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會找媽媽,趙匡胤肯定會想到找爸爸啦!當時趙匡胤的爸爸趙弘殷,正受命出征鳳翔。
雖說會受到責罰,但我到那里,父親不會立刻攆回來的,只要能呆上一段時間,我露兩手,鍛煉一下拳頭,順便進行實戰演練,跟各路高手過過招,要是打贏了,那不得威風八面,吹牛都有資本啦!
趙匡胤越想越激動,全身像打了雞血。刻不容緩,天還沒亮,他就趁著僅存的夜色,一溜煙,偷偷地來了一場說走就走的闖蕩。那背影在夜色里顯得匆忙,仿佛帶著整個江湖的夢想,一頭扎進了未知的冒險當中。
趙匡胤住在汴梁城(今河南開封)。趙弘殷的駐軍所在地在鳳翔位于現在的陜西省。一路向西就對了,可是趙匡胤走著走著就出岔子了,越走越不對勁,不是遮天蔽日的樹林,就是一些稀稀疏疏的幾戶人家。趙匡胤皺了皺眉頭,心中暗自叫苦。南轅北轍了,他繞向南前進了。怎么辦?
一般人遇到這種方向都搞錯的情況,估計早就慌了神,趕緊調轉方向重新出發了。可事情到了趙匡胤這兒,就有點不一樣啦。
他站在那兒,望著已經走過的路,心里頭開始犯嘀咕。他尋思著:“都已經走那么遠了,這一路上又是翻山又是越嶺的,累得夠嗆。要是現在回頭再來過,那之前吃的苦不都白受了嘛,不甘心!”于是他決定將錯就錯。
俗話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還真不一定是這樣。
這闖蕩過程中不乏神秘色彩的故事。例如有高僧為他看相,預言他非同尋常,注定成為偉大的人物。更有僧人斷言他具有帝王之相,還不忘為他準備金銀珠寶上路。其實,趙匡胤是有在寺廟借宿。因為《宋史·太祖本紀》記載:漢初,漫游無所遇,舍襄陽僧寺。
然而,我們現代人都清楚,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大多是當時的人或后人編造的,其目的在于給趙匡胤披上一層神秘的外衣,以此提升帝王的威望。
實際上,趙匡胤的真實經歷遠非如此光鮮,他的成功背后,恐怕藏著無數個不為人知的辛酸故事。真正的趙匡胤或許是在一次次失敗和挫折中摸爬滾打出來的,而不是靠那些神乎其技的傳說就能輕易達成目標。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欣賞那些傳說帶來的樂趣,只是我們要記得,歷史人物的成功往往伴隨著汗水與淚水,而非僅僅是傳說中的輝煌。畢竟,每一個偉大的成就,都是由無數次平凡的努力堆積而成的,不是嗎?
所以,這里我只和大家分享趙匡胤在闖蕩中,遇到的有板有眼的兩個人。
趙匡胤一路下來,身上所帶銀兩已經用得一干二凈,幾乎要討飯了。怎么辦?思來想去,父親的朋友中不乏坐鎮地方的軍政官員,或許自己可以到他們那里去碰碰運氣。
按照當時趙匡胤的行走路線,他首先投奔的是隨州刺史董宗本處。
董宗本和趙匡胤的父親是好友。因此,當他得知趙匡胤的來意時,立馬給趙匡胤安排了個工作。雖說不上是什么高管職位,但也絕對不是打雜的小角色,算是給了這位年輕人一個不錯的起點。畢竟,有人脈就是不一樣,找工作也省了不少力氣,這事兒放在現在,估計會讓多少應屆畢業生羨慕嫉妒恨吧!趙匡胤就在董宗本的手下,開始了他的職場生涯。
董宗本有一個兒子叫董遵誨,和趙匡胤年齡相仿。原本兩個小伙伴一起玩耍,一起狩獵游,挺開心的。但是在董遵誨眼中,趙匡胤雖然是父親朋友的孩子,但畢竟是個外來戶。
他不高興就不給趙匡胤好臉色,把趙匡胤當成自家的小廝使喚,臉色陰晴不定,言語間也不乏刻薄之意。兩個人產生了很深的矛盾,為此,董遵誨經常給趙匡胤找麻煩、下絆子。這對驕傲的趙匡胤來說,顯然是難以忍受的,他怎能甘心受此羞辱?另有一說,兩人因兵法見解不合,董遵誨不敵趙匡胤,憤然離去,導致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于是趙匡胤選擇了離開,畢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離開隨州后,趙匡胤又找到父親的另一位老朋友、復州防御使王彥超。當時,王彥超的官職是復州防御使。趙匡胤揣著簡歷就去投奔王彥超。他滿懷希望地想要在這里找到一片施展才華的舞臺,心想:憑我這身本事,給個位置還不是手到擒來?再說自己是出力找工作,并非是來白吃白喝的,加上父親當年的交情,王彥超總會給這個面子的。
可是,萬萬沒想到,王彥超就是不給他這個面子的。當趙匡胤一臉誠懇地向王彥超說明來意,希望能獲得一個工作的機會時,王大人卻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他先是擺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樣子,設宴款待趙匡胤,美食美酒伺候,一頓吃得趙匡胤那是眉開眼笑,以為接下來會有好消息等著他。
結果,王彥超掏出十貫銅錢放在趙匡胤面前,笑道:“賢侄啊,這點錢雖不多,卻是我一番心意,你拿著路上買點吃的,也好填飽肚子。”說完,他就示意送客,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你啊,就別在這兒瞎折騰了,拿著錢離開吧!
這一招,可謂是讓趙匡胤傻眼了。本來還以為可以在這兒混口飯吃,結果變成了被請吃飯+領路費。你說這事兒擱誰身上,誰能樂意?又不是來討飯的。
不過如果是討飯,還真討不了那么多錢。當時存在“錢荒”,王彥超給出的十貫銅錢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考慮戰亂、地域及貨幣質量等因素,按現在的物價折算是7000元元左右波動,所以他對趙匡胤并非輕視。
那是你想的,我趙匡胤可不這么想,他壓下心中的不甘,臉上擠出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禮貌地道謝后,轉身離去。今天你看不起我,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之后的趙匡胤還真讓王彥超高攀不起了,不知道王大人有沒有悔青腸子,畢竟當年可是自己親手把未來老板拒之門外的啊!
不過王彥超的口才也不是蓋的,驚險中居然保住了爺倆的腦袋,否則他十個腦袋都不夠掉。
王彥超的拒絕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既有五代藩鎮生存邏輯的制約(避免引火燒身),也有亂世中“明哲保身”的考慮,反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拒絕趙匡胤就當給自己買個平安符。畢竟誰知道這兄弟是不是個定時炸彈?不是我不仗義,實在是我這小心肝經不起折騰呀!
一個動蕩的時代,處處都充滿了機會,時代造英雄嘛,只要遇到能夠賞識自己才能的貴人,就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成就一番偉業,這并不是一件難以實現的事情。偉業對于趙匡胤來說,確實不算難以實現,但是現在的工作就是難以實現。理想很嗨,現實很菜。自離家遠行,數月漂泊,趙匡胤所面臨的,不說宏圖大展,現在連一份穩定的工作都未能覓得,原本滿載理想的行囊,如今已空空如也,手中的銀兩早被沿途的生活消耗殆盡,一度風光無限的他,淪為了口袋癟癟的窮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