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聚焦清廷、聚焦明治日本

在學術研究高度發達的今天,任何一門研究都需要對研究對象、研究范圍、研究視角、研究主要內容、研究方法做較為嚴格的限定。從對象上來看,首先,本書以清廷的制憲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民間立憲團體發起的立憲運動(尤其是國會請愿運動)、革命派的活動與清廷制憲雖不無關系,但本書將這些活動作為與中央政權相對抗的社會壓力因素或清廷制憲的背景性因素加以討論。其次,清廷制憲深受日本影響,《明治憲法》的制定過程和明治憲政的實施對清廷的影響,也是本書的研究對象。

從時間上來看,清廷制憲活動主要發生于1906年至1911年,本書也以這一時期作為主要研究時段。然而,19世紀后半葉以來,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后,清廷對憲法概念和文本漸有了解。在敘述清廷對憲法的認識過程時,本書將時段上溯到19世紀中葉,下限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前。

就研究視角而言,本書從清廷內部出發,分析其制憲的全過程,客觀地對其利弊得失做出評價,這與以往從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視角,即從外部批評、審視清廷的研究視角有所不同。清廷制憲是世界制憲大潮的一部分,尤其與日本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停留在本國史的范圍內研究,不無局限性。因此,本書也嘗試將清廷制憲置于中日關系史和世界制憲大潮之中,以全球制憲的視角加以研究。

本書總體上以時間為經,縱向梳理清廷制憲過程,而以清廷制憲的重大事件為緯,探討這些重大事件與日本的關系,大致圍繞三個線索展開:一是詳細梳理清廷制憲的過程;二是清廷制憲過程與日本的關系,即受到日本的影響,或日本在清廷制憲過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三是清廷制憲與明治制憲的比較;第一個和第二個線索側重于敘述,第三個線索側重于分析和評論。另外,在具體撰寫過程中,筆者也盡力關照與本書主題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對于一些需要解明的問題和存在學術爭論的問題,盡量進行細致探討。

就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而言:第一,探討憲法概念在近代中國的傳播以及中國人對憲法的早期認識。第二,探討清廷制定、頒布的三個憲法性文件以及之前兩次出洋對憲法的考察,將其作為一個整體,探討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或矛盾。第三,注重文本研究(比較)的同時,關注各個文本產生的過程。第四,探討明治制憲過程對清廷制憲過程的影響,并進行中日制憲綜合比較。第五,探討清廷制憲過程受到明治政府及其相關人員(憲法學家)的影響。第六,探討與清廷制憲相關的憲法方案。

最終,本書期待對清廷制憲全過程進行綜合性研究,對清廷制憲與明治日本的關系進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以此推進制憲史爭論問題的研究,并提出新觀點。關于推進清末制憲史的爭論問題,第一,通過對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憲法方案《大清帝國憲法法典》研究,對學界猜測其為官方起草的觀點提出商榷,基本確定其由學者于光緒帝去世后至宣統元年期間呈遞給憲政編查館,是近代中國人草擬的完整的早期憲法方案。第二,否定某些學者提出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資政院具有實際制憲權的觀點,認定資政院于武昌起義之后獲得制憲權,其獲得并非源于清廷的“授權”,而來自資政院議員的爭取和社會輿論壓力。第三,《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與《政綱十二條》雖有一定關系,但更主要地體現了資政院的獨立制憲意志。

本書提出的新觀點為:第一,清廷制憲缺乏整體規劃,失誤頻頻,如《欽定憲法大綱》的出臺是清廷制憲過程中缺乏全盤規劃的體現,是被逼無奈的產物。第二,清廷制憲的理念和某些環節與明治制憲非常類似,但對整個制憲過程進行中日比較,二者也存在較大差異。第三,清廷制憲過程雖具有明顯的仿日傾向,但對日本的模仿流于表面化。第四,清廷制憲受挫是導致清王朝覆滅的原因之一。

當然,筆者提出的觀點,離不開對傳統史料的再解讀和新史料的挖掘。就后者而言,本研究發掘出幾份中日學界鮮有使用的史料:第一,發現第一歷史檔案館憲政編查館全宗中編目為“呈為酌擬大清帝國憲法法典呈遞攝政王以期采納事”的呈文。呈文與該館資政院卷宗中編目為“清政府擬訂憲法草稿”的憲法方案應該有直接關聯性。第二,發現第一歷史檔案館憲政編查館全宗中度支部員外郎李景銘譯日本學者北鬼三郎的《大清憲法案》全文和部分條文的法理說明。第三,在日本發掘土肥羊次郎編輯的《清國立憲問題》。該書輯錄了1908年之前日本政治家和法學大家觀察清廷立憲的言論,如有賀長雄、寺尾享、中村進午、大隈重信、青柳篤恒、板垣退助、浮田和民、犬養毅以及林田龜太郎等人;還包括1907年考察日本憲政大臣達壽關于清廷立憲的言論。該書是了解明治晚期日本人觀察清廷立憲的一份難得史料。第四,在日本發掘出日本憲法學、行政法學博士清水澄的《中國立憲制度》一文。該文發表于1908年1月,內容為清水澄對中國制定憲法的建議。第五,本研究使用了大量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朱批奏折和錄副奏折,如1905年和1908年進呈的憲法清單等。


[1] 鄒琳:《中華民國新法起草之三大前提》,《庸言》1913年第18期。

[2] 《總論憲法之意義》,《政藝通報》1902年6月。

[3] 王世杰:《比較憲法》,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1928年再版,1936年增訂,著者增加錢端升。本書參考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4] 李劍農:《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太平洋書店1930年版。后增訂并更名為《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

[5] 汪輝煌:《中國憲法史》,上海世界書局1931年版。

[6] 陳茹玄:《中國憲法史》,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版。

[7] 楊幼炯:《近代中國立法史》,上海書店1935年版。

[8] 吳經熊、黃公覺:《中國制憲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9] 周異斌、羅志淵:《中國憲政發展史》,大東書局1947年版。

[10] Meribeth E. Cameron,The Reform Movement in China,1898-1912,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31.

[11] 張朋園:《立憲派與辛亥革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32輯,1975年。2007年,由吉林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出版發行。另外,一篇由潘崇雄撰寫的臺灣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清廷預備立憲的運作(1908—1911)》由張朋園指導。

[12]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28輯,1975年。該書于2011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再版發行。

[13] Norbert Meienberger,The Emergence of Constitution Government in China(1905-1909):The Concepet sanctioned by the Empress Dowager Tz’u-His,Peter Lang Bern,Frankfurt am Main. Las Vega,1980.

[14] 張晉藩、曾憲義:《中國憲法史略》,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15] 古偉瀛:《清廷的立憲運動(1905—1911):處理變局的最后抉擇》,知音出版社1989年版。

[16] 侯宜杰:《二十世紀中國政治改革風潮——清末立憲運動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7] 趙軍:《折斷了的杠桿——清末新政與明治維新比較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8] [美] 任達:《清末新政與日本——中國,1898—1912》,李仲賢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 韋慶遠、高放、劉文源:《清末憲政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20] 高放等:《清末立憲史》,華文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認為書名的“一字之改有天壤之別……清末是有立憲而無憲政,只有咨議局和資政院的初步試驗,所以改為《清末立憲史》是準確的、恰當的。”第595頁。

[21] 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2] 熊達云:《近代中國官民的日本視察》,成文堂1998年版。

[23] 蕭功秦:《危機中的變革——清末政治中的激進與保守》,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版。該書于2011年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再版發行。

[24] 尚小明:《留日學生與清末新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 王人博:《中國近代的憲政思潮》(修訂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6] 高旺:《晚清中國的政治轉型——以清末憲政改革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7] 卞修全:《立憲思潮與清末法制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28] 卞修全:《近代中國憲法文本的歷史解讀》,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年版。

[29] 王德志:《憲法概念在中國的起源》,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 李曉東:《近代中國の立憲構想——厳復·楊度·梁啓超と明治啓蒙思想》,法政大學出版局2005年版。

[31] 夏新華等:《近代中國憲法與憲政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32] [日]曾田三郎:《通向立憲國家的起點——明治憲政與近代中國》,思文閣2009年版。

[33] 裴艷:《留學生與中國法學》,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4]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35] 張晉藩:《中國憲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6] 賀嘉:《清末制憲》,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7] 柴松霞:《出洋考察與清末立憲》,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8] 陳丹:《清末考察政治大臣出洋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39] 彭劍:《清季憲政編查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40] 趙林鳳:《汪榮寶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41] 遲云飛:《清末預備立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

[42] 鄭大華:《論清末統治集團內部的立憲派》,《江漢論壇》1987年第9期。

[43] 王曉秋:《試論清末京城立憲派》,《北京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44] 遲云飛:《清季主張立憲的官員對憲政的體認》,《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45] 王開璽:《清統治集團君主立憲論析評》,《清史研究》1995年第4期。

[46] 王開璽:《論資政院中的立憲派議員》,《史學集刊》2003年第3期。

[47] 沙培德:《“利于君、利于民”:晚清官員對立憲之議論》,《“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42輯,2003年。

[48] 祖金玉:《清末駐外使節的憲政主張》,《南京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49] 黃毅:《晚清立憲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1997年。

[50] 陳俊華:《從新政改革看清廷挽救其政權之努力與成效》,博士學位論文,臺灣師范大學,2000年。

[51]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編:《清季立憲與改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52] 亓冰峰:《清末革命與君憲的論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42輯,1990年。

[53] 楊國揚:《清末政治權威危機與立憲運動之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臺灣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其中第3章討論清廷的預備立憲政策,第4章討論請愿國會運動與清廷政策的轉變。詹士模:《宣統時期的政治領導階層(1909—1912)》,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大學,1986年。朱中和:《清末民初憲政思想之演進》,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政治大學,1988年。許惠文:《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碩士學位論文,臺灣政治大學,1999年。

[54] 陳豐祥:《日本對清廷欽定憲法之影響》,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6編,《清季立憲與改制》,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55] 熊達云:《清末における中國憲政導入への試みに対する有賀長雄の影響と役割について》,《早稲田政治公法研究》1994年第46號。

[56] 孫宏云:《清末預備立憲中的外方因素:有賀長雄一脈》,《歷史研究》2013年第5期。

[57] 羅華慶:《清末“預備立憲”模仿日本明治憲政論》,載《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90年。

[58] 羅華慶:《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與“預備立憲”對日本的模仿》,《江漢論壇》1992年第1期。

[59] 熊達云:《清末中國統治者內部對日本憲政的模仿》(上、下),《早稻田政治公法研究》1993年第43、44號。

[60] 李細珠:《清末兩次日本憲政考察與預備立憲的師日取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7年卷)。

[61] 潘崇:《載澤出洋考察團編譯書籍與清末憲政——兼論清末憲政思想的日本來源》,載朱英主編《近代史學刊》第12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62] 翟海濤:《法政人與清末法制變革研究——以日本法政速成科為中心》,博士學位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3] 杜映臻:《他山之石:清末政治考察與憲政考察》,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師范大學,2009年。

[64] 韓大元:《論日本明治憲法對〈欽定憲法大綱〉的影響》,《政法論壇》2009年第3期。

[65] 董叢林:《“灤州兵諫”與“十九信條”出臺》,《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

[66] 韓策:《宣統二年汪榮寶與親貴大臣的立憲籌謀及運作》,《廣東社會科學》2016年第 5期。

[67] 王曉秋:《清末政壇變化的寫照——宣統年間汪榮寶日記剖析》,《歷史研究》1989年第1期。

[68] 俞江:《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發現及初步研究》,《歷史研究》1999年第6期。

[69] 尚小明:《“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質疑》,《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

[70] 彭劍:《也談“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中的“甲殘本”》,《歷史檔案》2011年第3期。

[71] 彭劍:《為清國制憲:北鬼三郎的“四權分立”方案》,“知識遷移與近代東亞的政治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廣州,2018年11月。

[72] 拙論:《再論清末〈大清憲法案〉稿本問題》,《歷史檔案》2017年第2期;拙論:《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大清帝國憲法法典”考論》,《歷史檔案》2019年第2期。

[73] 拙論:《清末立憲的日本視角:以法學家清水澄為中心》,《政法論壇》2018年第4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苏市| 台湾省| 南平市| 三台县| 平陆县| 荔浦县| 长武县| 毕节市| 始兴县| 砀山县| 庆元县| 徐水县| 同心县| 林州市| 汽车| 安顺市| 扎赉特旗| 隆回县| 永年县| 汉源县| 阿拉善盟| 陆河县| 无极县| 湖南省| 玉屏| 启东市| 辽中县| 宁陕县| 柳江县| 界首市| 栖霞市| 凤山县| 砚山县| 出国| 澎湖县| 阿克陶县| 玛沁县| 黄平县| 泉州市| 柏乡县| 临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