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接觸者網絡

  • 量子觀察者
  • 845053
  • 4999字
  • 2025-03-19 15:25:45

2025年9月23日,06:12。山腳下的廢棄加油站。

林析將視線從望遠鏡中移開,脊背緊貼冰冷的混凝土墻。她已經保持這個姿勢觀察了47分鐘,確認沒有編譯者的蹤跡。黎明的第一縷光線穿透云層,溫度為11.3°C,相對濕度68%,一個標準的秋季早晨——如果忽略她的生活已徹底改變的事實。

三位編譯者在過去36小時內持續追蹤她。他們的移動模式顯示明確的網格搜索算法,覆蓋半徑約為3.7公里。林析通過反向推導他們的搜索邏輯,成功保持在搜索盲區。按照現有模式,她估算還有約22分鐘安全窗口。

“必須離開這里。“她低聲自語,檢查背包中的物品:李教授的筆記本、損壞的眼鏡、一副功能完好的特殊眼鏡、加密硬盤和錄音筆。這些是她了解現實本質的唯一線索,也是她被系統標記為“異常“的原因。

林析取出李教授筆記本的最后一頁,重新審視那句話:“記住:接觸者網絡。第一批名單在陳衡那里。“

陳衡,中國科學院量子物理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也是李教授早期的合作者。據林析所知,他近年專注研究量子信息在古代哲學符號中的表達模式——一個曾被主流物理學界嘲笑的方向。

她啟動一臺離線衛星導航設備,定位最近的安全交通樞紐。屏幕顯示:距縣級火車站27.4公里,徒步預計需時5小時43分鐘。考慮到體力消耗和暴露風險,這是目前最優選擇。

08:39。山間小徑。

林析沿著偏遠山路行走,每隔8.3分鐘改變一次步頻,擾亂可能的行為識別算法。她的思維在兩個層面運行:表層關注環境安全和基本生存需求;深層則持續分析李教授的發現及其含義。

量子現實底層代碼的六邊形結構與石墨烯分子結構驚人相似。這不是偶然——在量子尺度上,碳原子的六邊形排列提供了極高的穩定性和信息傳遞效率。如果現實確實是一個信息構造,石墨烯結構可能代表著最優的基礎計算單元設計。

一聲樹枝斷裂的聲響瞬間打斷了她的思考。林析迅速蹲下,尋找掩體。聲源位于東北方向32米處,可能是野生動物,但也可能是——

一個人影從樹林中緩慢走出。男性,約50歲,穿著普通登山裝備,看似普通徒步旅行者。但林析注意到關鍵異常:他的移動軌跡過于精確,每一步的步幅完全相同,為67.2厘米。

編譯者!

林析壓低身體,利用灌木叢掩護,同時評估逃離選項。正面逃跑會立即暴露位置;靜止不動則需要依賴有限的視覺掩護;迂回撤退風險最小,但需要更長時間。

她選擇了最后一項,開始緩慢向西南方向移動。灌木輕微摩擦她的衣服,產生47分貝的噪音,在環境背景聲中幾乎無法區分。距離編譯者50米時,她發現了一個天然形成的淺溝,可提供臨時隱蔽。

林析滑入溝中,泥土氣息充斥鼻腔。透過枯葉間隙,她觀察編譯者的行動。他停在原地,頭部緩慢旋轉,進行系統性掃描。這種模式證實了林析的猜測:編譯者能感知異常,但需要視覺確認來精確定位目標。

她必須創造干擾。從口袋中取出一枚硬幣,林析計算了拋擲角度和力度,然后將硬幣拋向東南方向26米處的灌木叢。

落地聲傳來的瞬間,編譯者轉向聲源,步幅加大至103.4厘米,移動速度提高2.7倍。林析抓住機會,低姿態快速向反方向移動,利用地形和植被提供的自然掩護。

移動122米后,她找到了一條隱蔽的獸徑,沿著它繼續前進。距離編譯者越遠,被感知的可能性越低。根據李教授的筆記,編譯者對現實異常的感知有效半徑約為200米,但精確定位需要更近的距離。

林析加快腳步,心中計算著到達火車站的新路線。編譯者出現意味著系統已經大致鎖定了她的位置范圍,必須盡快離開這個區域。

***

12:46。縣級火車站,候車大廳。

站臺鐘表指針精確指向42分和46秒,與林析的手表僅有0.64秒的誤差。這里是一個小型中轉站,每天只有11趟列車通過,人流量維持在最低運營標準。正是這種邊緣性讓此處成為理想的中轉點——系統更關注主要交通樞紐。

林析選擇了角落位置,背對監控攝像頭,臉部角度保持在識別軟件的困難范圍內。她購買了一張前往西南方向中型城市的車票,預計13:27發車。距離陳衡所在的研究所還有約578公里,需要至少三次轉乘才能安全抵達。

她取出李教授的筆記本,翻到第56頁,找到關于“接觸者網絡“的記錄:

“...量子糾纏現象證明,在足夠基礎的層面上,宇宙中的分離只是表象。物質與信息的本質是連接的。某些個體天生具備感知這種連接的能力。歷史上,他們被稱為先知、巫師或瘋子。現代科學給了我們新的理解——他們可能是人類大腦中量子相干作用特別穩定的個體,能自然感知現實底層。我稱他們為'接觸者'。根據我的調查,全球約有1/10,000的人口比例具有這種潛能,但只有極少數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

林析陷入思考。如果李教授是對的,那么世界上可能有約70萬潛在的“接觸者“,其中一小部分人可能已經組織起來。這解釋了為什么系統沒有完全控制人類文明——可能存在一個隱秘的、能自然感知系統本質的人類網絡,成為一種制衡力量。

站臺廣播系統突然響起:“13:27分開往西寧的列車即將進站,請旅客做好乘車準備。“

林析收起筆記本,戴上棒球帽和口罩,融入排隊人群。她感到一種奇特的既視感——這些普通人類在她眼中既熟悉又陌生。他們是同一系統的組成部分,卻對系統的本質一無所知。

車廂門開啟的瞬間,她感知到一種異常——站臺盡頭一個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直視著她的方向,姿態過于僵硬。編譯者。系統的感知能力比預期的更強。

林析迅速登車,選擇靠近連接處的座位。列車啟動后,她立即轉移到下一節車廂,然后是再下一節,最終在餐車停下。通過不斷變化位置,她試圖擾亂編譯者的追蹤算法。

列車穿過山區,信號斷斷續續。這給了林析一個機會——在一個信號完全消失的山洞中,她迅速從隨身背包取出一副普通眼鏡和一頂不同顏色的帽子,完成簡單的外觀轉變。

16:14。餐車。

林析坐在靠窗位置,眼睛注視著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思維卻在解析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問題。她在筆記本上寫下一系列公式,嘗試量化編譯者的感知機制。

根據已有觀察,編譯者似乎通過監測量子場擾動來定位“觀察者“。這暗示著一種可能性:量子監測機制可能有相應的屏蔽方法。

如果現實的底層代碼使用量子糾纏作為信息傳遞機制,那么創造一個局部量子解糾纏區域理論上可行。林析回憶起李教授早期的研究——關于人工構建的量子退相干加速環境如何影響量子信息傳輸。

這一理論可能是制造“編譯者探測盲區“的基礎。她開始草擬一個簡單設備的設計圖,結合了量子干涉儀和微型退相干發生器的原理。這樣的設備可能需要陳衡的幫助才能建造。

窗外,太陽開始西沉。林析注意到車廂連接處的異常活動——一名列車員正系統性地檢查每個乘客,動作過于精確。這不是常規檢票,而是搜尋。

林析立即收拾物品,通過對面車廂門離開餐車。她需要一個新計劃。編譯者似乎已經鎖定了這趟列車,但尚未精確定位她的位置。下一站在13分鐘后到達,是一個中型城市的次要站點。

她取出手機,使用離線地圖分析該站點的布局。站臺直接連接一個大型購物中心,提供了理想的人流密集環境——適合消失。

17:02。城市購物中心。

林析混入購物人群,保持不引人注目的步調。這里的人流密度每平方米約1.7人,提供了絕佳的“信息噪聲“環境,可能干擾編譯者的追蹤算法。

她購買了一套新衣物,在更衣室中完成了第二次外觀轉變,并將原有裝束丟棄在商場不同區域的垃圾桶中。隨后,她使用現金購買了一張去往相反方向城市的長途汽車票——這是一個誤導措施。

真正的目標是找到一個安全通信點,聯系陳衡。根據李教授的記錄,陳衡開發了一種特殊的量子加密通信系統,可能不受系統監控。但使用這個系統需要特定的訪問點。

林析搭乘出租車前往城市西北區的一家古董書店,這是李教授筆記中提到的一個可能的接觸點。書店名為“萬象齋“,據信由一位退休物理學家經營,可能是接觸者網絡的成員。

18:37。萬象齋古董書店。

店內光線昏暗,空氣中彌漫著紙張和墨水的陳舊氣息。書架從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每個書架都塞滿了各類古籍和現代科學書籍的奇特組合。

唯一的顧客是林析自己,柜臺后坐著一位白發老人,約75歲,戴著老式圓框眼鏡,正專注于一本古籍。

“您好,“林析輕聲說,“我在尋找一本關于'量子相干與古代五行理論'的書。李文正教授推薦的。“

老人抬起頭,銳利的目光穿透厚重鏡片:“李文正?,他還好嗎?“

“他已經成為了系統的一部分。“林析使用了李教授筆記中提到的接頭暗語。

老人的表情微微變化,幾乎不可察覺。他放下書籍,從柜臺下取出一把鑰匙:“最后面,左邊第三個書架后面。你有10分鐘。“

林析跟隨指示,發現后面通往一個小型研究室。中央是一臺看似古老的收音機,實際上是一種量子加密通信設備。她按照李教授筆記中的步驟啟動設備,輸入陳衡的量子密鑰。

設備發出微弱的蜂鳴聲,顯示屏上出現一行字:“身份驗證。請回答:黑體輻射曲線與薛定諤方程的共同點是什么?“

這是陳衡的安全問題,答案需要理解量子力學的基礎概念。林析輸入:“都描述了能量的不連續性和概率分布,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量子特性。“

屏幕閃爍,顯示新信息:“身份確認。通信加密已啟動。可以傳輸信息。“

林析簡潔明了地輸入信息:“李教授已被系統整合。我看到了底層代碼。需要接觸者網絡名單。編譯者正在追蹤。“

設備處理信息的23秒里,林析注意到窗外街道上的異常——兩個行人停在書店對面,姿態不自然。他們的注視方向過于精確,直指書店位置。編譯者。它們的搜索算法效率超出預期。

設備顯示屏亮起:“消息已收到。名單不能通過此渠道傳輸。前往西北量子材料研究所。密鑰:普朗克長度在神農架古木年輪中的表現。李博士的工作證明了我們的理論。我們會在48小時內接應你。銷毀此信息。“

林析記下信息,按下設備的緊急銷毀序列。一陣微弱的電流聲后,設備恢復到普通收音機狀態,所有通信記錄被量子加密算法徹底擦除。

當她返回書店主區域時,老人已經不見了。柜臺上放著一本古老的《黃帝內經》,旁邊是一張紙條:“后門走。三個街區后右轉。銀色面包車。“

19:12。城市小巷。

林析沿著指示的路線前進,每轉彎處都采取反偵察措施,確認是否被跟蹤。當她接近預定位置時,一輛銀色面包車無聲地滑到她身旁。

車門開啟,一個年輕男性示意她上車。沒有對話,沒有解釋,只有一種奇特的信任感——一種她無法解釋的認同感。

林析猶豫了一下下,然后果斷上車。車門關閉的瞬間,她注意到車內奇特的構造——墻壁覆蓋著一種特殊材料,形成了類似法拉第籠的結構,但具有更復雜的量子屏蔽特性。

“林博士,我是趙明,陳教授的學生。“司機簡短介紹,車輛平穩駛入夜色。“很高興您聯系了我們。李教授的遺產比我們想象的更有價值。“

“你們是接觸者網絡的一部分?“林析直接問道。

趙明點頭:“是的,但與您不同。我們是天生的接觸者,能自然感知現實的異常。您和李教授則是通過科學方法獲得了這種能力。兩種途徑,相同的真相。“

“編譯者知道你們的存在嗎?“

“當然。“趙明的聲音平靜而確定,“他們一直知道。但系統似乎允許我們存在,只要我們不干擾核心運行。這可能是系統設計的一部分——保持一定比例的'覺醒者'以維持系統的演化能力。“

車輛駛入一條隱蔽隧道。林析感到一種奇特的能量波動,似乎他們正穿過某種屏障。隧道另一端,世界看起來略有不同——色彩更加鮮明,輪廓更加清晰,仿佛現實的分辨率被提高了。

趙明注意到她的反應:“您感覺到了嗎?我們稱之為'離線區'——一個量子屏蔽效應特別強的空間。在這里,系統的監控能力被顯著減弱。“

“這怎么可能?“林析問道,科學家的本能促使她尋求解釋。

“陳教授會解釋一切。“趙明說道,車輛駛向遠處一座山腰上的建筑群,“但首先,您需要了解接觸者網絡的歷史,以及我們為什么稱李文正為'第一位科學接觸者'。“

車窗外,夜空中的星星以不同于常規天文現象的方式閃爍,形成復雜的幾何圖案。林析意識到,她正步入一個比想象中更廣闊、更古老的秘密世界——一個可能與現實系統本身一樣古老的網絡。

前方的研究所逐漸清晰,建筑設計融合了現代科技與古老建筑元素。在月光下,整個建筑群似乎微微閃爍,仿佛處于現實與底層代碼之間的某個過渡狀態。

林析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確定性:這里有答案。不僅關于李教授的失蹤,還有關于現實的本質,以及人類在這個程序化宇宙中的真正位置。

而更重要的是,也許在這里,她能找到真正對抗系統的方法——不僅是逃避,而是理解并可能重新定義人類與現實底層代碼的關系。

趙明轉向她,表情嚴肅:“準備好了嗎?一旦進入,就沒有回頭路了。“

林析注視著前方的建筑群,回想起這段旅程的起點——李教授的U盤,那副特殊眼鏡,以及她第一次看到現實底層代碼的震撼。一切都指向這里。

“我準備好了。“她回答,聲音中帶著科學家面對未知時特有的冷靜與決心。

車輛駛向研究所,而林析知道,真正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兴市| 渝北区| 濉溪县| 政和县| 贵溪市| 永州市| 彭水| 万荣县| 商洛市| 浮梁县| 新昌县| 小金县| 永定县| 泾阳县| 扬州市| 太保市| 启东市| 海淀区| 水富县| 开鲁县| 商丘市| 若羌县| 南川市| 普兰县| 涟水县| 浦江县| 仁怀市| 资中县| 凌云县| 张家港市| 三门县| 黄大仙区| 景宁| 霞浦县| 格尔木市| 岳西县| 上栗县| 墨脱县| 兰考县| 从化市| 仁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