是!”
“......”
張令徽翻身上馬,借著月色,帶領麾下步眾于白溝河東翼河橋淺灘地帶渡河。
此處的情況,不時的匯聚至蕭干手中,見到張令徽帶領常勝軍果然如計劃中那般,反渡白溝河,偷襲宋軍,嘴角露出笑意。
他當即下令道:“準備尾隨常勝軍,阻擊宋軍!”
......
趙德端坐在駿馬上,國字臉,寬下巴,濃眉下是雙眸炯炯有神的大眼。
雖然接到楊世可命令,巡視白溝河兩岸,但是他根本沒有在意。
在他看來,遼軍聽到十多萬宋軍北伐,根本不可能組織兵馬有效反擊,遼軍是驚弓之鳥才是常態。
再者,即便是燕京耶律淳有心抵抗,那也要先將居庸關抵擋金兵的守軍,抽出來才行。
然而我宋國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嗎?
“楊無敵啊楊無敵,真是多此一舉......”
在他看來,宋世宣雖出身將門世家,其水平也不過爾。
謹慎是好事,但是過分的謹慎小心,那是會貽誤戰機的。
此時我大宋已經搶駐白溝河,大軍不應該火速推進固安,火速北伐燕京嗎?
趙德輕笑一聲,搖頭嘆息道:“庸碌之輩竊據高位,可憐我趙德只配巡視河溝......大丈夫何時才能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呢。”
“將軍......”
“將軍快看......”
“將軍,蘆葦中有動靜!”
“什么動靜?”趙德下意識道。
緊接著,他便看到一名身材雄偉,雙目神光奕奕,外表看不過二十五、六歲,精神昂然的青年正策馬朝著他奔來。
其身后密密麻麻騎兵、步卒紛紛從蘆葦中涌現。
“遼軍!!!”趙德大驚失色,驚恐尖叫道。
他分明看到無數遼軍已經渡過河,正嗷嚎帶叫地朝著他殺來。
焦慮、恐慌、憂慮等諸多情緒瞬間涌上心頭。
跑,遠離遼軍!
那種骨子里恐遼焦慮癥瞬間涌現。
此刻,在見到迎面殺來的遼軍,所有的情緒瞬間化為一個‘跑’字。
這是趙德此時腦中唯一的念頭。
我大宋開國初期的慘敗,不僅打掉了統治者的自信和從容,還徹底地打垮了他們復仇的意志和勇氣。
由于當年高粱河一戰,宋軍敗得極為慘烈,讓宋國的皇帝們刻骨銘心,進而談遼色變。
此戰之后百年,當政的已是當事人太宗玄孫的神宗,給手下重臣講起當年高粱河之敗時,都還如歷歷在目:“太宗自燕京城下軍潰,北虜追之,僅竊驢車得脫。凡行在服御寶器盡為所奪,從入宮嬪盡陷沒。股上中兩箭,歲歲必發。其棄天下,竟以箭瘡發云。”
天可憐見,這是多么痛的記憶。
由此可見,此戰在我大宋諸帝之中代代相傳,相互告誡作為慘痛教訓,使得其不敢輕易對遼動武;
另一層的因素,就更為現實了,那就是防止武將做大,謀朝篡位之舉。
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兵強馬壯者稱王稱霸。
我宋朝的江山是怎么來的?方臘已經大大方方喊出來了。
宋國皇帝心中自然更清楚,故而,在壓制防范武將的祖宗家法之下,宋軍的戰斗力是一蟹不如一蟹。
想要再現國初那支兵強馬壯,猛將如云強大的禁軍基本不可能了。
而即便是那支宋初最強軍隊,在和遼軍作戰也只是慘敗收場。
那么,如今又指望現在這支戰斗力,遠不及當年的軍隊前去收復燕云,又是哪來的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