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我們讀經典
  • 陳新潔 李建軍主編
  • 8991字
  • 2025-03-24 16:36:18

張瀟潼讀《蘇東坡傳》

張瀟潼 就讀于北京市海淀外國語藤飛學校,初二年級學生。從小喜歡聽歷史故事、逛博物館。小學三年級開始加入北京青少年志愿服務團體,開啟了博物館的志愿講解服務。喜歡畫畫、跳舞,熱愛馬術運動。

張瀟潼讀《蘇東坡傳》

如果讓我推選一位中國歷史上最受全民喜愛的文人,那一定非蘇軾—東坡先生莫屬。這位約一千年前的古人總讓人由衷欽佩。人們仰慕他的才華,羨慕他的達觀,喜愛他身上的煙火氣。

《蘇東坡傳》是我小學語文老師推薦的書。作者林語堂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學者、翻譯家和語言學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和德國,獲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他的長篇作品《京華煙云》(Moment in Peking)在1944年、1972年、1973年和1975年先后4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他把英文“humour”音譯為“幽默”,創造出了一個廣為流傳的舶來語。加之他平日里一向以童心未泯自況,遂被后人稱為“幽默大師”。

1936年,林語堂偕全家赴美,帶了許多有關蘇東坡的及蘇東坡著的珍本古籍,更有文:“像蘇東坡這樣富有創造力,這樣守正不阿,這樣放任不羈,這樣令人萬分傾倒而又望塵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就令人覺得有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他前后花了3年時間來完成《蘇東坡傳》,這也是他頗為偏愛的一部作品。《蘇東坡傳》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吳晗的《朱元璋傳》、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并稱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

《蘇東坡傳》全書以英文書寫而成,由張振玉先生翻譯。這本書的英文書名為 e Gay Genius。看英文書名就能感受到林語堂先生的詼諧幽默和對蘇東坡的偏愛。用“天才”來形容一個人,絕對是最高的贊譽!

自古英雄總是惺惺相惜。我覺得林語堂對蘇軾的感情也是這樣。林語堂以寫作為樂,蘇東坡亦是如此。蘇東坡曾在給朋友的書信中表述:“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復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于此者也。”林語堂在為此書作序時也表述:“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只是以此為樂而已。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存在心中有年。……現在我能專心致志寫他這本傳記,自然是一大樂事。”只有同為靈魂有趣的人才會發現對方身上的亮點,倍加欣賞,不惜書盡贊美之詞!

通過林語堂先生的描寫,我對東坡先生有了更立體的認識。之前,在我簡淺的認知里,他是一位文學家、書法家、生活家(蘇軾是東坡肉的發明者)。蘇軾的詞,百讀不厭,并有許多經典名篇流傳于世,數百年來一直為后人傳頌。讀完這本書,我發現作者賦予他許多標簽,例如“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新派的畫家”“偉大的書法家”“釀酒的實驗者”“工程師”“假道學的反對派”“瑜伽術的修煉者”“佛教徒”“士大夫”“皇帝的秘書”“飲酒成癖者”“心腸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月下的漫步者”“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等等。世間居然有這么一個人能同時被冠以那么多身份,且每一個身份都實至名歸。真可謂:“此‘人’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林語堂先生在這本書里將蘇軾跌宕起伏的一生分為童年與青年、壯年、老年、流放歲月4個部分。通過閱讀,我也把全書概括為4個板塊來介紹蘇東坡先生的生平。

第一部分:少年得志,名動京師

蘇軾出生于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蘇軾的名字是父親取的。“軾”指的是一輛車最前面那根供人扶靠的把手,有貌似可有可無,實則不可或缺之意。回顧他的一生,果然是人如其名,他在許多領域都是不可或缺的。蘇軾字子瞻,取其登高望遠之意。有道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給孩子取名的事情上,古往今來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蘇軾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祖父是蘇序。父親蘇洵字明允,號老泉,“老泉”是因他家鄉祖塋而得名。蘇洵這個人特別有意思。年少時并沒有勤耕苦讀,而是過著閑云野鶴般的日子。直到27歲,才突然幡然醒悟,開始發憤讀書。《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說的就是這位蘇洵—蘇老泉!也正是他徹悟后的發憤圖強,奠定了日后好的家風,由此深深地影響了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父子三人一同赴京趕考一時也傳為佳話。唐宋八大家,僅蘇家就占了三席。后人稱道:“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兒子們的風頭并沒有蓋過父親,足見父親文學底蘊的深厚。

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7歲的蘇洵帶著19歲的蘇軾和17歲的蘇轍一同進京趕考。嘉祐二年(1057年),兄弟二人同榜考中進士。蘇軾名列第二,蘇轍位列第五。宋仁宗大喜道:“我一下子尋得了兩位具備宰相之才的人。”考試的主考官是文學泰斗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當時他倆正在試圖進行詩文革新。蘇軾的應試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立意新穎,追古論今。文章中“為政的寬與簡”的言論,正是蘇東坡初入政壇的基本觀點。文中有些典故居然連兩位主考官都沒有讀過,一下子把他們鎮住了。歐陽修在稱贊之余心里非常想把這篇文章評為第一,但是當時考生作答都是隱去名字的,歐陽修誤以為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他的學生曾鞏,為了避嫌,就把這篇自己心目中第一的文章評為了第二。

發榜揭曉,當蘇洵帶著蘇軾前來拜謝之時,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眉山蘇子瞻。這真是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誤會!歐陽修當面問起蘇軾文中所用“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的典故。蘇軾先講了一個《三國志》中的典故,以孔融的“以今日之事揣測古人,只是想當然”來印證自己的典故也沒有出處,只是“想當然”。聽罷,歐陽修不禁對蘇軾的機智和勇于創新的精神極為欣賞,并且預言蘇軾的未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后來,歐陽修把這篇文章給朝中同僚傳閱,獲得了一眾好評。他對同僚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還對兒子說過:“三十年后,無人再談論老夫。”果然,在蘇軾死后的10年之內,仍然被大家談論,卻少有人再談論歐陽修。蘇軾的著作一度遭朝廷禁閱,但就算這樣還有人暗中偷讀呢。

正當兄弟二人準備在京城大展拳腳之時,母親過世的噩耗傳來。母親離世之時還未接到京城的喜訊,并不知道自己的一雙兒子金榜題名,這多少是一件憾事。自幼母親對蘇軾的影響就特別大。她教導蘇軾讀《范滂傳》時,年幼的蘇軾就立志要當范滂這樣剛正不阿、不累及無辜、慷慨赴死的人。而他母親則回應兒子說:“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嗎?”所以對于母親的離世,蘇軾非常悲痛。

由于當時的社會實行“丁憂”制度,兄弟倆便辭官,與父親一起返回故鄉奔喪,為母親守孝。“丁憂”是指古代官員的父母離世,官員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限為2年零3個月,官員在這段時間不得為官,不得嫁娶,直到守喪期滿才能恢復正常生活。我國歷朝歷代都有舉行盛大祭奠典禮的習俗,有道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也是中華民族崇尚孝道的表現。

嘉祐四年(1059年),守孝期滿,父子三人重回京城。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參加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蘇軾在這段時間里仕途非常順利,有恩師欣賞,有同僚仰慕!

治平二年(1065年),蘇軾的妻子以26歲的年紀病逝。次年農歷四月,父親蘇洵病逝,兄弟二人再次辭官,扶柩送父親及蘇軾的亡妻返鄉安葬。這一次離開朝野是蘇軾第一次經歷官場變故的重要時間節點。

第二部分:宦海沉浮,路遠且長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蘇軾守孝期滿,重回朝堂,此時皇帝神宗正推行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恩師歐陽修和昔日的一些舊友由于政見不合都被排除在政治中心之外,被迫離京。蘇軾對新法也持保留意見,認為有些法規不便于民,就仗義執言上書反對,他的做法招來了變革者的反感。他也和那些師友一樣,為朝廷所不容。于是蘇軾自請外放,調任杭州做了通判。這是蘇軾在仕途上的第一次跌落。

調任杭州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別人身上一定會非常郁悶,可生性樂觀的蘇軾卻適應得很好。蘇軾面對西湖美景,詩興大發,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熙寧七年(1074年)到熙寧九年(1076年),蘇軾出任密州太守。中秋月明之時,思念弟弟蘇轍,寫下了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詞直到今天仍然是世人對人月兩圓最美好的祝愿!

熙寧十年(1077年)至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出任徐州太守。其間黃河洪水泛濫,他積極組織抗洪,修建黃樓。為官一任總能造福一方百姓。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任湖州太守。到任后呈謝恩表,可就是這篇文章讓他跌入了深淵。他在《湖州謝上表》中說:“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他將自己和“新進”相對,用自己不“生事”暗示“新進”人物“生事”。本來這只是他個人的直抒胸臆,怎料被同行詬病。同年6月,一個御史將他謝恩表里的這4句話挑出來控訴他。監察御史上奏章引用“新進”“生事”等詞語,暗指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誹謗新政,對皇帝不忠”。一共有4份彈劾蘇軾的奏章,皇帝將案子交由御史臺審辦。御史臺借此要求將蘇軾關押起來。御史臺指控蘇軾的罪證還有一部蘇軾刻的詩集,而把這部詩集呈給朝廷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這件事令許多人對沈括頗有微詞。

其實御史臺指控蘇軾對朝廷不滿也并非空穴來風。耿直的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限制了他的思維和視野,他常常寫詩諷刺朝廷,貶低新法,在舊黨中引導與新法相反的風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新法的推動和實施。蘇軾因為始終堅持“食君之祿,為君分憂”,始終維護他心中的正道和正義,始終對朝廷忠誠,對于改革敢于大膽提出自己的主張,仗義執言,結果把新舊黨爭中的兩邊都得罪了,這導致他在朝廷中并不順遂,就像他的侍妾王朝云所說的:“一肚皮不合時宜。”蘇軾的政敵怎會放過如此良機?李定和舒亶等人歪曲蘇軾詩的本意,指責他的詩諷刺新法,給蘇軾扣上了一頂對神宗皇帝不敬的帽子,甚至逼迫蘇軾認下叛逆的罪名,總之就是千方百計地想讓宋神宗給蘇軾定罪。不過,宋神宗卻猶豫不決—宋太祖早有誓言:“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重臣、不殺士大夫。”宋神宗又是個特別愛惜人才的皇帝,所以,宋神宗采取了折中的辦法:將蘇軾貶官,調離了權力爭斗的中心。

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就是御史臺。為什么御史臺叫烏臺呢?這是因為當時御史臺院子里有幾棵大柏樹,上面有烏鴉筑巢,所以人們就把御史臺稱為“烏臺”,后來一直沿用。案件又是因詩文而起的,所以叫“烏臺詩案”。“烏臺詩案”開創了我國文字獄的先河。蘇軾被關在御史臺4個月又20天。這段日子,老友、舊部紛紛上表為他求情,弟弟蘇轍更是愿意卸下一切官職為兄長贖罪。蘇轍也遭到了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與日后兄長被幽閉的黃州相隔160里。可以看出蘇軾和蘇轍兩人感情極深。在官場上,蘇轍更像一個穩重成熟的哥哥,一次又一次救蘇軾于危難。

這是蘇軾仕途中的第二次跌落,也是打擊最大的一次。他被貶去黃州,官職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其實就是一個無職無權的空名,更不能簽書公事,形同流放。由于蘇軾是戴罪之身,犯官的身份,官府不配備官舍。蘇軾到達黃州后,只能暫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這座寺廟就是定慧院。在郁悶凄愴的心情下,蘇軾寫下了《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托物寄情,表達了蘇軾孤高自許、不隨波逐流的心情。全詞托物詠人,物我交融,含蘊深遠。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評價這首詞說:“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蘇軾有著滿腹的抱負,希望為朝廷分憂,為老百姓做實事。他在做地方官期間,盡心竭力為百姓分憂解難,并做出了令人稱道的業績。只是目前的形勢讓他無能為力,這也是他寫這首詞的心境。

元豐四年(1081年),蘇軾迫于形勢開始務農。閑來無事,蘇軾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蘇軾在黃州期間生活上雖清苦,但精神上是自由的。他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大氣磅礴的《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作為他謫居時的寄托。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懷古抒情,展現了蘇軾雖然滿腔的雄心壯志被消磨,但又能轉念間以曠達之心看待人生和歷史。詞的上闋寫景,生動描繪了赤壁的風起浪涌、開闊宏大的意境,同時透露出深沉的感慨。作者將浩浩蕩蕩的江水與千古人物訴諸筆端。如果千古風流人物也要被大浪淘盡,反觀自己渺小的人生豈不可悲?豁達的蘇軾卻別有感慨:既然千古偉人都難免逃此命運,那么個人一時的功名又算得了什么呢?人是殊途同歸的,計較于一時榮辱,未免太過愚蠢。

在黃州一段時間以后,蘇軾開始重新找回往日的快樂。他對勞而有獲的田園生活心滿意足。這種精神上的解脫還表現在他的寫作上,他的文字不再犀利和尖銳,反而變得溫暖、親切、詼諧。正是由于他的豁達,才能讓自己置身于如此境地還能詩意田園。此時他的小兒子降生,取名“遁”。

他在孩子出生3天受洗禮之時,作詩一首: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經歷了各種沉浮,此時的蘇軾深知官場不易,對自己孩子的愿望簡單樸實了許多。可惜這位名叫遁兒的孩子后來夭折了。

一百多年后,詩人陸游將所有審問蘇軾的文件整理成一本書,詳細記錄“烏臺詩案”始末,以及蘇軾對自己詩詞的解析。這是文人之間的識英雄、重英雄之舉—以自己的方式為其正名!文人之間的相互欣賞還表現在,即使政見不同,被一貶再貶,通達的蘇軾仍會在路過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時去拜謁當時已經被罷相的王安石。此時的王安石已經沒有了昔日的風范,只是一個疲憊頹唐的老人。兩人放下各自的政治立場,只是談論詩書文章,討論佛理,相談甚歡,蘇軾竟留了一個月才告辭。

第三部分:東山再起,風云變幻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后以皇帝年幼為名要求攝政。她通盤否定了王安石的變法,將其廢除,史稱“元祐更化”。她任用司馬光為宰相,重新召回蘇軾。蘇軾先是任登州太守,剛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任翰林學士知制誥。之后的1年多,蘇軾飛速升職,跨越了12個官階,最后官至翰林院學士,讓人瞠目結舌。翰林院學士是傳統士大夫的最高官銜。一切都猝不及防,一切又似乎有跡可循!

重回政治中心并沒有讓蘇軾有多開心。太后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而蘇軾卻秉承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反對全盤否定,認為可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固執己見讓太后和司馬光非常不滿,蘇軾此時覺得孤掌難鳴,無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再次主動請辭外放,回到杭州,出任杭州太守。在任杭州太守期間,他依然滿腔熱情地為百姓造福。在杭州西湖,他指揮二十多萬人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條南北走向的堤岸。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古樸美觀。蘇東坡曾有詩云:

我在錢塘拓湖淥,

大堤士女急昌豐。

六橋橫絕天漢上,

北山始與南屏通。

當地百姓把這座堤壩稱為“蘇堤”。至今,蘇堤仍是游杭州西湖必打卡的景點。

“東坡處處筑蘇堤”,蘇軾一生筑過3條長堤。另兩條,其中一條是蘇軾在被貶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時,對潁州西湖進行疏浚時筑的;另一條是紹圣元年(1094年),年近6旬的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他拿出皇帝賞賜的黃金,捐助疏浚惠州西湖,還修筑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云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西村雞”,人們歡慶不已。這條長堤如今仍位于惠州西湖入口處,像一條橫穿湖心的綠帶,把湖面一分為二,長堤的左側是豐湖,右側是平湖。

元祐八年(1093年),太后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開始變本加厲地打擊元祐黨人。此次貶官致使蘇軾再也沒有回到京城。蘇軾先是被貶為定州太守,逐出京城;1個月后又被貶至惠州,在惠州住了2年零6個月;1097—1100年,蘇軾被調往海南儋州,成為第一個被貶謫到廣東高山大庾嶺以南的人。在儋州時,他自己動手制墨、發掘生蠔的美味、給《尚書》作注,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

羅浮山下四時春,

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在宦海浮浮沉沉,但一直沒有被打倒,他總能從困境中走出來,這也是大家崇拜他的原因之一。

第四部分:有趣的靈魂

1101年,哲宗去世,徽宗繼位。蘇軾被赦免,得以北返。

1101年7月28日,蘇軾在常州逝于歸朝途中,享年64歲。

至此,蘇東坡跌宕起伏的一生終于畫上了休止符。但他卻活得如此豐盈。他一共經歷了六個歷史時期:仁宗時期(1036—1063年),英宗時期(1064—1067年),神宗時期(1068—1085年),哲宗時期高太后垂簾聽政(1086—1093年),哲宗親政時期(1094—1100年),徽宗時期(1101年)。

可以用羅曼羅蘭那句至理名言來詮釋:“這個世界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看清世界的真相之后還能滿腔熱情地去熱愛生活。”蘇東坡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他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他豁達天真,通達識理;他年少成名并不沾沾自喜;他身居高位亦能仗義執言,寧被貶官也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立場攀附權貴;他守著自己的底線和氣節,寧愿道不同不相為謀,也不做風吹兩邊倒的墻頭草。

蘇東坡曾對他弟弟蘇轍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句話在數百年后被當代作家木心重新演繹:“不知原諒什么,誠覺世事盡可原諒。”木心也是一位大師,也是經歷了種種磨難依然能體面地活著,活得高貴而有質量。原來有趣的靈魂真能互通!

蘇東坡的人格魅力不光在于他為官的清廉和堅守。他更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他對兄弟的手足之情,對愛人的憐惜之情,對百姓的幫扶之情……林林總總,讓他區別于一個高高在上的神。

在蘇家,和蘇軾關系最親密的就是他弟弟蘇轍—蘇子由。蘇洵和夫人一共育有6名子女,可惜其他的都早夭了,只剩下蘇軾和蘇轍兩兄弟。他們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赴京趕考,一起金榜題名。他們兩兄弟深厚的手足之情,在人生順逆榮枯過程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經常被蘇東坡寫進詩詞。兄弟二人患難時相扶相助,相互慰藉,分隔兩地時會互相寄贈詩詞。蘇轍天生穩健而持重,具有恬靜冷淡的氣質。他盡管比蘇軾年幼,在官場上卻比兄長得意,官位更高。兩兄弟對政治的見解相同,宦海浮沉的經歷也相似,蘇轍機敏冷靜,經常忠言規勸哥哥,蘇軾受益良多。由于性格使然,蘇轍不像蘇東坡那樣鋒芒畢露,而是相對低調,所以樹敵并不多。相較于兄長的起落,他算是平穩的,但他對哥哥也充滿了崇拜。蘇東坡去世之后的墓志銘是他寫的,其中有這么一句:“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而蘇軾也曾在一首詩里說:“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蘇東坡的深情還表現在對待早逝的妻子王弗的態度上,他在她去世10年后寫下了《江城子·乙卯年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悼亡詞表達了蘇軾對妻子王弗的思念之情。他在妻子故去10年后仍能如此深情,實在不可多得。悼亡詩從《詩經》開始出現,而悼亡詞卻是蘇東坡首創的。

蘇東坡對生活永遠一往情深,無論命運如何打擊他,都無法將他折損。越將他推入深谷,他就越發向陽而生。正如他寫的《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從“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萬丈,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的清麗婉轉,東坡先生不管身處何等境地,始終能將審美意趣發揮到極致,使他與蕓蕓眾生得以區分。所以,他的一生過得快樂,無所畏懼。他游歷四方,結識了各種各樣的友人,像一陣清風把足跡撒遍神州。

佛寺趣事

蘇軾在黃州時,與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常有往來。一天,蘇軾作了一首詩呈給佛印禪師:“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禪師只批了個“屁”字就讓書童帶回。蘇軾見字后非常生氣,立即渡江去質問禪師,禪師卻哈哈大笑:“學士,學士,您不是‘八風吹不動嗎?怎又一‘屁’就打過了江?”“八風吹不動”源于《佛地經論》卷五,唐朝詩僧寒山子的詩中也有此句,其中的“八風”是佛教用語,指的是八種境界的風:譽、毀、譏、稱、利、衰、樂、苦。這個不知道是否是后人杜撰的小故事寫出了東坡先生的可愛和接地氣。

書畫成就

東坡先生不僅精通詩文,書畫上的造詣也尤為突出。

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擅長楷書和行書。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各位名家的字,后又融會貫通了顏真卿、王僧虔、徐浩、李邕、楊凝式等名家的書法風格,然后自成一派。蘇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則評價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其實是因為蘇軾一生經受了許多坎坷,他的書法風格也隨之變化。蘇軾存世的書法作品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祭黃幾道文》等。

在繪畫上,蘇軾十分擅長描繪墨竹,且重視神似,反對形似,主張畫外有情、有寄托,反對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還提出了“士人畫”概念,為未來“文人畫”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有如此多的特長,難怪林語堂先生稱之為“天才”!在他去世后的10年間,朝廷一再禁止他的詩文,士大夫們以不能讀東坡詩為憾。直到高宗即位后,開始閱讀東坡的遺著,佩服他的謀國之忠、至剛之勇,并開始重賞他的后人,這些在蘇東坡故去之后達到了巔峰。乾道六年(1170年),孝宗賜蘇軾謚號“文忠公”,又賜“太師官階”。這些都是皇帝對天才的肯定。到現在,各種版本的《蘇文忠公全集》的卷首都還印有皇帝的圣旨和皇帝欽賜的序言,這是多么無上的榮耀。而這一切成就正來源于他不變的氣節、秉性、才情!我們通過閱讀《蘇東坡傳》這本書,了解蘇東坡的生平,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喜德县| 句容市| 沂水县| 乐安县| 当涂县| 格尔木市| 平远县| 青田县| 合水县| 广宗县| 临清市| 天祝| 凭祥市| 汉沽区| 青田县| 怀宁县| 霍邱县| 莱州市| 余庆县| 元朗区| 南宫市| 库车县| 沙湾县| 昌黎县| 宁明县| 扶沟县| 古蔺县| 平安县| 永昌县| 兰州市| 大渡口区| 屏山县| 通海县| 普宁市| 贵溪市| 都兰县| 昌邑市| 台东市| 宁海县|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