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序

在美國之外,“米蘭達警告(規(guī)則) ”或許是美國刑事訴訟程序規(guī)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例,不僅憲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偵查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者,而且在大眾媒體的傳播作用之下,即使是只看過一些犯罪與刑事司法相關題材的美劇的普通民眾對米蘭達警告的內容也都能張口就來,并在自覺或者不自覺中將之作為中國偵查訊問制度與實踐的理想?yún)⒄铡T?0世紀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期,面對中國偵查訊問實踐中的種種問題,借鑒米蘭達規(guī)則曾被一些理論研究者視為治愈或者遏制刑訊逼供現(xiàn)象的最佳選擇之一。

然而,就如耶魯·卡米薩教授所說的那樣,確立這一規(guī)則的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判決也許既是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歷史上最受褒揚,也是最受攻訐的一個。1 甚至在該案判決作出之前,一些法庭、警察院系、法律評論、大眾雜志也許已經(jīng)預測到了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立場并開始了爭論。2 在這份以5∶ 4的多數(shù)意見艱難通過的判決中,首席大法官在親自執(zhí)筆的多數(shù)意見中認為:“我們的判決沒有想要妨礙警察在偵查犯罪中的傳統(tǒng)職能。當一個人因合理根據(jù)被羈押時,警察當然可以尋找在法庭上用作對其不利的證據(jù)。……為了協(xié)助執(zhí)法,提供其所掌握的全部信息是公民的義務……在處理供述問題上,我們并不認為所有供述都是不可采的。……自由、自愿作出的供述當然是具有可采性的證據(jù)。……當一個人走進警察局表示他要供述犯罪時或者當他打電話給警察局主動供述犯罪或者作出其他陳述時,并不要求警察制止他。聯(lián)邦憲法第五修正案不禁止任何自愿的陳述,這些陳述的可采性也不受我們今天判決的影響。”3而哈倫大法官則在反對意見中警告說:“ (這一判決)將使我們的國家蒙受巨大的危害,至于危害的程度如何,也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4懷特大法官則在反對意見中附議道:“這一判決所確立的規(guī)則將把眾多的殺手、強奸犯和其他犯罪分子重新送回到大街上和培育他們的犯罪環(huán)境中去,然后他們在高興的時候將再次犯罪。”5判決一出,一些批評者立即預言,這一判決無異于“銬上了警察的手” 。6 在1968年的總統(tǒng)競選中,候選人之一的尼克松在競選演講中指責米蘭達規(guī)則“嚴重妨礙了我們社會保持和平秩序的能力,增強了犯罪分子的力量”。7

為了回應這些爭議,1966年夏天,當時《耶魯法律雜志》編輯部的幾個學生在康涅狄格州的紐黑文警察局進行了為期11周的跟蹤調查,通過在此期間對紐黑文警察局警察審訊的觀察和記錄,以及對警察、檢察官、辯護律師、犯罪嫌疑人的訪談,對米蘭達規(guī)則實施之后警察審訊過程究竟是如何開展的、米蘭達規(guī)則對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的合作意愿有何影響、審訊對犯罪案件的偵破究竟有多重要,以及審訊時律師在場有何影響等幾個問題進行了初步的實證研究。這也是米蘭達案判決之后美國研究者針對米蘭達規(guī)則進行的最早的一項實證研究。8然而,此后多年盡管與此相關的爭議仍然不斷,但更多的是基于價值立場的判斷,很少有基于經(jīng)驗根據(jù)的論證,以致與米蘭達規(guī)則相關領域被稱為是“實證研究的沙漠”。9

本書收錄的幾篇實證研究長文的作者中,保羅·G.卡塞爾教授既是美國法學界最為著名、最為堅定的米蘭達規(guī)則反對者10,也是這片“實證研究的沙漠”中成果最豐碩者。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卡塞爾教授或者單獨,或者與人合作,圍繞著米蘭達規(guī)則對警察執(zhí)法效果的妨礙及由此對美國造成的社會成本問題進行了數(shù)項深入細致的研究。本書主要收錄了卡塞爾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即米蘭達案判決三十周年前后發(fā)表的三篇長文,即《90年代的警察審訊——米蘭達規(guī)則影響的實證研究》 (與布雷特·S.海曼合著,以下簡稱《90年代的警察審訊》)、《米蘭達規(guī)則的社會成本:一個經(jīng)驗性重估》(以下簡稱《米蘭達規(guī)則的社會成本》 ) 、《銬上警察——米蘭達規(guī)則對執(zhí)法活動的消極影響之三十年回顧》(與理查德·福爾斯合著,以下簡稱《銬上警察》),以及米蘭達案判決五十周年之際發(fā)表的《警察的手是不是還被銬著——米蘭達規(guī)則妨礙警察執(zhí)法效果的經(jīng)驗性證據(jù)之五十年回顧》(與理查德·福爾斯合著,以下簡稱《警察的手是不是還被銬著》)。

2001年9月4日,經(jīng)小布什總統(tǒng)提名,卡塞爾教授獲得了擔任猶他州地方法院法官的機會。 2002年5月13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小布什總統(tǒng)的提名,5 月15日卡塞爾教授被正式任命,直到2007年11月5日他辭職重新回到了猶他大學S. J.昆尼法學院,擔任羅納德·N. 博伊斯刑事法學首席教授(Ronald N. Boyce Presidential Professor)和猶他大學法學杰出教授。11五年的法官生涯并未改變卡塞爾教授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立場,在為米蘭達案判決五十周年而作的《警察的手是不是還被銬著》一文中,卡塞爾教授和福爾斯教授對哈倫大法官當年在米蘭達案判決異議中的“也許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之問予以回應,答案是“是的”。五十年來的經(jīng)驗性證據(jù)表明,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這一標志性判決對警察史無前例的限制,使得警察的執(zhí)法活動變得低效,當大量的犯罪分子受益于米蘭達規(guī)則,可以隨時中止審訊并因此得以逃脫法網(wǎng)時,那些犯罪被害者的痛苦又該如何計算。

卡塞爾教授的核心觀點是,米蘭達規(guī)則的限制已經(jīng)超出了防止警察強制審訊的必要,因此嚴重制約了警察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能力,進而削弱了警察的破案能力,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在《90 年代的警察審訊》一文中,卡塞爾教授和海曼根據(jù)1994年夏天對鹽湖城郡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的重罪案件預審程序為期六周的觀察、問卷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對警察審訊的過程與結果進行了初步的實證研究,通過與米蘭達案判決之前美國警察審訊所獲得的犯罪嫌疑人供述率,及其他對警察審訊沒有類似米蘭達規(guī)則約束的國家的警察審訊結果的比較,認為米蘭達規(guī)則明顯削弱了警察審訊的能力,不僅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率出現(xiàn)了明顯的下降,通過犯罪嫌疑人供述獲得其他偵查線索與證據(jù)的能力也出現(xiàn)了明顯下降。而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減少,對案件的最后處理產(chǎn)生了明顯的負面影響,審訊成功與否對犯罪嫌疑人定罪率的影響接近30% 。

成本—收益的權衡也許是所有關于某項制度或規(guī)則的價值爭議都無法回避的問題,成本巨大——這也是卡塞爾教授反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重要出發(fā)點之一。在《米蘭達規(guī)則的社會成本》一文中,卡塞爾教授首先對如何計算米蘭達規(guī)則成本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闡述,認為簡單地以違反米蘭達規(guī)則導致的供述被排除,即以非法供述排除率來計算米蘭達規(guī)則成本完全錯誤,因為這一計算方式只考慮到了警察已經(jīng)獲得了犯罪嫌疑人供述,但因違反米蘭達規(guī)則而被排除的情形,而完全忽視了那些因為警察嚴格遵守米蘭達規(guī)則而未獲得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情形,因此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米蘭達規(guī)則的社會成本狀況。為此,卡塞爾教授提出,應當以“失去的供述數(shù)”,即因為遵守米蘭達規(guī)則而失去的犯罪嫌疑人供述情況作為衡量其社會成本的參考指標,雖然因為米蘭達規(guī)則而未能獲得犯罪嫌疑人供述并不必然就是一種社會成本,但米蘭達規(guī)則所要求的程式性權利警告,至少阻止了一些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愿望這一事實不容否認。論證的方法同樣是“(米蘭達案判決)前后(美國)左右”對比,結論是米蘭達規(guī)則導致了警察審訊所獲供述率下降16% ,而從對被告人定罪的角度而言,大約23. 8%的案件中供述都是必要的證據(jù),因此米蘭達規(guī)則的實施導致了大約4%的犯罪分子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或者被降格處理。

非常有意思的是,卡塞爾教授突然話鋒一轉,“自1966年以來實質上并不存在(與米蘭達規(guī)則相關)的討論恰恰證明了米蘭達規(guī)則最大的成本所在……米蘭達案判決所帶來的另一無法否認的悲劇是堵塞了我們對羈押性審訊監(jiān)督方式——一條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被逮捕(審訊)犯罪嫌疑人從而獲得社會利益,也可以更好地防止強制審訊,從而更好地保護犯罪嫌疑人利益的替代性方案的探求之路……”同時,他引用了美國聯(lián)邦法律政策辦公室的話,“米蘭達案判決已經(jīng)固化了審前審訊的法律,排除了發(fā)展和實行一些在保護公眾免受犯罪行為的侵害方面更為有效,也能夠保證犯罪嫌疑人可以得到公平處理的替代性措施的可能……只要米蘭達規(guī)則仍然有效,未來也不可能會發(fā)生什么改變,任何與米蘭達規(guī)則相異的替代性體系因此都需要冒著被宣告無效的風險。”而其暢想與論證的用來替代米蘭達規(guī)則的卻是被美國警方強烈反對的審訊錄音錄像。

在米蘭達案判決三十周年之際,卡塞爾教授和福爾斯教授在《銬上警察》一文中以警方破案率為主要參考指標,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建立了警方破案率回歸分析模型,對1955年至1995年間美國的暴力犯罪和財產(chǎn)犯罪破案率變化趨勢進行了回歸分析與解釋。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對刑事司法體制、社會經(jīng)濟因素等可能影響警方破案率的相關變量進行控制之后,全美的搶劫、扒竊、機動車盜竊、夜盜犯罪的破案率顯著下降。而導致這些犯罪案件破案率下降的因素,除了米蘭達規(guī)則之外別無其他。此文發(fā)表之后,卡塞爾教授將更多的注意力轉向了對犯罪被害人權益的關注,直至2017年,即米蘭達案判決五十周年之際應《波士頓法律評論》之約,才與福爾斯教授合作完成了《警察的手是不是還被銬著》一文,一方面回應了《銬上警察》一文發(fā)表之后學術界對其觀點與方法的一些質疑,另一方面延續(xù)《銬上警察》一文的研究思路,以更多的數(shù)據(jù)、更先進的統(tǒng)計工具、更新的回歸分析模型,對米蘭達規(guī)則妨礙警察執(zhí)法效果的觀點進行了論證。二十余年來,卡塞爾教授反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立場不變,其所提出的以審訊錄音錄像來替代米蘭達規(guī)則的改革建議也基本未能實現(xiàn)。

卡塞爾教授不僅被認為是最為堅定的米蘭達規(guī)則反對者,甚至被認為是美國法學界唯一的反對者。12因此,在1996年前后卡塞爾教授的前述研究成果一經(jīng)問世,便受到了一些支持米蘭達規(guī)則(或者說在米蘭達規(guī)則問題上意見與卡塞爾教授相左)的研究者的強烈質疑。13為此本書收錄了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約翰J.多諾霍三世(John J. Donohue Ⅲ)教授對卡塞爾教授相關研究的一篇商榷性文章:《米蘭達規(guī)則削弱了警察的執(zhí)法效果嗎?》 。在卡塞爾教授的論證中,破案率是衡量警方執(zhí)法效果的重要參考數(shù)據(jù),而這一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的年度報告。于是多諾霍教授首先對聯(lián)邦調查局破案率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提出了質疑,“我們知道,犯罪數(shù)據(jù)曾經(jīng)被政治性操控” ,“也許是出于對米蘭達案判決的憤怒,警察突然更愿意披露一種較低的破案率,既然現(xiàn)在可以為他們相對拙劣的表現(xiàn)尋找到一個替罪羊。”如果進一步細究聯(lián)邦調查局對“破案”的定義的話,“在絕大多數(shù)案件中,米蘭達規(guī)則其實對破案率并無影響,因為米蘭達規(guī)則只適用于——逮捕之后的羈押性審訊之中。而在警方的定義中,只要逮捕了犯罪嫌疑人,案件即被視為已經(jīng)偵破。”14如果說米蘭達規(guī)則對警方的破案會有所影響的話,那就是對通過審訊來“深挖犯罪”的影響了。

在對聯(lián)邦調查局披露的各類案件年度破案率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進行質疑之后,多諾霍教授對卡塞爾教授的研究方法也提出了質疑。多諾霍教授認為,以統(tǒng)計學方法來確定某部法律的實施效果時,理想的狀態(tài)是存在一個“自然實驗區(qū)”,即該法律在某一司法管轄區(qū)實施,而在另一司法管轄區(qū)卻不適用,從而形成有效的對照。但是,米蘭達規(guī)則是一項聯(lián)邦性的強制命令,適用于全美,因此不可能有理想的“自然實驗區(qū)”。卡塞爾教授只能進行米蘭達案判決前后警察執(zhí)法效果(破案率)的對比,但這一模式在分析法律干預效果的準確性方面值得懷疑,因為類似的糟糕例子已經(jīng)不在少數(shù)。

更為重要的是,多諾霍教授對卡塞爾教授研究所用的回歸分析模型提出了質疑,一方面是卡塞爾教授的回歸分析模型中的主要因變量“破案率”本身即是個模糊的概念,從來沒有人準確地界定過何為“破案”,以及如何計算“破案率”,因此勢必導致其回歸分析模型不夠有力,進而導致時間序列分析的脆弱性。如果其回歸分析模型不能解釋被檢驗變量——破案率的變化,那么也就無法確定米蘭達規(guī)則是否對美國警察的執(zhí)法產(chǎn)生了影響,以及產(chǎn)生了什么影響。另一方面是,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社會發(fā)生了劇烈的變化——毒品、酒精泛濫,叛逆、反戰(zhàn),以及因為政治/種族暴力而對警察充滿敵意,這些變化很有可能同樣影響了美國警察的破案率,但卻很難將這些變化作為解釋性變量納入回歸分析模型當中,無論是卡塞爾教授還是其他研究者的回歸分析模型中都未能發(fā)現(xiàn)控制這些變量影響的方法。而在沒有對這些可能嚴重影響分析結果的人口、政治、文化和社會變遷諸因素加以充分控制的情況下,就錯誤地將變量的變化情況歸咎于法律(米蘭達規(guī)則)干預,最終只會導致研究的失敗。

在對卡塞爾教授研究所使用的數(shù)據(jù)及回歸分析模型進行質疑之后,多諾霍教授建立了自己的回歸分析模型,對全美的暴力犯罪、謀殺犯罪破案率與米蘭達規(guī)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多諾霍教授認為,有證據(jù)證明破案率出現(xiàn)了下降與有證據(jù)證明破案率下降與米蘭達規(guī)則之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顯著相關性之間尚有很長一段距離,即便我們發(fā)現(xiàn)警方的破案率出現(xiàn)了偏離于先前趨勢的下降,但基于20 世紀60 年代中期以來犯罪與刑事司法體制領域發(fā)生的大量系統(tǒng)性變化,也很難將之歸因于米蘭達規(guī)則。犯罪性質的重大變化、毒品、人們對待權力機關的態(tài)度等方面的改變,以及沃倫法院在刑事司法領域所作出的一系列判決都對破案率產(chǎn)生了影響,而不僅僅是米蘭達案判決所帶來的體制性變遷等導致了破案率的實際下降,將前述這些因素對警方破案率的影響排除之后,卡塞爾教授的回歸分析所觀測到的破案率偏離趨勢究竟還剩多少。

盡管對卡塞爾教授的研究提出了前述疑問,多諾霍教授還是對卡塞爾教授試圖超越價值判斷和單純的定性論證,運用統(tǒng)計學知識,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來驗證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這一重要判決對美國刑事司法體制的影響之舉表示了稱贊,認為卡塞爾教授的這些研究確實是一個標準的實證研究范本,他們愿意與大家分享數(shù)據(jù)的行為表明他們的研究值得信賴。針對多諾霍教授的質疑,卡塞爾教授與福爾斯教授隨后撰文予以了回應,在《米蘭達案判決之后的破案率下降:巧合還是必然》一文中認為多諾霍教授的回歸分析結果不僅未能證明其研究的錯誤,恰恰相反的是,多諾霍教授的一些分析結論從另外一個角度印證了他們的觀點,即米蘭達規(guī)則導致了警方破案率的下降,妨礙了警察執(zhí)法效果。15

卡米薩教授認為,米蘭達案判決也許是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歷史上最被誤讀的判決,但對于何謂正解,何謂誤讀,他并沒有非常明確地表達,而是說如果不回顧米蘭達案判決之前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中供述的可采性標準的話,就很難對米蘭達案判決之于美國刑事訴訟的影響作出確切的評價。于是卡米薩教授在《“米蘭達案”四十年:為何需要、如何達致——以及圍繞著米蘭達規(guī)則發(fā)生的一切》(以下簡稱《“米蘭達案”四十年》)一文中首先回顧了米蘭達案判決之前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中供述的可采性標準——正當程序之下的“自愿性”標準,對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實踐中在“自愿性”標準上的分歧進行了細致的梳理,并感嘆道——什么時候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是“自愿的”和“自由的”,什么時候又不是? 什么時候是“自由選擇”或“自由意志”的結果,什么時候又是被“壓制”或者“壓迫”的產(chǎn)物? ……但是法官卻不能等到學者們走出這漫無邊際的爭論,他們必須對擺在面前的案件作出判決,以簡潔的判決對被告的供述是否可采作出結論。

針對正當程序下的“自愿性”標準的含糊、復雜、主觀、耗時、低效等不足,卡米薩教授援引了雨果·布萊克大法官的評論:“如果每次你在考慮被告的供述是否具有可采性時都必須根據(jù)個案的具體情形,那么,這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法庭能夠知道其所面對的被告的供述是否可采,直到案件提交到我們面前的時候,可能我們會發(fā)現(xiàn),(要確定被告供述是否可采)已經(jīng)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16在此,卡米薩教授似乎理解了美國聯(lián)邦或地方法院的法官們在面對供述可采性問題時的艱難與痛苦,“基于聯(lián)邦最高法院不能為‘自愿性’標準提出一個明確可期的定義,那些一直使用這一含義模糊的概念來判斷在合憲性上存有疑問的供述是否可采的各州法庭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工作負擔。”為各法院尋求一條更好的、更易于把握的獲得供述的路徑已然不可避免——而這一路徑便是米蘭達案判決所確立的規(guī)則。而米蘭達規(guī)則的確立,使得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中供述證據(jù)的可采性規(guī)則逐漸從“自愿性”標準向“合法性”標準轉變,法官們不需要再為被告人供述是否“自愿”而全面考慮“被告人的智力情況、身體健康情況,特定犯罪嫌疑人的情感特征、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此前有無犯罪記錄、飲食情況,是否被剝奪了睡眠,警察審訊持續(xù)的時間,審訊時親友是否在場,其聘請律師的要求是否被拒絕等”一切看似相關,但又無關的因素;只需要考慮警察在審訊過程中是否遵循了米蘭達規(guī)則的要求,被告人是否在米蘭達卡片上簽字放棄了他的權利,從而大大減輕了法官的工作負擔。

其實,工作負擔減輕了的絕不只是法官。要知道的是,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指控舉證責任的是檢察官。雖然卡米薩教授在文中沒有這樣說,但其在以單獨一小節(jié)的篇幅論述沃倫大法官在米蘭達案判決形成中的作用時,首先回顧了沃倫在成為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之前的職業(yè)生涯——沃倫在成為加利福尼亞州州長之前,其全部法律職業(yè)生涯都是執(zhí)法人員的角色:做了五年的執(zhí)行地方檢察官,十三年的阿拉梅達郡(Alameda)地方檢察官辦公室主任,四年的州總檢察長。因此,沃倫作為執(zhí)法人員的背景比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的任何其他大法官都更為全面。盡管沃倫大法官的傳記作者在敘述其漫長的執(zhí)法人員工作經(jīng)歷與米蘭達案判決之間的關系時傾向于認為正是這些經(jīng)歷,使其深切地理解警察與犯罪嫌疑人之間力量的嚴重失衡,從而更敏銳地意識到羈押審訊的強制性,從而為米蘭達案判決埋下了種子。

也許沃倫大法官確實是基于對犯罪嫌疑人權利在羈押審訊的強制之下飽受侵犯的現(xiàn)實之認知,全力促成了米蘭達案判決的形成。但是不是存在另一種可能——長期的檢察官職業(yè)(執(zhí)法人員)生涯使其深切地體會到供述證據(jù)的“自愿性”標準對控方帶來的巨大困擾和沉重負擔,促使其生出了為從前的同行們尋找一條從證明被告人供述“自愿性”的重負中解脫出來的路徑的想法? 卡米薩教授援引了《超級領袖:沃倫及其最高法院》一書作者伯納德·施瓦茨(Bernard Schwartz)的敘述:“在做檢察官時,沃倫一直試圖讓警察也和檢察官一樣實現(xiàn)‘職業(yè)化’;在做首席大法官時,他認為職業(yè)化的警察才能達到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要求。盡管他的批評者認為沃倫及其同事們放縱了太多的犯罪,威脅了公共安全,但是沃倫還是認為在他領導下的聯(lián)邦最高法院才完成了對執(zhí)法人員職業(yè)化的啟蒙,從而鼓勵警察們更加努力地工作,更為細致全面地準備他們的案件。”17值得注意的是,對警察的職業(yè)化不等同于削弱警察的執(zhí)法能力、效果——只不過是使之變得更為高貴,更不等同于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利的保障,而是使警察(偵查)人員與檢察官、法官都在職業(yè)化標準的規(guī)范之下行動,將供述證據(jù)的可采性標準從“自愿性”的事實判斷轉向了“合法性”的規(guī)范判斷,并將警察、法官與檢察官從證明與確認被告人供述“自愿性”這一模糊而艱難的任務中解脫出來。這或許就是卡米薩教授所說的,人們對米蘭達案判決的誤讀之一吧。

卡塞爾教授這一系列的實證研究確實為我們提供了翔實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研究方法的運用也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但對于數(shù)據(jù)的解釋仍然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甚至在實證研究中應提高警惕。因為數(shù)據(jù)有時候可以揭示事物的真相,有時候則可能因為對數(shù)據(jù)的解釋不當,而以其客觀的表象掩蓋事物的真相。

卡塞爾教授在鹽湖城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83. 7%的犯罪嫌疑人在警察進行米蘭達警告之后放棄了相關權利,其中79. 8%的犯罪嫌疑人完全棄權,3. 9%則是先棄權,后來在警察審訊過程中又重新主張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包括保持沉默的權利、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從頭至尾主張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犯罪嫌疑人只占樣本總數(shù)的16. 3% 。從邏輯上而言,在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都放棄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情況下,米蘭達規(guī)則對警察審訊效果的影響將大幅度削弱,甚至相當于無。但是,卡塞爾教授并未深究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棄權背后的原因,而是執(zhí)著地認為12. 1%的犯罪嫌疑人在成功審訊之前主張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對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具有潛在意義——每年大約有300 000名犯罪嫌疑人在警察成功審訊之前主張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其潛在的意思是,對這些犯罪嫌疑人無法審訊,失去了這些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進而造成了對這些犯罪嫌疑人進行定罪的障礙。

在實證研究中,對數(shù)據(jù)的解釋可能遠比數(shù)據(jù)本身重要,如果研究者不能本著價值無涉的立場,而是帶著某種預斷來展開他的研究,那么,不僅可能導致其在數(shù)據(jù)選擇過程中的偏見,有意無意地忽略與其預設不相一致的數(shù)據(jù),或者傾向于選擇能夠對其預設形成支持的數(shù)據(jù),而且可能導致其對數(shù)據(jù)解釋的片面與狹隘。卡塞爾教授針對那些放棄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犯罪嫌疑人的審訊情況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結果顯示,在接受審訊的152 名犯罪嫌疑人中,警察審訊成功的有73人,審訊不成功的有79 人,在犯罪嫌疑人棄權的情況下,警察審訊成功與不成功的數(shù)量、比例大致接近。問題的關鍵是,既然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放棄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那么,警察審訊不成功的結果與米蘭達規(guī)則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換句話說,在犯罪嫌疑人放棄了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情況下,米蘭達規(guī)則又如何影響警察的審訊效果? 但是,卡塞爾教授似乎并未意識到這一邏輯(或者說直覺),而是耐心細致地梳理了米蘭達案判決之前的相關研究文獻、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英國、加拿大)警察審訊的供述率、破案率等數(shù)據(jù),對米蘭達案判決前后美國警察審訊的供述率、破案率進行前后左右的直觀對比,接著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竭力論證了米蘭達規(guī)則妨礙了警察執(zhí)法效果的判斷。

哈倫大法官在米蘭達案判決異議中說過的“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被卡米薩教授在《 “米蘭達案”四十年》一文中再次提起,“正如時間所證明的那樣,除了一人(卡塞爾教授)之外,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米蘭達案判決對犯罪嫌疑人的供述率影響不大” ,“那些接受調查的檢察官、法官和警察大都認為米蘭達規(guī)則并沒有給執(zhí)法帶來什么大的麻煩” ,“那些認為如果米蘭達規(guī)則被撤銷或者推翻警察執(zhí)法效果將得到顯著提升的觀點應當受到強烈的批判”。在卡米薩教授看來,四十年后(2006年)看到的米蘭達規(guī)則與米蘭達案判決之時的“原米蘭達規(guī)則”已經(jīng)不完全一樣了,經(jīng)歷了伯格法院、倫奎斯特法院時期之后,“原米蘭達規(guī)則”已經(jīng)被大大弱化,卡塞爾教授談論的是沃倫法院時期的米蘭達規(guī)則,而其他一些研究者談論的可能是經(jīng)歷伯格法院、倫奎斯特法院連續(xù)擠壓之后幸存下來的米蘭達規(guī)則。與此同時,警察也逐漸適應了米蘭達規(guī)則的要求,豐富、進化了他們的審訊技巧——以漫不經(jīng)心的態(tài)度向犯罪嫌疑人宣讀原本神圣的憲法性權利,有意無意地貶低了米蘭達警告所具有的意義。18而這種“適應”或者“調適”性的審訊策略或者技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嘲笑。這或許就是卡塞爾教授看到了,卻未能解釋的,83. 7%左右的犯罪嫌疑人都放棄了其在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米蘭達規(guī)則最為堅定的反對者的卡塞爾教授與最為著名的支持者的卡米薩教授都提出了對警察審訊過程進行錄音錄像的建議。卡塞爾教授之所以建議對審訊錄音錄像是因為他認為米蘭達規(guī)則走了極端,只重視犯罪嫌疑人的權利,無視警察執(zhí)法利益的需要,而對審訊錄音錄像則可二者兼顧;卡米薩教授等建議對審訊錄音錄像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在供述證據(jù)的可采性標準從“自愿性”轉向“合法性”之后,犯罪嫌疑人在米蘭達卡片上的簽名被視為其供述合法性的重要證據(jù)——然而在封閉的審訊環(huán)境之下,犯罪嫌疑人為什么會放棄他的權利,或者說警察是如何讓犯罪嫌疑人放棄其在米蘭達規(guī)則上的權利的,除了警察與犯罪嫌疑人之外,無人知道。

從事實的層面而言,審訊之所以對犯罪嫌疑人的權利充滿威脅,主要原因在于審訊過程的封閉性、秘密性,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賦予犯罪嫌疑人多少權利可能并不重要,因為一個封閉、秘密的環(huán)境無法為犯罪嫌疑人權利的行使提供必要的空間,侵害其權利的控告卻因為舉證不能而得不到救濟,對于審訊室內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法官面對的只能是警察與被告之間的“宣誓競賽”。其實在米蘭達案判決之前,美國公民自由協(xié)會(ACLU)的律師伯納德·韋斯伯格即提出了對警察審訊進行全程錄音錄像的建議。1920世紀70年代一些美國民權組織即已模糊地意識到了米蘭達規(guī)則不僅不足以保護犯罪嫌疑人在審訊中的權利,反而因為供述可采性標準的轉換,犯罪嫌疑人在米蘭達卡片上的一個簽名就使控方完成了對供述合法性的舉證,因此呼吁對警察審訊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但直至2008年,全美國也只有8個州的20個城市要求在謀殺犯罪案件的審訊中進行錄音錄像。20

不知道卡塞爾教授對美國警察審訊實踐的了解程度如何,也不知道他是否真正地認為,并始終相信米蘭達規(guī)則削弱了警察獲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能力,從而妨礙了警察的執(zhí)法效果。但我們有理由認為,他應該了解美國警方對待審訊錄音錄像的反對態(tài)度,也應該理解美國警方為什么反對審訊錄音錄像。但他只是簡單地以英國的實踐作為論據(jù),認為對審訊錄音錄像并未降低英國警察審訊的供述率,而沒有對美國警方為何反對審訊錄音錄像進行探究——事實上,審訊錄音錄像對警察審訊效果的消極影響更甚。

比較研究對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乃至中國刑事訴訟立法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比較研究一方面更多地停留在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某種制度的法律文本,而不是制度的實踐,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引介即是如此;另一方面對于某種制度之所以能夠在某個國家或者地區(qū)生成、運行,對制度背后支撐其存在與運行的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深層背景,以及制度的流變缺乏必要的理解與把握,對米蘭達規(guī)則的移植建議同樣如此。從這一角度而言,本書收錄的這幾篇長文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米蘭達規(guī)則在美國警察審訊中的實踐面向(當然并不全面,因為卡塞爾教授的研究更多的是利用一些二手資料與數(shù)據(jù),即便是在鹽湖城的觀察式研究,也只是一個點而已,其所觀察到的情況也很難說就一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以及米蘭達規(guī)則在美國實踐與理論界的爭議,因而具有不一樣的參考意義。

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近二十年來實證研究方法在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界日益為研究者們青睞,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一方面實證研究缺乏必要的權威、全面、客觀的官方數(shù)據(jù)(近年來這一情形稍有改善。例如,各級人民檢察院從2020 年開始發(fā)布季度、半年、年度主要辦案數(shù)據(jù);裁判文書網(wǎng)、12309檢察信息網(wǎng)發(fā)布了大量法院裁判文書和檢察業(yè)務文書,從而為刑事訴訟法學實證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數(shù)據(jù)來源)。更多的實證研究依賴的是研究者個體的調查,數(shù)據(jù)的全面性、代表性、權威性不一定能夠得到保證。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者。學術訓練與成長背景相對單一(簡單地說,就是大部分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者都是文科出身,缺乏實證研究必需的數(shù)學知識與數(shù)據(jù)分析技能),對實證研究方法的把握與運用顯然與卡塞爾教授等存在較大的差距,更多的“實證研究”還只是停留在直觀的數(shù)據(jù)與圖表展示(譯者即是如此)。因此,對中國的刑事訴訟法學實證研究而言,本書也許還具有一定的方法論意義。

相對于某部法律或者某個規(guī)則甫一出臺即遭遇的批判性研究而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學術焦慮的反映),對一項規(guī)則與實踐效果的回顧性研究,無論是批判還是贊揚,至少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們學習。本書收錄的這幾篇文章都是米蘭達案判決三十年、五十年之后的研究,既回應了哈倫大法官在米蘭達案判決異議中的“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我們”的擔憂,也讓我們看到了米蘭達規(guī)則在過去五十年間的實踐流變——它不只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摹懊滋m達警告”臺詞,而且是五十年間不斷演進的現(xiàn)實存在。雖說在米蘭達規(guī)則問題上,卡塞爾教授的觀點與立場被認為是美國法學界的極少數(shù)派,其正確與否暫且不論,卡塞爾教授對一個問題持續(xù)二十余年的關注與堅持仍是值得贊賞的。

譯者

劉方權 陳曉云

1 Yale Kamisar,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Miranda Case: Why We Needed It, How We Got It—And What Happened to It”, 5 Ohio St. J. Crim. L. 163(2007).

2 See, e. g. , Time, Mar. 3, 1967, at 49; Time, Nov. 11, 1967, at 79; Newweek, June 27,1966, at 21-22; 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June 27, 1966, at 32-36; Life, June 24, 1966,at 37; Kamisar, “ A Dissent From the Miranda Dissents”, 65 Mich. L. Rev. 59 (1966); Warden,“Miranda: Some History, Some Observations and Some Questions”, 20 Vand. L. Rev. 39(1966); “The Supreme Court, 1965 Term”, 80 Harv. L. Rev. 91, 201 (1966).

3 384 U. S. 436(1966).

4 384 U. S. 436(1966).

5 384 U. S. 436(1966).

6 384 U. S. 436(1966).

7 Richard M. Nixon, “ Toward Freedom from Fear”, reprinted in 114 Cong. Rec. 12, 936, 12, 937 (1968);還可參見Liva Baker, Miranda: Crime, Law and Politics 248 (1983)(引用了尼克松指責米蘭達規(guī)則的競選演講)。

8 Michael Wald, Richard Ayres&Mark Schantz, “Interrogation in New Haven: The Impact of Miranda”,76 The Yale Law Journal 1519 (1967).該文是我們翻譯的第一篇關于米蘭達規(guī)則實證研究的論文,但因為篇幅問題(全文約9萬字),且立場不是很明確,對米蘭達規(guī)則既未明確表示反對,亦未明確表示贊成,于是只好忍痛割愛。

9 Richard H. Uviller, Tempered Zeal: A Columbia Law Professor's Year on the Streets with the New York City Police ,Contemporary Books 198 (1988).

10Yale Kamisar,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Miranda Case: Why We Needed It, How We Got It—And What Happened to It”, 5 Ohio St. J. Crim. L. 163(2007).

11卡塞爾教授在猶他大學法學院官網(wǎng)的個人主頁,https://faculty. utah. edu/u0031056-PAUL_G. _CASSELL/research/index. hml#publication,最后訪問日期:2023年7月25日。

12Yale Kamisar,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Miranda Case: Why We Needed It, How We Got It—And What Happened to It”,5 Ohio St. J. Crim. L. 163(2007).

13Stephen J. Schulhofer, “ Miranda and Clearance Rates”, 91 Nw. U. L. Rev. 278 (1996 ); John J. Donohue Ⅲ, “Did Miranda Diminish Police Effectiveness?”, 50 Stan. L. Rev. 1147 (1998 ); Floyd Feeney,“Police Clearance: A Poor Way to Measure the Impact of Miranda on the Police”,50 Rutgers Law Journal 1 (2000).

14John J. Donohue, “Did Miranda Diminish Police Effectiveness?”, 50 Stan. L. Rev. 1147 (1998).

15Paul G. Cassell and Richard Fowles, “ Falling Clearance Rates after Miranda: Coincidence or Consequence?”,50 Stan L. Rev. 1181(1998).

1663 Landmark Briefs and Oral Arguments of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al Law 894 (Phillip Kurland & Gerhard Casper eds. ,1996).

17Bernard Schwartz, Super Chief, Earl Warren and His Supreme Court: Judicial Biograph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3.

18Richard A. Leo & Welsh S. White, “Adapting to Miranda: Modern Interrogators’ Strategies for Dealing with the Obstacles Posed by Miranda”, 84 Minn. L. Rev. 397(1999).

19Bernard Weisberg, “Police Interrogation of Arrested Persons: A Skeptical View (1961)”, in Police Power and Individual Freedom,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53, 179-80 (Claude R. Sowle ed. ,1962).

20Richard A. Leo, Police Interrogation and American Just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95-96(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宾川县| 宜都市| 赤水市| 永善县| 郧西县| 柳江县| 焦作市| 鲁山县| 白河县| 桃源县| 永清县| 三门峡市| 河曲县| 神木县| 青冈县| 伊川县| 远安县| 大冶市| 南通市| 武穴市| 无棣县| 永新县| 永靖县| 富源县| 皮山县| 石嘴山市| 贡山| 汕头市| 甘德县| 合川市| 元氏县| 通海县| 双江| 哈尔滨市| 迭部县| 谷城县| 惠东县| 甘孜| 杭锦旗|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