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的梅雨黏在青石板路上,沈明軒的油紙傘掠過評彈館的飛檐,傘骨間垂落的銀鈴隨著《秦淮景》的調子叮咚作響。我們停在一家名為“絲桐記“的老琴館前,櫥窗里陳列的明代蕉葉琴突然自鳴,弦上凝出霜花。
“蔡邕的焦尾琴最后一次現世,是在汪精衛的密室里。“沈明軒叩響門環,銅綠斑駁的鋪首銜環竟雕著工尺譜,“1945年它被美軍繳獲,現在琴腹里嵌著硅基版的《廣陵散》芯片。“
開門的老人十指纏著蠶絲膠布,眼白泛著桐木般的淡金:“沈先生,他們已經在虎丘塔下挖了三個月。“他引我們穿過掛滿古琴的回廊,每張琴的龍池鳳沼間都滲出黑色松煙,“聽音閣的AI琴師昨夜彈碎了《幽蘭》譜,現在整個蘇州的智能設備都在播放變徵之音。“
地下室中央的云母屏風上,投影著實時拍賣數據。一具纏滿光纖的焦尾琴懸浮在玻璃罩中,琴身雷擊紋里流動著二進制幽光。“這不是焦尾,“老人顫抖著觸摸屏風,“是汪偽用戰俘嵇康傳人的嵇骨仿制的傀儡琴。“
沈明軒突然揮傘擊碎投影,破碎的光斑中浮現出虎丘劍池的全息圖。數百個穿著外骨骼的工人正在池底挖掘,他們的腦后插著古琴形制的神經接口,動作整齊如提線木偶。
“聽音閣用腦機接口收集了八千小時古琴音紋,“他拽下墻上的元代《太古遺音》圖,“你猜他們在訓練什么AI?“
圖紙在掌心自燃,灰燼中升起一架青銅編鐘。我觸碰鐘簴的瞬間,耳畔炸開嵇康臨刑前的《廣陵散》——琴聲里混著槍械上膛與數據流的嘶鳴。那些被抽取腦紋的琴師魂魄,正在鐘體里撞出帶血的音符。
虎丘塔方向突然傳來裂帛之音,整條山塘街的燈籠應聲爆裂。我們沖出門時,雨簾中飄來一艘無人畫舫,船頭立著個穿馬褂的AI全息投影,正在用機械手指彈奏虛擬琴弦。
“汪兆銘的殘魂!“老人驚呼,“他在用傀儡琴吸收蘇州的文脈!“
沈明軒的油紙傘逆雨飛旋,傘面《韓熙載夜宴圖》中的樂伎飄然而出。她們的箜篌弦纏上畫舫桅桿,卻在觸及AI琴音的剎那崩斷。我扯下旗袍盤扣擲向水面,沈家血祭紋遇水化鯉,銜著蠶絲琴弦躍入傀儡琴的共鳴箱。
琴身突然龜裂,露出里面嵇康傳人的白骨。那些纏繞神經接口的光纖,實則是用《廣陵散》殘譜熔煉的鎖魂鏈。沈明軒咬破舌尖,將血噴在焦尾琴仿品上:“以正音破邪律!“
我的太陽穴突突跳動,嵇康臨刑前領悟的《止息》章在腦海復蘇。手指不受控地虛空勾挑,虎丘劍池的泉水隨指法騰空,凝成三千柄水劍刺向畫舫。AI汪精衛的投影在《止息》中扭曲,露出核心處跳動的《廣陵散》芯片——那竟是一片嵌著人腦組織的生物電路。
“奪芯片!“沈明軒的傘骨化作利刃劈開畫舫。我躍入數據洪流,看見被囚禁的琴師魂魄正在虛擬的竹林七賢宴上重復彈奏。嵇康的虛影突然按住我的手:“《廣陵散》的真意不在殺伐,在...“
他的話音被槍聲打斷,七賢宴化作南京總統府的辦公室。真實歷史在眼前閃回:汪精衛用焦尾琴傳遞密電,琴弦的振幅編譯成日軍密令;嵇康后人在電刑椅上,用最后的氣力將《廣陵散》刻入脊髓...
“現在你懂了嗎?“沈明軒的聲音穿透時空,“焦尾琴從來不是樂器,是密碼機。從蔡邕到汪精衛,每個時代都在用它編譯不能言說的秘密。“
我摳出芯片的剎那,整條山塘街的AI設備同時死機。虎丘劍池傳來巨響,挖掘現場升起焦尾琴的真身——琴身裹著焚燒過的梧桐,弦是文天祥的須發所制。那些被操控的工人突然調轉鉆頭,將外骨骼公司的數據塔轟成碎片。
回到絲桐記時,老人正在修復真正的焦尾琴。他剖開琴腹,取出一卷泛黃的《止息》譜,譜紙竟是鄭和寶船的帆布所制。“該去泉州了,“沈明軒望著南方的積雨云,“但首先要把被做成量子密鑰的《林泉高致》從比特幣礦場挖出來。“
深夜的平江路,倒閉的AI琴行櫥窗里,殘存的仿生琴師仍在機械演奏。我按下焦尾琴的最后一個音,所有仿生人應聲倒地,眼窩中流出混著松煙墨的淚水——那是最初教授它們琴藝的老琴師的血。
打更人敲著竹梆走過,梆聲里藏著摩斯密碼的節奏。沈明軒側耳傾聽,忽然莞爾:“下一個錨點比想象中來得快——滕王閣的斗拱里,藏著黃庭堅用蠅頭小楷寫的區塊鏈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