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jié) 日本關東軍的“發(fā)明”

一 侵華急先鋒

“關東”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中、日兩國都有這樣的稱謂。在中國,指的是地處中國東北方,山海關以東包括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東四盟市的廣闊地區(qū),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后又俗稱“關東”,清朝后又稱為滿洲東三省,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在日本,則通常指本州以東京、橫濱為中心的關東地方,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琦玉縣、茨城縣、栃木縣、群馬縣,位于日本列島中央,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日本關東軍所指的“關東”,卻并非完全地理意義上的概念。它既不是日本的“關東”,也不是中國的“關東”,而僅是指中國東北遼南旅大地區(qū),也就是現在的旅順、大連地區(qū),即當年日本從俄國手中攫取的租借地。

1898年,沙俄政府強迫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把中國旅順和大連灣“租借”給俄國,并將這塊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關東州”。1904—1905年以爭奪中國東北權益為目的的日俄戰(zhàn)爭最終以日本戰(zhàn)勝而告終,俄國不得不將自己在中國東北南部地區(qū)(南滿)的一切特權拱手轉讓給日本。即俄國“將旅順、大連灣及附近領土領水租借權,與關聯(lián)租借權”及組成的一切特權,以及租借地“效力所及地之一切公共房屋財產”,“長春、旅順間之鐵路及一切支線……無條件讓與日本”。隨后,日本為鞏固和維護其在中國東北南滿地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在旅順設立了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借口保護南滿鐵路權益,日本侵略者專門成立了一支所謂的“滿鐵”守備隊,另外還留駐南滿一個師團。兩部兵力大約兩萬人,實際成為“關東軍”的前身。1919年4月12日,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以原陸軍部為基礎,另組成了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治:關東廳為司法、行政最高機關;關東軍司令部則為最高軍事機關統(tǒng)帥,駐扎在中國東北的日軍各部,直屬日本天皇指揮。由此,日本關東軍正式成立。此后,隨著日本擴大侵略戰(zhàn)爭的需要,特別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關東軍的兵力急速擴增。1931年關東軍僅有3個師團,1932年達到6個,1933—1936年保持5個師團的兵力,1937年達到7個,1938年9個,1939年11個,1940年12個。及至日本偷襲珍珠港前,關東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31個師團,人數上升到85萬人,號稱百萬。

自成立之日起,關東軍就當仁不讓地充當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從1919年成立到1931年發(fā)動“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在中國東北不斷地策劃陰謀,制造事端。像策動“滿蒙獨立”、挑起“寬城子事件”“萬寶山事件”“南嶺事件”,皇姑屯炸死張作霖,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全面侵占中國東三省,扶植成立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等,關東軍扮演的都是幕后主使和直接參與者的角色。

不僅如此,在侵占東北后,關東軍還將侵略魔爪伸向了關內,緊鑼密鼓地做好入侵熱河的準備。1933年1月3日,關東軍故伎重演,挑起了“山海關事件”,賊喊捉賊,誣蔑是中國軍隊所為,悍然對熱河發(fā)動進攻,倉促應戰(zhàn)的國民黨軍一觸即潰,關東軍輕而易舉地侵占了熱河全境。至此,華北地區(qū)的熱河省也被劃入了“偽滿洲國”的版圖。

二 所謂“治標”與“治本”

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激起了中國東北各階層人民激烈的反抗斗爭。“九·一八”事變以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下,從黑龍江畔,到長白山下,在東北廣闊的黑山白水間,轟轟烈烈的抗日救國斗爭此起彼伏,風起云涌,遍地開花。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反日浪潮的影響下,以馬占山為代表的一些愛國的、有民族氣節(jié)的東北軍部分官兵也紛紛揭竿而起,自發(fā)地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wèi)軍”等各種名稱的抗日隊伍(統(tǒng)稱為抗日義勇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疆場,以血肉之軀與窮兇極惡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的東北抗日武裝力量也以嶄新的思想風貌和戰(zhàn)斗風格,活躍在抗日的戰(zhàn)場上,不斷發(fā)展壯大。他們高舉抗日救國旗幟,密切地和人民群眾結合在一起,展開廣泛的抗日游擊戰(zhàn)爭,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日本侵占熱河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提出了在東北地區(qū)實行全民族反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聯(lián)合和團結東北各種抗日武裝隊伍共同抗日,改編、組建東北人民革命軍。此后,人民革命軍各部執(zhí)行反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實行符合實際的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英勇奮戰(zhàn),粉碎了日偽軍的多次“討伐”,發(fā)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先后在南滿、東滿、北滿和吉東地區(qū)建立了抗日游擊隊和游擊區(qū),并在敵人統(tǒng)治力量較弱、群眾基礎較好和自然條件有利的偏僻山區(qū)建立了一些抗日游擊根據地,進一步擴大了游擊根據地,東北抗日游擊戰(zhàn)爭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好局面。在此基礎上,從1936年2月開始,東北抗日武裝隊伍第二次改、擴編,組建了統(tǒng)一的東北抗日軍隊——東北抗日聯(lián)軍,標志著東北游擊戰(zhàn)爭迎來了新的高潮期。至1937年七七事變時,東北抗日聯(lián)軍已建成11個軍,達30000余人,并開辟了東南滿、吉東和北滿3大游擊區(qū),抗聯(lián)各軍在遼、吉、黑廣闊地區(qū)進行的大規(guī)模的游擊戰(zhàn)爭,威脅著日偽統(tǒng)治,牽制了日偽軍近40萬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zhàn)。據黑龍江省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統(tǒng)計,東北抗日聯(lián)軍對日作戰(zhàn)次數10余萬次。而據日偽統(tǒng)計機關統(tǒng)計: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偽軍傷亡人數,據抗聯(lián)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推算:1931—1937年抗聯(lián)殲敵103500人,1937—1945年殲敵82700人,共計186200人;牽制日軍兵力:1937年20萬,1940年40萬,1941年為76萬。

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蓬勃發(fā)展,引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極大恐慌。日本帝國主義將中國東北視為實施“大陸政策”,進一步擴大侵華戰(zhàn)爭,稱霸亞洲乃至世界的后方基地,因此“滿洲國治安工作是大業(yè)中的基礎性大業(yè)”[1],必須全力“恢復”。為此,日本在中國東北采取了“治安第一主義”,不惜動用軍警憲特等力量,不擇手段,對東北抗日運動進行殘酷鎮(zhèn)壓。日本關東軍充當了鎮(zhèn)壓東北抗日運動的首腦機關,既是策劃者、指揮者,也是實施者。“在關東軍統(tǒng)轄與指導之下,日、滿兩國各機關共同協(xié)力剿滅匪賊。”[2]“皇軍為確保治安,連年奮斗,成為施策的骨干。”[3]

一開始,關東軍試圖使用占絕對優(yōu)勢的強大兵力,通過連續(xù)的軍事進攻“討伐”,徹底剿滅、肅清抗日武裝力量,“剿滅匪賊以討伐為主”。強調“恢復治安的手段,有討伐,有招撫,有政治工作。但軍隊恢復治安的唯一無二的手段是討伐”[4]。然而,結果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殘酷的軍事鎮(zhèn)壓非但沒有使抗日運動銷聲匿跡,反而呈燎原之勢,聲勢越來越大。“大小匪團散在廣大地區(qū),巧妙地避開警戒網,威脅良民生活,阻礙王道樂土之建設。”而更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是,抗日武裝力量得到了廣大東北民眾的支持:

民眾對匪賊的認識是極為良好的,并不像我們所認為有不共戴天之仇,甚至可說,三千萬民眾在精神上與匪賊無大差別者為數不少,大多數的民眾還沒有與匪賊完全分開,如果進行精神上爭奪,假定匪數有三萬,精神上的匪軍之友軍,不知有幾倍或幾十倍。這些匪賊精神上的友軍,雖不敢持槍反抗我們,卻是扶育匪賊之母體。歷來討伐效果不大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此。[5]

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的發(fā)展壯大,更使關東軍如芒在背,憂心忡忡。“特別是共產思想之影響日益擴大和加深,實乃治安維持上極為憂慮之事。”[6]“滿洲治安的最大癥結是共產匪的存在。”“痛感對付共匪,如只依靠武力討伐,猶如只鏟除地面之草,不能鏟除其根。”[7]

單純軍事圍剿失敗的“教訓”使關東軍認識到,恢復偽滿洲國的“治安”,要“治標”,更須“治本”,“標”“本”兼治,才有可能撲滅東北大地上已經熊熊燃燒起來的抗日烽火。

那么,什么是“治標”?什么又是“治本”呢?

所謂的“治標”,就是在關東軍統(tǒng)一指揮下,“日、滿軍警一體”有計劃地對抗日重點地區(qū)實施大規(guī)模、血腥的討伐作戰(zhàn),“掃蕩各處匪徒,覆其巢穴”。“肅清匪化地區(qū),或斷絕匪團生存之路,使匪團勢力衰弱、潰滅,以至最后達到不容一匪存在。”

所謂的“治本”,就是與軍事討伐緊密配合,嚴格實行“分離匪民”,切斷抗日武裝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魚水聯(lián)系,使抗日運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切斷匪之糧道,使匪團失去宿營地,斷絕匪之情報來源等。”[8]其措施主要包括“歸屯并戶”、建設“集團部落”、設定“無人區(qū)”、強化警備道路、通信網等,其中尤以“歸屯并戶”、設定“無人區(qū)”最為重要、最為毒辣。

關東軍強調,“治標”與“治本”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治安肅正工作方法,雖仍沿用過去方式,但要特別警惕跟隨匪賊的行動而行動,要主動積極地確定肅正地區(qū),將治標、治本、思想工作結合起來,全力徹底消滅匪賊,特別要摧毀共匪地盤及盤踞地,以期擴大永久性成果。……進行治本工作,特別是要組成集團部落、設定無人區(qū)、強化警備道路、通訊網等設施,力求治標、治本工作的統(tǒng)一。[9]

在加強治標工作的同時,進行治本工作,特別要利用集團部落,徹底分離匪民。[10]

進行猛烈、堅決、窮追的治標工作,與此相配合,更積極進行治本工作,以期今后治本工作的徹底。……治標工作與治本工作密切聯(lián)系,這不限于一個時期,而是長期地使治標工作計劃與治本工作計劃相吻合,特別是建立集團部落、訓練自衛(wèi)團、建設警備道路、通信網等,都與治標工作有關,在各種工作中如兩者不能協(xié)調,不僅減少治本工作的效果,而且使治標工作亦受影響,故應嚴戒。……治標工作與治本工作既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工作,也是治安肅正工作之所必須,而且治本工作如不以超過治標工作的熱誠來進行,不會收到效果。因此,擔任此項工作者,應在發(fā)動治標工作之前,樹立治本方策,以作治本工作的參考。治標工作的進展是刻不容緩的,須使兩者相互協(xié)調,以完成治本工作。[11]

基于上述認識,關東軍制訂了惡毒的“治安肅正三年計劃”(1936.4—1939.3),即關作命第778號及其附件《滿洲國治安肅正計劃大綱》,妄圖“自昭和十一年四月以后三年內,領導日滿憲警擔任治安肅正工作,以期徹底肅清、鎮(zhèn)壓在滿共產黨”。依照這一計劃,日本關東軍先后組織發(fā)動了1936—1937年東邊道獨立“大討伐”、1937—1938年三江“特別大討伐”以及1939—1941年野副“大討伐”等。在對這些地區(qū)的抗日力量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lián)軍實施嚴酷的血腥鎮(zhèn)壓的同時,日軍特別強調與軍事討伐密切配合,全力進行所謂“治本”工作。

三 歸屯并戶

“歸屯并戶”、建立“集團部落”、劃設“無人區(qū)”,是日本關東軍所謂“治本”工作的核心內容,是所謂“治安肅正”的關鍵所在。

村莊本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勞動中自然形成的人群聚居地。所謂“歸屯并戶”就是人為破壞原有自然村屯,強行驅逐原住民離開世代居住的家園,搬進所謂的“集團部落”,原本的自然村落則被劃定為“無人區(qū)”,變成荒無人煙的原野。“分離匪民的具體工作,即實行并屯(建設防衛(wèi)部落及聚家部落)和設立無人區(qū),主要目的是從地理上將匪團與居民隔離開來。”[12]

自1933年提出建立“集團部落”方案算起,東北日偽推行“歸屯并戶”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33—1935年,為試驗推廣期。第二階段,1936—1939年,為建立“集團部落”高潮期。第三階段,1940—1945年,為接續(xù)期。“無人區(qū)”形成的基本特征是:“集團部落”的實施、轉移,以及高峰期的出現與軍事圍剿緊密聯(lián)系。即隨著“治標”工作的實行,“治本”工作亦隨之展開。

“歸屯并戶”,建設“集團部落”的構想,最早是由偽吉林省磐石縣參事官前島升于1933年11月提出的。當時該地區(qū)的抗日武裝斗爭十分活躍,日偽當局雖經多次武力討伐,收效甚微,一籌莫展。因此,前島認為:“若將分散于山林地區(qū)的農戶集中于一地,可以截斷匪賊的糧道,切斷敵人的情報網,而對我方來說,則可成為討伐隊的據點,進行部落的聯(lián)合防衛(wèi)。”[13]之后,繼任前島的參事官荒谷千次,經與額穆縣參事官蛸井元義等人“研討”,制訂出建設“集團部落”的計劃,上報偽滿中央政府和關東軍。關東軍認為這一方法對于強化“治安肅正”切實可行,決定先在偽間島省的延吉、和龍、琿春3縣進行試點。偽間島省在朝鮮總督府的協(xié)助下,在上述三縣以毀房、槍殺等殘酷手段強制實行“歸屯并戶”,將原地居民強行遷入8個“集團部落”。同時,在“集團部落”內駐扎日偽軍警,強迫民眾加入自衛(wèi)團,推行保甲制度和十家連坐,嚴防民眾同抗日武裝接觸;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禁止糧食、食鹽、被服等任何軍需品外流。最終這種措置“收到很大效果”,偽滿康德元年(1934)日偽正式在偽間島省建設了36處防衛(wèi)性“集團部落”。

偽間島省建設“集團部落”試點工作的“顯著成效”,使關東軍“大受鼓舞”,決定在全東北范圍內推廣。在關東軍的授意下,1934年12月,偽滿民政部以第969號訓令下達了《關于建設集團部落之件》的訓令:

查我國幅員廣闊,未盡開發(fā)荒僻之區(qū),住戶星散,以至國家凡百設施,均欠徹底,且難發(fā)揮村屯自治之機能。長此以往,則占全國過半之農村,將永守其原始生活而無向上之術,非徒人民不能浴國家之惠澤,且國家治安亦難期其完全。欲救此弊,道固多端,然最適切者,莫如將此星散住戶量為整理,使之結成集團村落,而完全歸于縣政統(tǒng)治之下。[14]

在此之后,東北日偽當局加緊建設“集團部落”。從1935年開始,逐步向抗日武裝斗爭活躍的偽奉天、安東、濱江等省推開。至是年底共建成1529個“集團部落”。1936—1937年兩年,伴隨著“治安肅正三年計劃”的實施,日偽當局建設“集團部落”達到高潮,范圍也擴大到東北全境,總計建成10646個。之后建設“集團部落”步伐有所減緩,1938年預計新建2531個,實際建成1933個,1939年進一步減少為872個。至此,從偽滿康德元年(1934)到偽滿康德六年(1939)末,日偽在東北全境建設的“集團部落”共達13451處,[15]350余萬民眾被強制遷入,占東北人口總數的14%以上。1940年以后,東北日偽當局又將建設“集團部落”的重點指向所謂的“西南國境線”,開始在熱河省長城沿線實行“集家并村”,建立“集團部落”,截至1943年,日偽當局在承德、平泉、寬城、寧城等地區(qū)建立起“集團部落”667個,被驅趕遷入的民眾達100萬之多。[16]

日本侵略者建立“集團部落”的同時,對于實行“歸屯并戶”,建立“集團部落”的地區(qū),即指定為“匪區(qū)”,劃為“無人區(qū)”,未經日偽當局允許,嚴禁人民進入居住、耕種,違者即按通匪罪論處,格殺勿論。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廳次長古海忠之1945年供認:“實行所謂‘匪民分離’政策,在南起寬甸、北至撫遠長達1000余公里,廣及39個縣、旗以及熱河省沿長城一帶的廣大地區(qū),劃分‘無住地帶’和‘集團部落地帶’,把500萬以上的農民趕入‘集團部落’,‘集團部落’的總數達14000個。”[17]

應該說,日本關東軍在東北推行“歸屯并戶”,建設“集團部落”,制造“無人區(qū)”的陰毒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它在給東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難以數計的損失,給人民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不便的同時,隔離了抗日聯(lián)軍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斷絕了抗日武裝對民眾的保護和民眾對抗日武裝的支援,使抗日武裝在給養(yǎng)、宿營、兵員補充、情報等方面均遭受到極大的困難,各地的抗日武裝力量接連被血腥絞殺。1940年,“在東邊道地區(qū)消滅了抗日聯(lián)軍(東北抗日聯(lián)軍楊靖宇部)后,更加助長了這種趨勢,結果,至1941年春季,在偽三江省地區(qū)消滅了趙尚志的部隊,在偽濱江省地區(qū)消滅了陳翰章部隊”[18]。東北人民的抗日武裝斗爭因此陷入了極端困苦的境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兴义市| 东阳市| 柘荣县| 赤城县| 吉木乃县| 峨眉山市| 益阳市| 扎赉特旗| 隆安县| 从江县| 江陵县| 阿瓦提县| 镇平县| 杂多县| 嘉兴市| 册亨县| 康乐县| 方山县| 福清市| 南澳县| 南雄市| 廉江市| 康马县| 甘德县| 峡江县| 咸阳市| 沿河| 洪泽县| 大庆市| 柳河县| 嘉荫县| 天祝| 五河县| 襄汾县| 贵德县| 建水县| 通海县| 六安市| 白山市|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