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內經知要
- (明)李中梓輯注 胡曉峰整理
- 1051字
- 2025-03-15 10:22:26
序二
中醫藥典籍浩如煙海,自先秦兩漢以來的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到隋唐時期的著名醫著《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宋代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圣濟總錄》,金元時期四大醫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和朱丹溪的著作《素問玄機原病式》《儒門事親》《脾胃論》《丹溪心法》等,到明清之際的《本草綱目》《醫門法律》等,中醫古籍是我國中醫藥知識賴以保存、記錄、交流和傳播的根基和載體,是中華民族認識疾病、診療疾病的經驗總結,是中醫藥寶庫的精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臨床和理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與中醫古籍研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是從《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治療腸癰等文獻中得到啟示;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的思路,也是根據《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等醫籍治療骨折強調動靜結合的論述所取得的;活血化瘀方藥治療冠心病、腦血管意外和閉塞性脈管炎等疾病的療效,是借鑒《醫林改錯》等古代有關文獻而加以提高的;尤其是舉世矚目的抗瘧新藥青蒿素,是基于《肘后備急方》治瘧單方研制而成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培養人才,教育要先行,具體到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方面,在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我還提出了書院教育的模式,得到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各界學者的高度認可。王琦書院擁有115位兩院院士、國醫大師的強大師資陣容,學員有岐黃學者、全國名中醫和來自海外的中醫藥優秀人才代表。希望能夠在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和路徑方面進行探索、創新。
那么,對于個人來講,我們怎樣才能利用好這些古籍,來提升自己的臨床水平?我以為應始于約,近于博,博而通,歸于約。中醫古籍博大精深,絕非只學個別經典即能窺其門徑,須長期鉆研體悟和實踐,精于勤思明辨、臨床辨證,善于總結經驗教訓,才能求得食而化,博而通,通則返約,始能提高療效。今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對《中醫臨床必讀叢書》(105種)進行重刊,我認為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重刊》校勘嚴謹,每本書都配有導讀要覽,同時均為名家整理,堪稱精品,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這無疑對提高臨床療效、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繼承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也會將《重刊》列為書院教學尤其是臨床型專家成長的必讀書目。
韶光易逝,歲月如流,但是中醫人探索求知的欲望是亙古不變的。我相信,《重刊》必將對新時代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中醫學術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為此欣慰之至,樂為之序。
2023年3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