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這句話說出口,武三思的臉色頓時陰沉下去。
他自認為自己所說的話,給來俊臣與魏元忠雙方都留了面子。
既沒有完全斷了來俊臣想要推薦秦佾進入匭使院的念想,也沒有反駁魏元忠、張柬之指出秦佾德不配位的事實。
這可是他梁王殿為數不多的不偏不倚,沒想到狄仁杰上來就不給他面子。
除了武三思想不通狄仁杰要做什么之外,甘露殿內其他人的解讀各不相同。
張柬之與魏元忠自然是心中大喜,狄仁杰一向與來俊臣不合,站出來必定是要給他們二人撐腰。
來俊臣則是心中有些忐忑,畢竟狄仁杰深受圣皇陛下的信任。
這次從自己的大牢走出來,不僅官復原職,甚至還更難進一步,成為了鳳閣鸞臺平章事,真正的宰輔之首。
他擔心對方會對自己心有罅隙,反對秦佾進入匭使院。
至于武曌,心里這才感到理所應當。
如果狄仁杰不跳出來反對來俊臣和武三思,她才會覺得出乎意料。
臉上帶著戲謔的笑意,武曌沖著狄仁杰點了點頭,示意他接著往下說。
然而他接下來所說的話,卻讓甘露殿內所有的人都用錯愕的目光看著他。
“陛下,老臣對來院正奏請的匭使院擢拔官員,心中并無異議。”
“只是梁王殿下說那秦佾才學不足,老臣心中還是有些異議。”
“狄卿,”武曌面帶疑惑的看著狄仁杰,“你怎么知道這個秦佾有沒有才學?”
“陛下,各位大人......”
狄仁杰說著話將手伸向懷中,從里面摸出來的,正是當日他讓秦佾謄抄的那兩首詩。
接過狄仁杰呈上來那兩張抄著詩文的紙,武曌只是看了一眼,立刻便被上面的內容所吸引。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口中輕誦著紙上的詩句,武曌的眼中升起難以抑制的激動。
隨手將這兩張紙遞給武三思,示意甘露殿內的眾人傳著看看。
今日在甘露殿內的眾人,除了武三思略輸文采之外,其余的可都是進士出身,自然是文才卓越。
可即便是武三思,為官這么多年,身邊聚著不少才華橫溢的幕僚,對詩文也能嘗出好壞。
這兩首詩,不僅豪情萬丈,而且平仄對仗工整,實在是難得一見的佳品。
而寫下唐代第一首戰詩《從軍行》的楊炯,他那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論氣勢而言,卻又比秦佾的‘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稍顯遜色。
不僅是武曌看過之后心中波濤洶涌,即便是其他幾人,看完之后也是大為驚嘆。
等到最后一人宗楚客看完,再次將這兩篇詩作放到武曌面前的桌案上時,武曌面帶疑惑的看著狄仁杰問道。
“狄卿,你是說,這兩首詩是......”
狄仁杰微笑著點了點頭,默認了武曌的猜測,隨后再次上前一步,拿起秦佾的詩作展示在武曌面前。
“陛下,老臣想要讓您看的,還不止是這兩首詩的內容。”
“您再仔細品鑒一下謄抄詩作的字跡.......”
武曌被狄仁杰提醒了一句,這才再次將那兩張紙拿起來端詳起來。
隨著看得逐漸入神,武曌的臉上逐漸顯露出越來越多的驚喜之色。
“狄卿,這上面的字跡也是......?”
“沒錯,”狄仁杰的臉上露出一抹得意之色,“陛下,臣常聽聞,字如其人。”
“您看這兩頁謄抄詩作的字跡,字體方正,結構嚴謹。”
“筆觸剛勁有力,外柔內剛盡顯大氣磅礴。”
“老臣以為,歷城縣公家的這個小郎君,不僅驚才絕艷,而且秉性中正。”
“并且還沿襲了已故冀國公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如此滄海遺珠,老臣平生也未嘗得見。”
“所以,方才才會對梁王殿下出言不遜,認為其對秦佾的評價有些謬誤。”
這一番話,便體現出了狄仁杰的老謀深算。
他完全不參與來俊臣與魏元忠的爭執當,也不提這個招諫司的主事讓秦佾當合不合適。
他只想武曌表達了一個意思,那就是秦佾這個孩子,不僅才華而已,而且品行端正。
狄仁杰是怎么看出秦佾品行端正的呢?
他也說了,字如其人。
秦佾的字寫得端莊大氣,所以他的人品應該不會太差。
至于秦佾最終能否坐上招諫司主事的位置,還得由武曌來定奪,他作為一個宰輔并不方便置喙。
這便是狄仁杰能夠屹立在武曌身邊這么多年,依然巋然不動的原因。
深知武曌此人疑心很重,又喜歡擅權斂政。
所以當有人事任免問題的時候,他只是對這個人的才能品性進行評價,絕不越庖代俎替圣皇做決定。
武曌聽到狄仁杰這一番說法,在心中思索了一番,便批準了來俊臣的奏章。
來俊臣看到武曌對自己推薦的人選全部準奏,心中自然也是十分欣喜。
這不僅意味著他又能向得到晉升的人索要一些好處,而且還證明了圣皇陛下對自己依然是信任有加。
至于張柬之、魏元忠二人,原本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
他們原本也沒想過能通過這件事將來俊臣拉下馬。
如果能夠讓圣皇陛下駁斥來俊臣的奏章自然很好,但匭使院畢竟是來俊臣的勢力范圍。
里面任用什么樣的官員,本來就輪不到他們二人進行非議。
至于武三思和宗楚客,更是對這件事毫不在意,只要圣皇陛下首肯,他們哪敢不唯命是從?
于是這件事就這么定了下來,武三思作為尚書令起草詔書,天官尚書張柬之回衙門之后安排文選司給被擢拔的三人注官,狄仁杰作為鳳閣鸞臺平章事則是盡快推進。
咱們歷城縣公府的小公爺秦佾此時還不知道,過不了幾日,他便正式成為武周朝的官員了。
時光荏苒,三天的時間一晃而過。
秦佾一大早,便被來俊臣派來的小吏,叫去了匭使院。
今日的匭使院上下,一片喜氣洋洋,屬官胥吏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抑制不住的笑容。
韋承慶從正五品的長史晉升為正四品的別駕。
賀知章從正七品的主事晉升為正五品的長史。
他們二人如今都算得上是朝廷大員了。
自然有負責頒旨的寺人,拿著詔書去他們的府邸宣旨。
唯獨秦佾這個招諫司的主事,因為品級太低,所以是由吏部的官員在匭使院向他宣布詔令。
畢竟要任命的是一司主事,因此匭使院的眾人齊聚在了大堂之內。
前來頒旨的是吏部文選司的郎中狄光嗣,然而當他將詔書宣讀完之后,來俊臣的臉色卻陰沉了下去。
原來是武三思私底下又向武曌諫言,給秦佾使了個絆子。
在這封的詔令中,秦佾的品級從正七品變成了正八品,官職也從主事變成了假(代理)主事。
按照武三思的說法,秦佾年齡太小,并且根本沒有資歷。
因此招諫司的事務還是由長史賀知章代為主持,秦佾則是以假主事的身份學習相關政務。
若是將來他能夠勝任這個差事,再將他升為七品主事即可。
可如果秦佾的才能不夠,有賀知章在一旁盯著也不會出什么太大的紕漏。
武三思的這一番解釋,武曌自然覺得是老成持國直言,也更為穩妥一些。
再加上無論是七品還是八品,在圣皇陛下的心中其實沒什么區別,因此就照著武三思的辦法施行了。
武三思之所以這樣做,自然與武崇烈跟秦佾之間有嫌隙脫不了干系。
不過也有壓制秦佾的仕途,不想讓他太過于平步青云有關。
秦佾如今是正八品的假主事,即便未來能立下功勞,只要將其假字去掉,也算是一種褒獎。
這樣一來,便給秦佾的晉升之路又設置了一道障礙。
“狄主事,”來俊臣面色不虞的看著狄光嗣,“你們吏部是什么意思?”
若是別人看見來俊臣這一副樣子,早就被他嚇得膽戰心驚了。
但狄光嗣可是狄仁杰的兒子。
前些日子,狄仁杰被來俊臣關入匭使院大牢的時候,他都準備在朝堂上為當著圣皇的面彈劾來俊臣,為父喊冤了。
這樣一個剛正不阿的人,今天又是奉命出來辦差,對于來俊臣的色厲內荏他絲毫不以為然。
“院正大人,吏部,也是根據尚書省頒下的詔書行事。”
狄光嗣泰然若之的看著來俊臣,不留痕跡的頂了他一句。
“若是大人有什么疑問,可以直接去問梁王殿下。”
“你......”
來俊臣原本心中并未真的生氣,只是應承秦佾的事情被打了折扣,他的臉上有些擱不住而已。
可看見狄光嗣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頓時被他氣的火冒三丈。
“院正大人,”秦佾看到來俊臣即將要爆發,連忙出言勸阻起來。
“下官資歷尚淺,梁王與陛下如此安排,也是對下官的鞭策,還請大人莫要氣壞了身子。”
終于可以自稱下官了,秦佾的心中還是有些得意的。
至于今天這個結果,其實本就在他的意料之內。
來俊臣在朝中本就是犯了眾怒,不僅剛正不阿的狄仁杰、張柬之等人不恥與他為伍,就連武氏諸王也因為他的構陷、而跟他勢不兩立。
武曌對來俊臣雖然寵信,但也絕不會為了他讓滿朝文武心懷不滿。
所以秦佾知道,自己想要直接成為招諫司的主事,可能性幾乎就是微乎其微。
他原本就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今天的結果自然讓他喜出望外。
不管怎么樣,終于是朝廷命官了,至少在晚上宵禁的時候,不必和那些百姓一樣被關在坊中不能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