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夸街而過,引起全城轟動,但對于知道規矩的明人而言,這場科舉考試則略顯急促。
畢竟是在異域建國,沒有那么多考生參與,不然的話,可就得是鄉試、會試、殿試重重考核,競爭遠比現在激烈。
可以說,這批恩科考試上榜的考生,是吃到了皇帝給予的紅利了,以后科舉正常化,可不會這么簡單。
而在夸街過后,就是重頭戲“傳臚大典”。
這才是屬于上榜考生的真正榮譽,有著非常正統的儀式。
.........
夸街第二天。
清晨,皇宮外。
文武官員身著朝服,按品級依次進入皇宮,至殿外等候,因為沒有國內皇宮那么多功能大殿,傳臚大典召開的地方,設在了朝會的殿堂。
而皇宮外,還有一批人,就是本次上榜的20名新科進士。
他們分成三隊,也就是三甲。
一甲是狀元、榜眼、探花,身穿進士及第官袍。
二甲七人,三甲十人,因為賞賜還沒下來,暫時穿著常服。
昨天的夸街是屬于狀元、榜眼、探花的榮耀。
今天的傳臚大典卻是所有上榜考生的,所有人都很激動。
在等待中,宮門走出牛旺德和一隊手捧金黃蓋布托盤的太監。
牛旺德站好,看向考生,然后展開圣旨,正色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開科取士,旨在遴選賢才,共襄治理。今科考已畢,特召諸位入宮傳臚大典。賜一甲進士及第,賜二甲進士出身,賜三甲同進士出身。”
放下圣旨,牛旺德露出笑容,親切的和新科進士們說道:“諸位,以后就是大人了。陛下賞賜的有黃金,明城宅邸各一,等傳臚大典后,會由禮部發放給大家?,F在,請諸位換上官服,跟我入宮?!?
說完,他招手,太監們捧著金黃布蓋托盤走到新科進士前,將他們的官服送上。
接了官服,當然不能在這里更衣,而是去了宮外大臣們朝會早餐休息的地方換上。
等官服穿好,20名新科進士在禮部官員引導下,跟著牛旺德進入宮中。
他們在宮殿外中心線站好,面北而立,一臉肅穆。
大殿門口,鼓點三聲,儀式開始。
朱文奎身著龍袍,在錦衣衛校尉和內侍的簇擁下從大殿后方進入,坐在王座上。
此時,殿內鐘鼓齊鳴,殿外群臣先行,新科進士隨后。
眾人進入大殿中,行三跪九叩大禮,山呼萬歲。
20名新科進士也有樣學樣。
隨后,一塊金榜由宮中侍衛抬出。
這就是傳臚,需要鴻臚寺卿為金榜唱名。
但現在人員機構簡單,還沒有鴻臚寺,便由禮部尚書暫代。
禮部尚書劉貞起身,用宏亮的聲音唱名道:
“第一甲第一名溫知臨,嚴州府淳安縣人士?!?
狀元聽到唱名后出列,向前跨出三步,跪于宮殿中心軸正中,面朝高處皇帝。
唱名繼續,榜眼出列,跪于狀元左側;探花出列,跪于狀元右側
隨后禮部尚書宣讀第二甲、第三甲名次,僅唱姓名與籍貫,卻不需要不單獨出列,全體跪聽。
而這個過程中,每唱名一次,就有專人高聲重復,并有禮炮一聲。
這就是傳臚的意思,讓考生的名字在最尊貴的地方傳播,以示天下聞名。
唱名結束后,劉貞高聲道:“新科進士謝恩”。
全體進士再行三跪九叩大禮,感謝皇帝恩典。
至此傳臚儀式完成。
接下來就是“恩榮宴”,但皇帝不喜歡這個名字,改成了‘瓊林宴’。
............
‘瓊林宴’舉行,官員們不拘言行,有說有笑,新科進士們卻顯得拘謹許多,在酒桌前正經端坐,小口吃菜。
為了緩和氣氛,吏部尚書方思遠提議:“今日與新科進士同宴,不如行酒令,若果有傳世詩句留下,不就妙哉。”
群臣紛紛稱是,一同面朝皇帝作揖?!罢埍菹鲁鲱}?!?
行酒令這種游戲,朱文奎在中秋佳節時玩過,對此也知道一些。
如今流行的是文字令,詩詞令,戲令三種。
今日是瓊林宴,官員們都想要看進士作詩,但不好出題,便讓自己這個皇帝來。
出什么題呢?
朱文奎看著局促緊張的新科進士們,心想恐怕這些學子未必能在瓊林宴中做出什么傳世詩句,畢竟作詩這種事很講究才氣和妙手偶得的。
隨即,出了個普通的題目。
“四季令,做不出新詩的可以用前人詩句代替,答不上來的自罰三倍。朕開個頭,春風又綠江南岸?!?
有了皇帝開頭,便按順序開始,按春夏秋冬依次接龍。
這個題目確實簡單,就算沒有靈感做不出新詩,也能從浩瀚的詩海中找出相應的詩文,難度并不高。
大臣們也體會出皇帝的意圖,紛紛配合的開始酒令游戲,場面逐漸開始熱鬧起來。
一巡過后,竟然沒有一個罰杯,反倒讓眾人更有興趣繼續這場酒令游戲。
朱文奎對此興趣不大,正好借此機會前三名交流下。
他讓牛旺德過去,三人驚訝中帶著欣喜,跟隨而來。
..........
御座前,狀元溫知臨,榜眼宋安方,探花沈衡躬身行禮:“學生見過陛下。”
“賜座。”
太監搬來三張椅子,隨即三人坐下。
朱文奎注視著三人,開啟了心聲。
溫知臨表面平靜,心中卻洶涌澎湃:“寒窗苦讀十余載,終于換得今日,切記小心謹慎,不可忘形壞了在陛下心中印象?!?
他果然是個心思縝密的人。
宋安方表面灑脫,卻心中悲情:“爹,你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孩兒終于走出這條獨木橋,以后一定光大我宋氏。”
這個狂生,內心并不狂。其心念家族,倒也正常,畢竟金榜題名是一輩子一次的事情。
而沈衡,卻在心中思量:“陛下如此年輕,卻創下這般基業,非常人也。我沈家因為藍玉案家破人亡,原本以為除非改朝換代才有出頭之日,卻沒想會有如此機緣。可陛下知道我是沈萬三的后人,會不會有所提防呢?”